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色网(SMM)主办的2021年中国电工材料产业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介绍了202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2年展望,他指出,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显著解决需求不足矛盾的前提下,预计中国经济国内大循环将全面畅通,中国经济将进入市场需求全面恢复带动下的持续回升轨道,2021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以上。2022年中国经济将实现平稳开局,若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将出现持续回暖、回升的运行态势。由此,中国经济将进入持续回升向好的增长新周期,第二个百年将实现良好开局!
2021年中国经济稳中有变
202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平稳恢复。以2019年为基期的GDP两年平均增长率为5.3%,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但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4.9%,较二季度下降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率也为4.9%,较二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
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
2020年以来全面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社会活动的努力,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克服了疫情冲击造成的停顿,社会生产和主要的经济活动水平,已经大体接近疫情前。但多种因素导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三周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民生保障面对新的困难:
①第一,运动式减碳、能耗“双控”等因素,导致煤炭生产、两高产品(高能耗、高排放)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导致煤炭价格、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使电厂发电成本持续升高,下游企业成本压力持续加大。在标杆电价控制下,电厂亏损快速扩大,减发、停发不断增加,最后全国多地出现大面积的“拉闸限电”问题。这些都表现为供给冲击,表现为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堵点、断点。
②第二,内需增长低迷导致需求收缩问题持续加重。
③第三,受以上问题影响,中小微企业订单不足、资金周转不畅、成本压力加大,生产经营困难加重。与此同时,在严控房价和防范金融风险目标下,对房地产的相关政策持续收紧,特别是金融的三条红线(1、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2、房企的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3、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小于1 。 同时,根据三项指标的踩线情况,相关部门直接给出了管控的范围和目标。 三项指标全部“踩线”,有息负债不得增加;两项“踩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一项“踩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0%)。受政策效应影响, 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继续下降,房地产投资和土地出售增速明显放缓。这些问题必然导致预期转弱。
④受三重冲击影响,小微企业困难加大,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困难加大,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务隐患加大,就业形势和基本民生保障面临新的压力。
中国经济长期承受着下行压力,形势严峻复杂
经济增速长期下降,各方面收入增速持续下降。受出口和投资等需求增速持续大幅度下降的约束,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
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口、投资等需求增速下降。为此,2019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高成长性
中国既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充分的要素供给保障;也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因此,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具有长期的高成长性,是新时代世界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力源泉。
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总量为8.94亿人,当年我国城镇就业总量为4.4亿人左右,在校大中专学生0.7亿人,农民工2.9亿人以上(其中外出务工1.7亿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存量巨大,相对于经济增长需要,人力人才资源供给充裕。1982-2008年,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平均为39.81%,2009-2017年,平均为48.4%。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储蓄率比高增长时期还有提高,资金供给充裕。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的应用技术研发活动明显加强。2020年我国研发支出达到2.44万亿元,占名义GDP比重提高到2.4%。市场引导的应用技术研发和国家主导的基础性重大核心技术研发都在加快推进,技术供给水平没有下降。综上,我国的要素供给充裕。1978-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93%,与之比较,可以认为中国当前潜在经济增长率仍然在8%以上。
同时,中国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讲话中指出的:我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
经过十三五以来的经济调整和转型,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的条件趋向成熟;支持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
必须充分发挥好中国经济的有利条件,形成可持续的较快和健康发展态势。
着力应对三重压力,充分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今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四个坚持: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着力扩大内需,尽快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需求是国民经济循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需求水平下降和经济增速下降是互动的过程。其内在联系是:需求下滑带动经济增长下降,进而使各方面收入增长减缓;收入下降使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下降、使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下降、使政府财政能力下降,这些都会使消费、投资等需求进一步下降。因此,随着需求水平的持续下降,国民经济循环速率会持续减慢,经济增长下行惯性会不断加大。
必须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围绕扩大内需更好的形成合力。
由于企业和居民都是顺周期行为特点,市场形势不好,企业会谨慎投资;居民会谨慎消费。因此,扩大内需必须充分发挥好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必须通过提振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
为此要着力抓好绘蓝图、补短板、强基础的工作。面向第二个百年,重点要实现“从有到好”的历史跨越,这需要政府带头做表率。面向第二个百年的宏伟目标,我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设施的建设水平要全面提高。政府在城市地下管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大江大河水利治理;以及教育、医疗、卫生这些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快高标准高水平起步。要依据未来现代化的标准把这些工程扎扎实实建设好,为第二个百年以及更长远的发展和民生改善奠定高水平的基础。要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着力提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使扩大内需的效果显著增强。
会议指出: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这些预示促进房地产回稳、回升的政策环境将明显改善。
会议要求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
综合看,双碳目标的落实已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协调,双碳与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的关系开始进入可以相互调整的工作模式。
未来政策重点将更加突出稳增长,着力点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着力扩大内需,全面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双碳目标更多转向依靠排放标准规范、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行政措施总量控制模式基本结束了。
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显著解决需求不足矛盾的前提下,预计中国经济国内大循环将全面畅通,中国经济将进入市场需求全面恢复带动下的持续回升轨道,2021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以上。2022年中国经济将实现平稳开局,若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将出现持续回暖、回升的运行态势。由此,中国经济将进入持续回升向好的增长新周期,第二个百年将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