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7

  • C50风向指数调查:市场预计4月流动性宽松已至 资金利率中枢有望回落

    新一期财联社“C50风向指数”结果显示,多家市场机构预计,跨季扰动消退下4月资金面将季节性转松,资金利率中枢有望进一步回落。在20家参与调查的市场机构中,18家认为4月流动性宽松已至,仅有2家认为资金面仍面临一定的压力,流动性缺口或在1100亿元左右。 公开市场方面,市场机构认为若政府债供给放量,进一步超出银行承接力,带动资金成本继续趋紧,可能倒逼央行通过降准或改制后的MLF超额降息续作进行对冲。此外,央行在二季度冲击加剧之际重启国债二级市场买入操作的可能性亦在上升。 “C50风向指数调查”是由财联社发起,由市场中的各类研究机构参与完成,结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市场机构对于宏观经济走势、货币政策感受以及金融数据的预期。共有近20家机构参与本期调查。 4月流动性或迎季节性宽松,资金利率中枢有望回落 回溯3月,资金面主要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流动性分层现象几近消失,R007与DR007利差处于较低位;二是短端资金利率趋于下行,资金面整体均衡偏松。 数据显示,3月DR001和DR007全月均值分别下行10.3BP、13.2BP至1.77%、1.88%,而各期限同业存单利率继续上行,1年期AAA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全月均值升至1.96%。 央行操作方面,3月央行实现逆回购净回笼,月末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力度,超额续做MLF,呵护跨季流动性,有效缓解大行负债压力。 具体来看,3月上旬,每日逆回购到期规模均在2000亿元以上,公开市场操作以净回笼为主。中下旬以来,随着逆回购到期规模下降,公开市场由净回笼转为净投放。3月24日,央行公告MLF中标方式改为多重价位中标,投放金额为4500亿元,当月实现MLF净投放630亿元,为2024年8月以来首次净投放。 值得注意的是,4月3日,特朗普关税落地后,央行净投放马上超季节性,资金利率也创过去两个月新低。 数据显示,4月3日,央行公开市场开展2234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对冲当天到期的2185亿元逆回购后,实现净投放49亿元。 同日,DR007下行至1.7%,创2个月新低;隔夜资金利率(DR001)则回落至1.62%附近,而该点位是1月10日至今的最低点,且打破了持续近1个月的相对阻力位1.75%-1.8%。 展望4月,资金面会转松吗?财联社C50风向指数调查显示,多家市场机构预计,跨季扰动消退下4月资金面将季节性转松,资金利率中枢有望进一步回落。在20家参与调查的市场机构中,18家认为4月流动性宽松已至,仅有2家认为资金面仍面临一定的压力,流动性缺口或在1100亿元左右。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参考往年规律,4月初资金利率明显下行,尽管4月是季初缴税大月,但4月信贷投放规模明显低于3月,再叠加3月末财政支出释放资金规模较大,使得4月资金利率中枢往往较3月下降,波幅也收窄。” 在财通证券研究所业务所长、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看来,伴随特朗普加征关税落地,或意味着宽货币基本进入“确定性”时刻,央行在月初时点提前转为净投放,资金面利率也创近2个月低点。考虑到未来降准降息的可能性较高,其认为资金利率或进一步走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应对外部风险冲击预案,有效维护金融安全稳定。近期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可能使央行重新评估基本面环境,资金价格中枢回落的进度可能加速”信达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一爽预计,资金价格在二季度有望逐步回归2024年四季度水平,即DR007在1.65%-1.7%的区间目标可能提前实现。 “后续,如果权益市场或是外需出现更大压力,资金价格是否会直接降至1.5%甚至更低水平。考虑相关情况出现时降准降息的时间点有望提前,因此这种可能也不能排除。”李一爽表示。 市场预计“择机降准降息”迎来窗口期,货币政策将加大与财政协同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政策端重心或主要在于国内基本面和外部关税政策。 随着不确定因素逐渐落地,尤其是关税冲击的超预期落地,货币政策“择机”的节奏或将迎来验证。若政府债供给放量进一步超出银行承接力,带动资金成本继续趋紧,可能倒逼央行通过降准或改制后的MLF超额降息续作进行对冲。 李一爽表示:“后续若专项债继续提速,政府债供给压力超预期,不排除央行采用降准或其他工具配合的可能,届时或将对资金面形成进一步利好。” 国联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清荷也表示:“随着供给放量,为了避免财政融资成本的持续上升,央行结束资金面紧平衡状态的必要性正在增加”。在她看来,为了传递清晰的市场预期,央行在二季度冲击加剧之际重启国债二级市场买入操作的可能性亦在上升,以平抑收益率曲线陡峭化风险。 华西固收分析师刘郁认为,资金面的季节性宽松或是4月利多债市的主线之一。 一方面,2—4月往往是年内首次降准落地的重要窗口。2022年4月、2023年3月央行均宣布降准0.25个百分点,2024年2月则降准0.50个百分点,对于今年的择机降准降息,4月或是降准窗口。 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政府债券净发行的季节性规律同样是支撑4月资金面边际转松的重要力量。 不过刘郁也指出,4月资金面仍存在两个潜在风险点:一是4月作为季初月份,也是常规的大税期,单月缴税规模多达1.5万亿元之上;二是4月央行买断式回购的到期规模较大,为1.7万亿元。

  • C50风向指数调查:3月资金面或边际转松 市场对降准抱乐观期待

    新一期财联社“C50风向指数”结果显示,多家市场机构预计3月资金面或边际转松,但如果没有降准、央行重启买卖国债等情况发生,资金利率显著下行概率不大。在18家参与调查的市场机构中,15家认为两会后资金面有望迎来边际转松;2家认为将延续偏紧状态,流动性缺口或在2600亿元左右;1家认为几乎不存在流动性缺口。公开市场方面,市场普遍对短期内降息预期减弱,但3月仍存在降准落地的窗口期。 “C50风向指数调查”是由财联社发起,由市场中的各类研究机构参与完成,结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市场机构对于宏观经济走势、货币政策感受以及金融数据的预期。共有近20家机构参与本期调查。 3月资金面或边际转松, 资金利率显著下行概率不大 过去几个月,资金面表现与市场期待背道而驰。从2月来看,资金面整体呈现“缓而不松”的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投放1.4万亿元,但从其他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央行的流动性投放仍然颇为保守。” 数据显示,2025年2月,央行总计通过逆回购工具投放5.39万亿元,同时有6.35万亿元逆回购到期,因此整体净回笼资金近万亿元。 多家市场机构分析,银行间流动性水位偏低及央行流动性投放不足,是资金偏紧的主要原因。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表示,春节后资金面没有转松,主要和大行释放资金不足有关。“叠加央行没有在春节前降准,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相比于庞大的需求,供给不算积极。” 在央行谨慎投放下,同业存单一二级收益率持续攀升的同时,一度出现“期限倒挂”现象。截至2月28日,国有行与股份行1年期存单利差仍处高位。 进入3月,资金面将会如何演绎?财联社C50风向指数调查显示,多家市场机构预计资金面或边际转松,但如果没有降准、央行重启买卖国债等情况发生,资金利率显著下行的概率不大。 在18家参与调查的市场机构中,15家认为两会后资金面有望迎来边际转松,2家认为将延续偏紧状态,流动性缺口或在2600亿元左右;仅1家认为几乎不存在流动性缺口。 由于每年两会几乎都在3月上旬,叠加月初外生扰动减弱,资金价格相对于2月一般会有所回落,资金面往往维持宽松的状态。 华西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表示:“伴随银行融出回升,3月初资金面或边际转松”。在他看来,利好资金面因素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2月末财政支出,将对3月初资金面形成一定支撑;二是两会召开,资金面也以维持平稳为主;三是政府债发行高峰已过。 在民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看来,随着跨月+税期+MLF到期+大量同业存单到期+政府债发行高峰逐渐过去,资金面压力或趋于缓解。 此外,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投放加码,显示呵护姿态,叠加两会资金面往往存在“日历效应”,资金面或将迎来转松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市场普遍预计3月资金面或边际转松,但资金利率显著下行的概率不大。 信达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一爽表示,从3月全月来看,资金价格相对于1-2月的变化通常并不明显,且由于3月为季末月,银行负债压力的季节性提升可能会造成资金波动与分层加大。“因此,即便不考虑维稳因素,两会期间资金面的压力确实可能减轻,但这能否驱动后续资金面持续转松,还需要观察会议上的政策基调。” 低物价叠加关税扰动,市场预计3月仍存在降准落地的窗口期 3月5日,《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紧接着次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介绍,2025年央行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从财联社C50风向指数调查来看,在18家参与调查的机构中,16家认为短期内降息仍需等待时机,仅有2家认为短期内存在降息可能;12家机构认为3月仍是降准落地的窗口期,6家则预期减弱。 在中邮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梁伟超看来,3月大行负债压力可能边际上有所缓解,但短期依然难以显著修复,流动性补充因素增多,但没有降准依然难以趋势性降低央行操作成本。 梁伟超表示:“从必要性来看,3月降准是配合财政发力的合理时间窗口”。 一方面,两会之后财政政策将进入加速落地阶段,地方债发行在2月已经有所提速,3月新增项目债的发行诉求可能增加;另一方面,从约束条件来看,外部约束边际放松的时间窗口不长。“依然对3月降准抱有乐观期待”梁伟超表示。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2月27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再加10%关税,外部环境的扰动下,关注国内宏观政策的重心和节奏。短期内降息预期或边际减弱,降准方面,或可进一步关注股市以及银行体系超储消耗压力,3月或存在博弈机会。 在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看来,2025年物价可能延续低位,降准降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加大。 “2025年CPI中枢可能降至0.2%,甚至更低,房租滞后房价回落、消费约束、价格竞争等仍是制约,PPI中枢预计降至-1.8%左右,全年各月同比可能都难转正,关税和潜在的出口下行、地产不确定性仍强、基建实物工作量尚未明显改善仍是约束。对应到货币端,低物价叠加关税扰动,将加大降息降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熊园表示。

  • 市场直呼“钱紧” 社交媒体“跪”求隔夜 资金面早盘飘绿 隔夜价格已炒至5.5%

    距离春节还有半个月,市场提前遭遇“钱紧”窘状。 今早,财联社注意到,在多个资金交易群,部分交易员“跪”求隔夜,撮合交易的资金价格已水涨船高,隔夜市价已被喊到5.5%,部分可交易资金还设定1亿起步的门槛,整个交易群里人心有点慌,有价无市的不在少数。甚至,债市“打油诗”也盛行起来。 从今日行情来看,早盘CNEX资金面情绪指数飙升到68的水平,此后进一步加深至77,已处于今年年初以来最高区间。 图:今日早盘机构资金情绪 数据来源:DM,财联社整理 DR001、R001、ShiborO/N早盘悉数大幅上行,其中DR001和DR007分别上行9.23bp和23.02bp至1.9598%和2.2525%。资金盘全线飘绿,代表非银机构资金面情况的GC001早盘更是一度上行123.5bp飙升至3.315%。 数据来源:QB,财联社整理 华西固收最新研报显示,本周资金面将迎来大额MLF到期、居民取现需求、税期缴款等三重压力的集中释放,累计带来约3.5万亿以上的资金缺口,流动性面临较大考验。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的资金面年初来加速紧张,与本月初公布的美国12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5.6万人的强劲表现关系紧密,并催化出后续一系列的政策风向。 “非农数据大超预期,导致市场认为美联储降息的幅度和节奏都将放缓,同样会影响境内的降息节奏,此外美元强势下对于汇率构成擘肘,即便是面临税期大月叠加春节取现等多重因素影响,央行在境内流动性投放上顾忌增加”,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此外,“银行资金融出能力依旧没有恢复”,华福固收分析师徐亮表示,银行体系日度净融出余额从4.48万亿元降低至3.33万亿元,不排除开门红效果较好的可能性。不过,在资金面收敛的过程中,流动性分层现象进一步减弱,R007-DR007利差维持在5bp以内。 与此同时,资金价格快速上涨也加速短端利率的回调幅度。其中1Y期国债收益率已从年前0.92%附近回升至1%以上,“但利差保护仍然不足”,信达固收分析师李一爽认为,如果央行后续推动资金面更大幅度的紧缩,短期政金债与存单可能也会存在压力。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对后续资金价格走势持相对乐观态度。尤其是在昨日潘功胜行长在亚洲金融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重提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和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在这种表述前提下,预计不会出现钱荒的现象,但不排除年前有降准落地可能。 李一爽表示,当前资金面紧张的持续时间可能仍将受限,这也会限制长债利率潜在的调整空间。因此,如果久期没有过度极端,我们仍然建议可以配置的思路保持一定的长债与超长债持仓,同时视后续央行行为灵活交易3-5年期二永债。

  • 上周五市场午后单边下行,三大指数均跌超1%,沪指收盘失守3200点。沪深两市当日成交额1.15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363亿。盘面上,个股普跌,全市场超4800只个股下跌,逾百股跌超9%。板块方面,人形机器人等少数板块上涨,电商、零售、铜缆高速连接、AI眼镜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上周五收盘,沪指跌1.33%,深成指跌1.8%,创业板指跌1.76%。 在今天的券商晨会上,银河证券表示,当前医药板块估值和机构持仓均位于历史底部;中信建投指出,银行经营环境延续筑底,股息率策略仍是板块主线;华泰证券认为,春节后资金面有望迎来改善窗口期,关注机器人等概念。 银河证券:当前医药板块估值和机构持仓均位于历史底部 银河证券表示,当前医药板块经过较长时间调整,估值和机构持仓均位于历史底部。未来商保多元化支付改革有望从政策层面带来边际改善,医药创新及相关产业链中长期投资机会良好。 中信建投:银行经营环境延续筑底,股息率策略仍是板块主线 中信建投指出,2025年银行开门红基本符合预期,经营环境延续筑底:信贷投放环比改善但同比偏弱,需求缓慢筑底回升,但尚难言强劲。净息差下行压力仍大,非息收入或好于预期,力争不对营收产生较大拖累。预计2025年营收增速较24年略有改善。稳定信用成本下,利润能维持正增长。银行实际经营情况和预期底部进一步夯实情况下,以底线思维、高置信度、高胜率为核心诉求的配置型需求安全边际进一步提升。经济预期未见一致性向上拐点前,板块内部难以全面切换至顺周期品种,继续看好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股息率策略。 华泰证券:春节后资金面有望迎来改善窗口期 关注机器人等概念 华泰证券认为,上周A股市场有所调整,当前仍处于内外变量的待验期,海外通胀风险有所上行、美联储降息节奏或放缓,对应国内货币政策应对期或有拉长,市场对于不确定性的重定价或扰动短期A股震荡中枢,春节后股指修复的动能或有好转。本轮春季行情仍有一定基础,在节后风险偏好回升下,资金回流的意愿或有增强,部分具备产业趋势的主题配置性价比回升,交易型资金或有修复契机。配置关注:1、红利有所调整但仍有配置价值,关注拥挤度较低的交运、公用等;2、小盘主题继续切换至景气科创,关注AI+、低空经济、机器人等。

  • 中信证券:1月中旬 市场将迎来关键拐点

    开年首周资金的跨年效应显著,机构调仓和加仓均抱团于红利低波,市场交易生态和风格分化趋于极致;1月中旬是关键时点,随着经济数据和地缘扰动的落地,政策将持续加码,场外配置型资金预计将逐步入场,市场将迎来重要拐点,当前依然建议优先布局以科创为代表的超跌成长。 一方面,资金的跨年效应较往年更为显著,无论是避险情绪演绎、机构存量调仓、长期资金加仓,开年资金行为的共识高度集中于红利低波主线,相关交易迅速拥挤,市场交易生态和风格分化趋于极致;美元降息预期下修普遍扰动全球股市,春节前后国内降息概率较大。 另一方面,1月中旬将迎来关键时点,国内经济数据披露落地,打开政策再加码的重要窗口;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落地,资金行为模式将趋于明确,场外配置型资金预计将逐步入场。 资金跨年效应显著,是开年市场波动的主因 1)资金的跨年效应较往年更为显著,机构调仓和加仓均抱团于红利低波。 首先,根据对中信证券渠道调研的数据,样本主动权益公募基金过去4周净赎回率都处于0.1%~0.2%的极低位置,中小型活跃私募投资者的实际仓位已连续12个交易周在68%~71%中低位波动,赎回和降仓都非市场波动的主因。其次,仓位处于高位的公募集中调仓,其前100大重仓股的动态P/E在年前收于12.9X,当时已处于2010年以来1%的极低分位,但本周进一步下探至12.2X新低;以科创50为代表的“机构成长股”在去年录得月线“八连阴”后,开年第一周再次下跌5.2%。再次,本轮外资流出已接近尾声,海外中国基金赎回压力带来的卖出行为已连续2周显著缓和,本周净赎回率缩减至0.04%极低水平,北向资金开年以来的净流出仅55亿元。最后,低配权益的险资和理财子等长期资金今年逐步加仓低估蓝筹的趋势依然较强。综上所述,无论是避险情绪演绎、机构存量调仓、长期资金加仓,开年资金行为的共识高度集中于红利低波主线,相关交易迅速拥挤,开年第一周红利低波指数日均成交额接近200亿元,环比年前一周上升了39%,且相对表现靠前的行业主题几乎都是红利低波品种。 2)市场交易生态和风格分化趋于极致。 首先,2022年以来避开机构重仓股的资金交易行为近期依然在极端化,1月5日收盘的科创50、国证2000、中证2000、万得微盘股指数最新点位分别处于2020年以来的0%、28%、50%、99%分位,分化及其明显。其次,红利低波更多是在经济预期不佳时进行防御性配置的工具,其收益来源包括债性的高股息、股性的防御配置、低波增强风险收益、还有长期持有的复利效应,对参与资金的稳定性有较高需求。最后,当前红利低波交易拥挤更多是资金行为所致,会较快透支其配置性价比,甚至损害其长期安全性:一方面,截至2024年1月5日,红利低波指数和沪深300的PB之比为0.53,处于2021年以来的最高位置;另一方面,市场当前对经济的预期相比政策目标存在较大上修空间,随着经济预期在政策支撑下上修,红利低波相对表现会有走弱。 3)美元降息预期下修普遍扰动全球股市。 一方面,1月3日发布的美联储会议纪要没有释放进一步鸽派的信息:官员们并未在会议上讨论何时开始降息,且与会者保留了若通胀再次升温就加息的选项;另一方面,美国12月失业率保持在3.7%的低位,低于预期,时薪同比增长反弹至4.1%,高于预期。受其影响,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从年前的高位下修,驱动近期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回升。CME数据显示3月降息概率下降至62.3%,5月前降息的概率为92.3%。降息预期下修压制全球市场风险偏好,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开年第一周分别下跌1.7%和3.34%,全球股市普遍受到负面影响,MSCI全球和新兴市场指数同期分别下跌2.01%和2.37%。我们认为,受实际数据约束,特别是考虑到失业率上行趋势,美联储最早将在今年年中首次启动降息。 4)国内开年公开市场回笼下,预计春节前后还有降息操作。 一方面,本周(1月2日-1月5日)共有26640亿元央行逆回购到期,央行合计开展2410亿元逆回购操作,净回笼24230亿元;但考虑到去年最后一周高额净投放12570亿元,央行跨年熨平流动性波动的背后,银行间市场整体稳定,本周DR007维持在1.8%以下,一年期同业存单利率维持在2.45%附近。另一方面,回顾近五年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春节前后往往是央行降准降息的重要窗口,中信证券研究部FICC小组判断,目前经济修复需求、实际利率情况等角度来看,一季度存在较高的降息概率,春节前后落地可能性较大。 1月中旬是关键时点,经济数据落地 政策继续加力,资金行为模式趋于明确 1)1月中旬,受季节性与周期性因素共振影响的经济数据落地。 首先,去年末经济收官数据逐步披露中,显示生产景气进一步放缓,12月制造业PMI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至49.0%;产需两端均有回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2%和48.7%,较前值下降0.5和0.7个百分点。其次,基数影响下预计12月通胀和出口数据温和回升,预算内财政支出快速放量,基建增长表现相对亮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料将有所上升。最后,预计信贷投放边际好转叠加政府债发行量较大,社融增速将有所改善。 2)1月中旬,是把握和部署下一阶段扩张性政策的重要窗口。 1月中是重要的宏观预期校准窗口,政策制定有充分的数据参考后,预计还有再次发力的必要和空间。首先,预计以进求稳的导向不变,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1月2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2024年中国经济工作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要及时破除。其次,市场关注的“三大工程”改造需要大量中长期低成本资金,近期数据显示央行已重启PSL,三大政策性银行在2023年12月单月新增PSL3500亿元,预计相关资金部分将应用于上述领域,预计后续PSL或将继续投放,今年全年规模不止3500亿元。伴随资金陆续到位,“三大工程”建设也进展积极,深圳、重庆、广州等地在三大工程均有因地制宜的地方实践。 3)1月中旬,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落地,资金行为模式将趋于明确,场外配置型资金预计将逐步入场。 2024是全球选举大年,外围频繁扰动是常态,我们认为当前中美关系处于阶段性缓和期。一方面,2023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会晤的意义在于在底线问题上管控分歧、在全球挑战上共担责任,会晤后中方致力于淡化摩擦升级,积极倡议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12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且在美国“去风险”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已经做好了积极的政策应对,正在尽最大努力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我们认为月中时点过后,外部地缘因素对市场预期的扰动将快速回落,资金行为模式将趋于明确,场外配置型资金将逐步入场。 资金跨年效应显著,月中迎来关键时点 开年首周资金的跨年效应显著,机构调仓和加仓均抱团于红利低波,市场交易生态和风格分化趋于极致;1月中旬是关键时点,随着经济数据和地缘扰动的落地,政策将持续加码,场外配置型资金预计将逐步入场,市场将迎来重要拐点。配置上,当前市场仍处于“三阶段配置策略”中的第二阶段,建议优先布局以科创板为代表的超跌成长,行业配置上则主要围绕科技和医药板块展开。 风险因素: 中美科技、贸易、金融领域摩擦加剧;国内政策推出、实施力度及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外资流出超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升级。 本文来源:中信证券研究,原标题:《策略聚焦|资金跨年效应显著,月中迎来关键时点》

  • 监管正调研保险资金长期入市情况 业内:固收业务利率太低 需要研究入市方案

    财联社记者获悉,近期有监管部门向部分险企下发通知,开展保险资金长期入市情况的调研,了解保险资金长期入市的情况。 据悉,主要调研内容包括国外(欧美)市场历史演变、政策支持;国内投资情况、投资方式、考核方式;国内发展中存在困难及问题;以及政策建议等。 “我们早就开始研究进入资本市场方案,固收业务利率太低,必须靠权益拉动”,有保险资管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研究长期资金入市是近期热议的话题,8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机构投资者座谈会提出,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金融市场改革深入推进、长期利率中枢下移的新形势下,养老金、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快发展权益投资正当其时。要求各类机构要提高对中长期资金属性和责任的认识,坚持从战略高度看待和重视权益投资,不断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壮大投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投资管理体系,推动建立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着力提高权益投资规模和比重。 同时,参会机构一致表示,将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正确看待市场短期波动,把握长期向好的大势,强化逆周期布局,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用实际行动引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努力实现服务高质量发展、客户资产保值增值、机构自身长期健康发展的更好统一。 保险机构也期待鼓励入市相应政策出炉。8月24日,在中国人寿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公司副总裁刘晖表示,近期关注到监管机构对于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作为长期资金,寿险资金相对于短期资金有较高的风险成本,承受比较低的流动性的要求,可以在市场上出现定价偏差时候开展左侧布局,逆势投资,长期投资,同时也可以配置更多的另类资产来提升流动性溢价,所以长期资金具备优势。长期资金如果想发挥出优势,需要长周期考核机制的配合。 刘晖还表示,“建立与保险资金特点投资特点相匹配的长周期考核,是促进保险资金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关键一环。从我们的实践中和现在政策倡导上,我们非常支持对于长期寿险资金提供长周期考核完善政策。”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建立好长周期考核制度,可以促进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双赢”。通过长周期考核制度,除了提升保险资金运用的长期收益外,还可以发挥保险资金的稳定器作用,在资本市场出现短期波动时,减少出于短期投资业绩压力的跟风踩踏行为,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

  • 2月LPR保持不变 或受资金成本抬升影响 “紧平衡”状态下资金利率会持续大幅上行吗

    今日人民银行发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显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上周发布的MLF操作利率持平于2.75%,使得本期LPR的报价基础未发生变化,自去年8月下调以来,1年期、5年期以上LPR报价已连续第6个月保持不动。 除本月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未变的定价因素以外,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随着近期市场资金面再度趋紧,具体表现为短端资金利率中枢上移,使得银行负债成本抬升,在净息差进一步承压的情况下,削弱了报价行LPR加点上行的动力。 短端资金利率上行 限制LPR加点动力 结合资金市场来看,多位市场人士指出,在近期银行边际资金成本抬升的背景下,推动报价行压缩LPR加点的动力并不充足。 “MLF利率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的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2月MLF利率与上月持平,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亦没有明显变化,以DR007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利率较前一个月有所提高,因此本月的LPR并没有下行,这也是符合市场预期的。”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分析称。 在进入2月后,资金面的紧张态势短暂舒缓,但偏紧态势仍在持续。 多数时间DR007质押式回购利率运行在7天期逆回购利率(2.00%)上方。从上周情况看(2月13日至17日),DR007利率由1.8994%逐日上升至2.2492%。同时,隔夜Shibor也重回2%以上,上周收于2.1150%。 截至今日15时,DR007、DR001加权利率分别升至2.1340%、2.1694%,高于政策利率。此外,隔夜、7天、14天Shibor分别报2.1570%、2.1040%、2.2860%,较前一交易日分别升4.2BP、跌9.4BP、跌31.8BP。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受到2月缴税走款、前期投放的大规模逆回购陆续到期,且2月以来对公信贷投放依然较好等因素影响,资金利率于2月14日又开始抬头向上,央行于17日进行8350亿元的巨量逆回购驰援流动性,但流动性紧势并未得到实质缓解,主要回购利率多数上行,且远高于政策利率水平。 基于上述判断,温彬认为,近期资金面的“易紧难松”,导致银行市场化负债成本抬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LPR加点下调的空间。 另从中长期来看,截至上周,商业银行(AAA级)1年期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均值也较上月同期上行0.1个百分点。 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同业存单利率中枢抬升,反映出银行的负债成本有所上升,部分银行息差压力有所增大。 “此外,理财破净和赎回潮影响也仍未完全消退,资金仍在向存款回流,表明银行核心负债成本依然承压。”温彬进一步表示,综合来看,当下银行负债成本仍然较高,LPR脱离MLF单独下调的阻力较大。 逆回购加码 资金利率暂无大幅上行基础 面对再度趋紧的资金面,以及上周7天期逆回购叠加MLF到期量超2万亿的情况下,央行明显加大了逆回购投放力度。尤其在后半周(2月15日至17日)7天期逆回购逐日增至2030亿元、4870亿元、8350亿元,再叠加MLF续做4990亿元,上周实现净投放210亿元。 回顾上周的公开市场操作,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总结称,“前半周央行操作表现为OMO(公开市场操作)缩量而MLF超额的‘缩短放长’方式,然而周中开始资金利率再度脉冲收紧,央行果断在周四和周五放量逆回购实现资金净投放,而周五单日投放的逆回购数量高达8350亿元,实现了6320亿元的资金净投放,央行坚定的宽货币取向再度得到确认。” 民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央行操作投放精准滴灌,总体符合季节性,2月MLF超量平价续做净投放1990亿元,可见央行并非意图引导极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而仍是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助力宽信用。 今日,央行延续了千亿规模逆回购操作,当日开展27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维持在2.00%,因有46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2240亿元。从整周来看,随着上周后半周开展的单日千亿逆回购将于本周陆续到期,7天期逆回购合计到期量为16620亿元。 结合市场利率来看,市场人士指出,虽然目前“紧平衡”的资金面状态预计仍可能延续,但市场利率没有大幅上行的基础和条件。 明明表示,2月以来银行间流动性市场明显存在持续收紧的驱动,一方面MLF超额续作并未有效压降NCD(银行同业存单)利率,而另一方面短端资金利率运行方向也相当依赖OMO的投放。 往后看,明明进一步称,随着宽信用修复成效进一步显现,资金面被“抽水”的局面可能会更加显著,但宽货币政策取向下预计资金利率并不会持续高于政策利率。 谭逸鸣认为,在央行呵护之下,预计市场利率将回归围绕政策利率波动,而没有大幅上行的基础;但中枢在有所抬升之下,资金面波动会加大。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尽管2月LPR保持稳定,且1月信贷投放规模大幅上升且创出历史新高,但在去年12月降准、以及去年9月存款利率普遍下调推动下,今年上半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有望保持在低位,出现类似近期短端市场利率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大。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