中信博开拓BIPV“钱景”难言乐观,应对风险乏力致业绩“变脸”,机构、高管密集减持“跑路”

SMM调查:2022您最看好的金属品种是什么?


作为国内主要的光伏支架厂商,中信博(688408.SH)因上市不久业绩“变脸”,遭受质疑。或许是为了摆脱颓势,中信博正把目光投向其他光伏业务,例如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

12月20日消息,中信博新签订了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合同,建成后预计将成为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BIPV项目。不过,有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BIPV的经济效益更多体现在未来,现阶段在二级市场炒作成分较大。

与二级市场股价高高在上相反,中信博上市一年后即收入下滑、毛利走低。为了回应质疑,公司在第四季度两次发布《关于市场传闻的澄清公告》,但回应中亦体现出公司应对市场结构分化的乏力。随之而来的是,进驻公司的基金等机构由二季度的181家变为三季度的36家。

BIPV处于起步阶段

12月20日,据媒体报道,中信博旗下苏州中信博新能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与EPC方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江西省高安市建陶基地(一期120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合同,该项目全部采用中信博“智顶”BIPV解决方案,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建成后预计将成为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BIPV项目。

此前数日,还有报道称,由南方电网珠海综合能源公司投资、中信博总包承建的华南地区单体最大BIPV项目——顺成陶瓷集团贝斯特基地光伏电站正式并网运营。

对此,有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中信博依托光伏支架的基础,近年拓展了BIPV项目,但是因为起步较晚,其BIPV业务收入占比较低,2020年仅有1.44%。“因为BIPV的经济效益更多体现在未来,这是今年主业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公司对市场目光的一种转移,在二级市场进行炒作的成分很大。”该人士表示。

“BIPV这个细分市场,未来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该人士解释称,BIPV目前在没有明确的补贴政策驱动下,经济效益相对BAPV(光伏附属建筑物)差很多,比较适合新建的建筑物,在老建筑上改造BIPV的成本太高,也存在和建筑节能是否能真正一体化的匹配问题。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自去年上市以来,中信博的股价表现不错,尤其在今年5月至7月期间,有过一波直线攀升行情,从低点111.67元/股涨至高点274.21元/股。截至12月20日,中信博收盘价为202.96元,总市值约275亿元;而市盈率PE(TTM)为167.22,中信博的估值溢价水平远超行业均值。

但另一方面,中信博交出的业绩答卷与其股价相比,则相形见绌。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信博营业收入为17.17亿元,同比下降6.84%;归母净利润为0.52亿元,同比下降69.77%。归母扣非净利润1163.84万元,同比下降92.6%。上市仅一年即业绩大变脸,尤其净利润大幅下滑7成。

应对市场分化乏力

股价向上、业绩向下,市场开始质疑中信博的价值。面对相关质疑,12月16日,中信博发布《关于市场传闻的澄清公告》,这也是四季度公司第二次发布此类公告。收入下滑方面,公司表示:受疫情、组件价格大幅上涨影响,2021 年光伏行业集中地面电站项目开工率同比走低。

尽管中信博将下滑原因更多归结到行业,但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实际上除了中信博,鲜有光伏行业龙头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利润同比下降。

对此,上述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今年虽然光伏产业迎来了增长,但结构上却有很大的分化,“装机量增长主要源于分布式光伏,集中式光伏装机量却有所下滑,这也是中信博业务主要受到影响的部分。”据悉,因为跟踪支架成本较高、分布式电站场地光照条件一般等,我国跟踪支架主要用于集中式电站,在分布式电站的应用不足。

另外,中信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持续为负,公司认为:2021 年二季度以来,钢材价格快速上涨,公司为了控制钢材价格上涨成本,采取了钢材备货的策略,这导致了公司第二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为负。而这也显示出中信博确实在采购环节承压。

毛利方面,中信博2021年1-9月营业毛利率比2020年同期下降9.73个百分点。其认为: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费用增加等因素导致公司单位成本增加。2021 年支架行业市场环境与 2020 年差异较大,由于 2021 年集中式电站开工规模走低,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公司为了进一步巩固市场占有率,未将钢材价格上涨部分完全转嫁给客户。

对于未将原料成本转嫁,有市场分析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信博产品的竞争力尚不够强。进一步地说,如果国内龙头在成本转嫁上都需要作出明显让步,也说明了我国光伏支架行业在国内产业链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为了弥补国内跟踪支架的应用场景不足,中信博近年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并以印度为支点拓展至全球其他国家。但是其海外销售并不稳定,于 2017 年还占境外销售收入 86.54%(达 3.73 亿元)的印度市场,在2018、2019 年大幅萎缩至几近消失;2018-2020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更迭频繁,尤其境外客户每年都不一样,这也反映出了中信博客户粘性不足。

从机构追捧到密集减持

虽然业绩不甚理想,券商们倒是对中信博青睐有加,其股价攀升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机构评级报告大唱赞歌。从2020年9月-2021年12月,共有包括东吴证券、天风证券、平安证券、东方证券等券商共计23次维持买入或增持的评级。

其中,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安信证券最引人注目,安信证券新能源与电力设备首席分析师5次唱多,明显高于其他券商,不仅评价中信博“全球领先,业绩腾飞”,还曾作出2020-2022年营收、利润连续增长的预测,然而现实不断脱离预期。

在股价飙升的二季度,中信博确实大受机构投资者欢迎。2021年半年报披露显示,共有181家机构持股中信博,其中基金有176家,QFII有1家,社保基金2家,券商2家。

不过,这种热情在中信博股价回调后,显得渐趋冷淡。到了三季度,此前持股的机构数量仅剩36家,大部分机构都已退出,包括2家券商集合理财——安信资管、东证资管,这2家资管背后的券商股东恰是高调看好中信博的安信证券和东方证券。

除了机构减持,中信博的原始股东与高管们也正在套现离场。2021年8月30日,中信博40亿市值以上的限售老股东解禁,从9月份开始,中信博多次发布董监高计划减持、减持更正的公告,以及核心技术人员违规减持的公告;10月20日,中信博董秘、副总经理因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原因而辞职。

SMM在线问答访问TA的主页

上海有色网资讯中心,在线回答您的提问!

SMM在线问答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