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个
中国储能网讯:四川大力培育核心企业,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综合配套能力,并与重庆强强联手,共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川渝两地已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超5700家整车和零部件上云,促成相互配套企业400多家,配套金额超过150亿元。 9月4日,以“智汇八方,博采众长”为主题的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开幕。四川18家企业亮相展会,展区以“智造全产链 绿动新四川”为主题,围绕产业科技创新、绿色清洁能源、先进制造业升级三个板块,展现四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突出成果。 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服务产业集群 “我在馆里逛了一圈,发现不少我们的产品。”成都晶宝时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邓梦龙介绍,以比亚迪为例,其热销车型元PLUS的一大特色是采用360度摄像头,能让驾驶员直观看到汽车周围的景象,进一步提升安全性。摄像头中的核心小零件——晶体振荡器就由晶宝公司自主研发制造。 记者在晶宝公司展台看到,最小的晶体振荡器只有半颗米粒大小。“别看它小,却是电子产品的关键元器件。”邓梦龙介绍,如果把芯片比作电子设备的大脑,那么晶体振荡器就像脉搏,它们在特定频率下不停跳动,为系统提供稳定的时间频率基准。 晶宝公司自主研制的晶体振荡器成功实现国产替代,在多个行业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在不少智能终端企业向我们抛出橄榄枝,正从最开始的实验样品到一步步实现生产替代,‘比亚迪元’是今年开始批量使用的。”邓梦龙说。 在四川展区,像晶体振荡器这样的“小”产品成为一大特色。它们虽然小,却在产业发展中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一块巴掌大的换挡控制器,它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两挡电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目前新能源电动车绝大多数采用一挡电驱动模式,两挡不仅能让车的动力更强、提升续航里程,还能节约生产成本。丰川动力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创业团队,2017年带着技术落地宜宾,由于布局较早,是行业内唯一拥有两挡技术的厂商。“目前我们正在和吉利、广汽等企业谈合作,一起在乘用车上进行验证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樊刚说。 近年来,四川坚持错位发展,大力培育核心企业,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综合配套能力,并与重庆强强联手,共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如今,川渝两地已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超5700家整车和零部件上云,促成相互配套企业400多家,配套金额超过150亿元。 以绿见“智”构建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 绿色是本届智博会上四川打出的一张特色牌。四川目前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量和消纳量居全国第一位,率先在经济大省中形成以零碳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 四川展区中,专门划分“绿色清洁能源”板块,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纷纷亮相,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都来到现场,展示各自在推进四川绿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成果。 作为四川动力电池“链主”企业,此次四川时代把展出的重点放在绿色生产上。2022年3月,四川时代率先成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展台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80%以上能源都来自可再生能源水电,每年可减少40万吨碳排放。“全水电+零碳天然气”绿色能源的解决方案,再辅以绿色制造、绿色物流及采买碳信用抵消的方式,绿色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同样在宜宾的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致力于打造政、产、学、研深入合作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以院士工作站为基础,建立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度融合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生态系统。本届智博会,工作站带来重卡换电站产品等一系列原创性重大科研与产业化成果,充分展现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绿色智慧。 说到四川产业的“绿色智慧”,绕不开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它是东方电气集团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在本届智博会上,该企业将现场展示其高效率长寿命燃料电池系统等研发成果和产品。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五部门近日印发《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5部门关于促进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55%和35%以上,钒(以五氧化二钒计)产品达10万吨/年,钒电解液达7.5万m3/年,钒电池系统集成达1GW/年;钛白粉达120万吨/年,氯化法钛白占比进一步提高;海绵钛及钛锭达10万吨/年、钛材及钛深加材达5万吨/年。 《意见》提出十项重点任务。 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充分利用钒铬渣分离提取钒铬技术研究成果,加快三氧化二铬、铬铁合金等产业化项目前期工作。支持围绕“钒钛+新材料”进行工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应用创新,发展壮大钒精细化工、钒基合金、钒电池、含钒钢材、钛化工等,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筑牢产业基础。瞄准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发展球形钛粉、钛及钛合金精密铸造等,推进钛产品向中高端迈进。 要加大市场推广应用。加快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进程,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钒钛钢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支持钢铁企业加大对钒的应用,促进钒在钒电池等非钢领域的应用,支持“新能源+储能”钒电池储能示范。加快高品质含钒钢和海洋工程、大飞机制造、医疗器械用钛及钛合金材料应用研究,鼓励发展民用钛材,扩展钒钛产品市场空间;支持在全省重大工程项目中优先应用钒钛产品。 要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开放、柔性、灵活的科技创新平台应用机制,提升使用绩效。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创稀土钒钛功能材料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要加强园区能力建设,鼓励共享共建钒钛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园区,完善钒钛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布局,加强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孵化、辐射、配套能力,承载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形成产业链分工合理、配套协作、循环集聚发展格局。 要提升资源供给能力。按照公平、公开与共赢的市场化原则,构建钒钛磁铁矿供给保障新格局。抓好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发和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开展钒钛磁铁矿中伴生稀散和贵金属元素资源潜力评价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要有序推进兼并重组。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结合我省钒钛资源特色,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实现整合发展。强化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企业主体,通过大企业、大集团、上市公司、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小升规等企业梯度,打造产业“生态圈”。支持长流程炼钢提钒、钒加工企业等联合发展,提高集中度,构建全产业链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集团。鼓励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 同时,还要推行绿色低碳制造;推行绿色低碳制造;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政策保障方面,《意见》指出将会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做好要素保障服务、加快培养专业人才,促进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