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个
建筑央企龙头中成股份盘中触及涨停 险些拿下五连板 , 中铁装配最近五个交易日录得两个20cm涨停 ,大市值的中国交建最近五个交易日累计最大涨幅达31%。 海通证券张欣劼表示, 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工程板块中收入增速高于板块合计增速的公司为中成股份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03亿元,同比增速81.98%。另外,据公开资料显示,中铁装配系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公司自2006年成立起即专注于装配式建筑产品与技术研发, 是国内领先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供应商和集成商 。 消息面上,近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到,目前国有上市公司和上市国有金融企业市值占比将近一半, 体现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地位 。据媒体报道,有专家分析表示, 加快完善契合国企等各类企业特点的估值方法,扭转国企在资本市场大幅“折价”趋势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一直是A股市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而当前央企上市公司市盈率不足8倍,为近十年以来最低水平,显著低于A股总体水平的14倍 。 国盛证券何亚轩11月27日研报中表示,截至2022年11月25日,建筑央企PE(TTM)为5.87,处于近5年/近10年的21%/16%分位;PB(MRQ)为0.59,处于近5年/近10年的23%/12%分位, 整体估值处于历史最低区间 。 分个股看,除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化学外,其余建筑央企均破净 。 信达证券任菲菲11月24日研报中表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地位,从历史估值来看, 央企已在估值底部,PB、PE均在十年低点,看好央国企价值重估之路正在开启 。 任菲菲还表示, 建筑央企对于其他企业具有多维度的显著优势 ,建筑央企资质齐全,同时技术也更加全面,具备承接各类复杂或大型工程的能力,建筑项目招标通常较为重视项目经验, 因此大型央国企在获单能力方面“强者恒强” 。 浙商证券匡培钦11月17日研报中表示,1-10月,中国建筑(建筑业)累计新签27227亿元,同比增加17%。单季度看,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中冶Q3单季度新签订单增速为78%、48.4%、41.6%、10%,基建稳增长政策支持效果显著。 在稳增长政策背景下,全国Q4基建需求持续旺盛,龙头央企α属性持续凸显 。 任菲菲指出,央企新签订单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CR4从15年的20%提升至22年三季度的30%;CR8从16年三季度的30%提升至22年三季度的41%,集中度上升趋势显著。何亚轩表示, 建筑央企融资成本低,竞争极具优势。预计未来建筑央企订单及收入仍可保持高于行业整体的增速,持续稳健增长能力强 。 此外, 央企在第二曲线不断发力,转型升级有望为建筑央企注入成长新动能 。任菲菲表示, 中国中铁在“十四五”期间将做大相关新兴业务,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其中其水利水电业务增长迅猛 ,2022年上半年其水利水电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742.2亿元,同比增长819.7%。中国铁建明确将紧跟国家水网建设规划,聚焦“双碳”战略,以抽水蓄能和海上风电市场开发为突破口,加快进军水电、风电等领域,水利电力工程订单实现快速增长。 除中铁与铁建在水利水电业务寻求突破外,中国建筑、中国交建在智慧城市、绿色建造、城市更新等寻求新的市场成长空间,近日中建组建中建科创,聚焦“双碳”和数字经济领域,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以培育“专精特新”“高精尖特”企业为重要路径,推动公司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央企在固守主业的同时不断多元化发展新兴业务,优化产业结构,综合价值将进一步巩固 。 何亚轩表示,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构建背景下,估值有望迎来系统性重估。当前央企整体基本面稳健,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面临“一带一路”等多重催化,性价比突显, 关注低估值建筑央企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高成长地方国企四川路桥、山东路桥等 。
近期建筑央企的估值修复潜力受到市场关注。中信证券认为,考虑到国内基建发力具备持续性,叠加海外基建需求迎来拐点,基建总需求景气向上,而央企凭借资金优势+项目大型化趋势下市占率的持续提升,收入、业绩均有望维持稳健增长。政策端,在涉房企业融资松动叠加国资委、证监会更加重视市值等因素催化下,估值有望得到提升,处于估值底部的建筑央企配置价值已经凸显。 ▍估值:央企已在底部,距离1倍PB修复空间较大。 在11月21日举行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鼓励国有上市公司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当前建筑央企估值水平已在近十余年的底部,PB-mrq和PE-ttm基本在2010年以来10%分位以内,且普遍“破净”,PB-mrq方面,除转型新能源运营的中国能建、中国电建外均在1倍以下,最低的中国铁建仅0.44倍,距离1倍PB修复空间较大。 ▍基本面:“内功”深厚,中长期亦具备持续性。 1)资金优势+项目大型化,助推建筑央企市占率提升: 近年来,建筑央企集中度加速提升,截至2022年中,八大建筑央企的单季度新签合同额的市场份额达到41%,产值份额提升至23%,主要源自央企具有更强的资金优势和抗风险能力而小企业在需求、成本、资金的多重压力下拿单能力下降,以及项目大型化趋势下,业主对建筑企业资金实力的要求也在提升,部分项目只有头部企业具备承建能力。 2)国内外需求发力,部分企业转型升级开拓新增长极: 国内基建方面,在地产开发投资尚未稳定的背景下,本轮基建发力必要性强于以往,持续性有望超预期,长期也存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补足县城基础设施短板的发力空间。国外基建方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或重启,海外需求迎来拐点。此外,中国能建、中国电建、中国化学等建筑央企除了在各自的传统主业上增强竞争力外,也在向新兴领域的工程业务以及能够持续提供稳定现金流回报的投资运营业务转型,有利于央企内在价值的提升。 ▍融资:涉房企业融资放开,资金瓶颈迎来转机。 建筑企业商业模式强调垫资,负债率成为企业进一步扩张的主要约束。近日证监会对涉房企业股权融资放松,六家涉房建筑央企有望陆续受益。从具体落地来看,中国能建作为首个实质受益于股权融资放松政策的涉房建筑央企,正筹划定增事宜。 ▍改革:多家已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激发央企发展潜力。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以来,建筑央企激励机制等改革加快推进,目前已有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化学相继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所要求的净利润复合增速考核目标下限分别为7%、12%、15%,在激发央企经营积极性的同时也为未来业绩增长划定下限,随着后续国企改革的持续推进与深化,建筑央企经营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风险因素: 基建投资增长不及预期;上市公司估值修复不及预期制约股权融资;上市公司订单增长不及预期;相关政策推出及执行不及预期。 ▍投资策略。 建筑央企估值水平位于历史底部,基本面“内功”深厚,配置价值凸显。考虑到国内基建发力具备持续性,叠加海外基建需求迎来拐点,基建总需求景气向上,而央企凭借资金优势+项目大型化趋势的下市占率持续提升,其收入、业绩均有望维持稳健增长。政策端,在涉房企业融资松动叠加国资委、证监会更加重视市值等因素的催化下,估值有望得到提升,处于估值底部的建筑央企配置价值已经凸显。我们维持工程服务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