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6

  • 国家统计局: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

    2024年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43401亿元,同比增长4.2%(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7),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73913亿元,同比增长0.3%。从环比看,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0.0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636亿元,同比增长1.9%;第二产业投资4763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投资93131亿元,增长0.3%。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1%。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21.3%,制造业投资增长9.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6.2%。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0%。其中,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24.6%,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9.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6.1%。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4.8%,中部地区投资增长4.0%,西部地区投资增长0.6%,东北地区投资增长6.4%。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同比增长4.2%,港澳台企业投资增长6.4%,外商企业投资下降15.2%。 2024 年 1 — 4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 国家统计局: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8% 4月国房景气指数为92.02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928亿元,同比下降9.8%;其中,住宅投资23392亿元,下降10.5%。1—4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8754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80647万平方米,下降11.4%。房屋新开工面积23510万平方米,下降24.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7006万平方米,下降25.6%。房屋竣工面积18860万平方米,下降20.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746万平方米,下降21.0%。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928亿元,同比下降9.8%(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6);其中,住宅投资23392亿元,下降10.5%。 1—4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8754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80647万平方米,下降11.4%。房屋新开工面积23510万平方米,下降24.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7006万平方米,下降25.6%。房屋竣工面积18860万平方米,下降20.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746万平方米,下降21.0%。 二、新建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1—4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92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3.8%。新建商品房销售额28067亿元,下降28.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1.1%。 4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45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7%。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4.5%。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 1—4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34036亿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国内贷款5583亿元,下降10.1%;利用外资9亿元,下降46.7%;自筹资金11736亿元,下降10.1%;定金及预收款10002亿元,下降37.2%;个人按揭贷款4953亿元,下降39.7%。 四、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4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92.02。

  • 国家统计局: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99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2196亿元,增长3.2%。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026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141396亿元,增长4.3%。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4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026亿元,同比增长2.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73亿元,增长3.5%。1—4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5307亿元,增长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719亿元,增长4.8%。 按消费类型分,4月份,商品零售31784亿元,同比增长2.0%;餐饮收入3915亿元,增长4.4%。1—4月份,商品零售138666亿元,增长3.5%;餐饮收入17360亿元,增长9.3%。 按零售业态分,1—4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专业店、便利店、超市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7%、4.8%、1.8%,百货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分别下降3.5%、0.6%。 1—4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44110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7356亿元,增长11.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9.2%、10.5%、9.8%。

  • 国家统计局: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从环比看,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97%。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 分三大门类看,4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制造业增长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8%。 分经济类型看,4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2%;私营企业增长6.3%。 分行业看,4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0.7%,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8%,纺织业增长6.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汽车制造业增长16.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3.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7%。 分产品看,4月份,619种产品中有386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1652万吨,同比下降1.6%;水泥17395万吨,下降8.6%;十种有色金属650万吨,增长7.0%;乙烯249万吨,下降7.2%;汽车234.6万辆,增长15.4%,其中新能源汽车83.1万辆,增长39.2%;发电量6901亿千瓦时,增长3.1%;原油加工量5879万吨,下降3.3%。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4%,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32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3%。 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4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生产需求平稳增长,就业物价总体向好,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一、工业生产加快,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 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比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9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制造业增长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比上月加快3.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加快3.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2%;私营企业增长6.3%。分产品看,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5.0%、39.2%、31.9%。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比1-3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4%,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2%。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055亿元,同比增长4.3%。 二、服务业持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 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5%。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0.8%、6.1%、5.4%、4.3%,分别快于服务业生产指数7.3、2.6、1.9、0.8个百分点。1-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0%。1-3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4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4%。其中,铁路运输、道路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三、市场销售保持增长,服务消费增势良好 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99亿元,同比增长2.3%;环比增长0.0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026亿元,同比增长2.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73亿元,增长3.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1784亿元,增长2.0%;餐饮收入3915亿元,增长4.4%。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3%、12.7%、8.5%和6.4%。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026亿元,同比增长4.1%。全国网上零售额44110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7356亿元,增长11.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9%。1-4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8.4%。 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43401亿元,同比增长4.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0%,制造业投资增长9.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8%。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92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2%;新建商品房销售额28067亿元,下降28.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3%。民间投资增长0.3%;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7.2%。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7%、14.5%。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49.6%、10.2%;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7.6%、19.9%。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下降0.03%。 五、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4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6389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出口20762亿元,增长5.1%;进口15627亿元,增长12.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135亿元。1-4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138053亿元,增长5.7%。其中,出口78113亿元,增长4.9%;进口59940亿元,增长6.8%。1-4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5.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5.1%。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6%,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2%。 六、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1-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和上年同月均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9%,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5%。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5小时。 七、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稳中有升,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降幅收窄 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1%,上月为下降1.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1.4%,衣着价格上涨1.6%,居住价格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4%,交通通信价格上涨0.1%,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8%。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下降9.7%,粮食价格上涨0.5%,鲜菜价格上涨1.3%,猪肉价格上涨1.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1-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 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0%,环比下降0.3%。1-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7%和3.3%。 总的来看,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平稳,虽然部分指标受节假日错月、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工业、出口、就业、物价等主要指标总体改善,新动能保持较快成长,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盛来运评读《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评读《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国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回望这一年,国际环境变乱jiao织,国内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砥砺前行,总体恢复向好,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记录了过去一年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国经济承压前行、波浪式发展的奋进轨迹,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夯基蓄能、稳中有进的生动图景。 一、夯实“稳”的基础,中国经济顶住多重压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过去一年,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全球通胀水平仍处高位,主要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等风险上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恢复进程波动曲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内需、提信心、防风险,系统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国民经济恢复向好。 经济增长企稳回升。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现了5%左右的预期目标。四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5%、6.3%、4.9%、5.2%,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从相关实物量指标看,我国发电量比上年增长6.9%,能源消费总量增长5.7%,货物运输总量增长8.1%,5.2%的经济增长具有坚实支撑。纵向比较,5.2%的经济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党中央明确提出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及时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就业形势总体改善。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分季度看总体平稳回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就业形势改善,主要得益于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效应、服务业较快恢复的带动效应,以及稳就业政策的支持效应。2023年,我国可比价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为就业规模扩大提供了坚实支撑。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较快恢复,对就业带动明显增强。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在看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就业结构性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举措加以解决。 核心CPI基本平稳。202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保持了温和上涨态势,低于美国4.1%、欧元区5.4%的涨幅,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饱受高通胀困扰形成鲜明对比。近几个月,CPI同比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2022年俄乌冲突等一些非经济、非常规因素导致食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2023年转为下降,对整体CPI影响较大。而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保持总体稳定,比上年上涨0.7%,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0%。近期,在春节假日带动下,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旅游出行、文体娱乐等服务消费较为活跃,有望带动居民消费价格逐步企稳回升。 国际收支保持平衡。2023年,我国加力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外贸顶住压力、促稳提质,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8万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出口增长0.6%,横向比较好于主要外向型经济体,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产业链更长、附加值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64.8%。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也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提供了支撑,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380亿美元,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 二、积蓄“进”的动能,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观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中国经济,既要看“体量”,更要看“体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过去一年,全国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不仅守住了宏观经济“稳”的基本盘,更在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拓展了“进”的新空间。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2023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比上年增长3.8%,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15.7%、33.6%。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电子商务交易额比上年增长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9%。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建高速铁路2776公里,年末5G基站数达338万个。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9.3%。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彰显中国创造硬核实力。发明专利平稳增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超过四成。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我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了发展的“含绿量”和增长的“含金量”。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26.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绿色低碳新增长点不断涌现,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0.3%、28.7%、36.9%,“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00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大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效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3273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民营经济活力不断释放,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53.5%。在全球贸易低迷、经贸摩擦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了更多机遇。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46.6%。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快构建,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18.4%。 三、巩固“好”的势头,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 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既处于发展关键期,又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面对复杂局面,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着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安全保障能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各地区各部门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和厚度。就业形势改善、服务业较快恢复,带动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至2.39。“国货潮品”“冰雪文旅”等商品和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热捧,较好满足了居民高品质消费需求。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名义增长14.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7.6%;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民生兜底保障加强,年末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336万人、566万人、1054万人。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升。我国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美好生活品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5.7%、91.8%,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增加45万张、81万人。文化和体育设施日益丰富,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分别达3309个、3508个、415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9平方米。 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2023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4%,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0.8个百分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70万公里,农民生活便捷性不断提高。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66.5%,助力乡村消费新业态较快发展。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加强。我国持续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增产,有效克服多重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粮食总产量达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90公斤。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574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4万公顷,更多“粮田”变“良田”。能源供应稳定增加,基础用能保障有力。初步核算,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上年增长4.2%,原煤产量创47.1亿吨的历史新高。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力度不断加大,有效应对部分地区重大洪涝和地震灾害,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四、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我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较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发展答卷。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竞争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仍处于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关键期,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握紧高质量发展这把“总钥匙”。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我们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概括为“五个必须”,特别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硬道理”到“新时代的硬道理”,既有历史渊源的一脉相承,又有与时俱进的理论跃升,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并抓好贯彻落实。 要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突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形成了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为快速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从需求潜力看,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不仅消费规模庞大,消费结构也在迭代升级,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高品质消费需求仍在加快释放。从要素禀赋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我国还是世界第二大“数据富矿”,应用场景丰富,海量的数据资源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从创新能力看,我国前沿科技领域厚积薄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40万家,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加快转化应用。更要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五个必须”的内在逻辑,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推荐阅读: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