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个
双良节能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15%,在昨日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情况受到投资者关注。双良节能回应表示,公司装备制造和硅片的经营状况在近几年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公司仍将坚持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光伏行业最大的变化当属从P型向N型过渡。双良节能的硅片业务营收从2021年的2.35亿元迅速增长至2022年的86.05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从6%提升至60%,目前也在大力推进硅片业务向N型转型。公司表示,第一季度N型硅片的出货占比约为20%,全年占比需要看市场下游需求情况,公司全部产能已均满足N型生产要求。 近期硅料价格连续下行,双良节能的硅片业务在成本下降后,尽管售价有所下跌,但是利润维持在不错的水准。据公司测算,第一季度硅片直接出货约3.5GW,毛利约8分/W。财联社记者关注到,这一数据相比去年同期有一定的提升。公司还称,硅片开工率目前基本满产。 日前,双良节能披露了子公司双良新能科技(包头)有限公司签订了金额3.55亿元的光伏组件采购合同。公司表示,目前组件在手订单饱满,正在加快开发国内外组件市场。 据悉,双良节能在包头的大尺寸单晶硅片一期、二期项目爬坡顺利,产能迅速攀升,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一期5GW产能也已投入生产。此外,公司三期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正式开始推进,为满足公司日益增加的日常生产经营及产能建设的实际资金需求,双良节能拟为相关公司提供总额不超过130亿元的融资担保。 不过,负债及现金流问题是双良节能正在面临的压力。一季度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6.02亿元,同比下滑89.86%。截至3月末,公司负债合计172.14亿元,同比增长122.69%,资产负债率则升至69.76%。公司将积极通过资本化融资手段,来降低负债并提高流动性。 双良节能还透露,公司一季度溴冷机、换热器和空冷器业务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全年预计节能节水业务将有一个不错的提升,尤其是空冷业务。同时,公司开发的CDM液冷换热模块也在持续收获市场订单。 另外,双良节能目前较为重视氢能设备的布局。去年,公司首套绿电制氢系统已经顺利实现交付。公司认为,今年绿电制氢设备目标是数十台以上的出货订单。公司表示,目前电解槽产品正在向国内外积极推进,电解槽系统性能指标表现优异。据悉,双良节能已经建设完成绿电制氢装备智造基地,计划实现年化1000m3/h~1500m3/h电解槽100台套的产能。
双良节能(600481) 投资要点 双良节能:节能节水设备龙头,成功进军光伏新赛道。双良以节能设备起家,2015年双良新能源注入上市公司体内,切入光伏多晶硅还原炉业务,2021年以来布局硅片&组件业务,公司业绩重心切换至光伏新能源业务——2017-2021年公司节能节水设备占总营收比重70%-80%,光伏还原炉&硅片占比持续提升,2022上半年占比达到71%。2017-2021年公司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由17.2/0.96亿元增长至38.3/3.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2%/34%,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7.5/8.3亿元,同比增长286%/369%,主要系多晶硅还原炉订单实现规模交付、硅片业务放量。 第一成长曲线:双良由节能节水设备商成长为综合方案提供商。节能节水设备下游应用较广,双良多项产品行业领先,溴冷机在工业余热应用领域市占率较高,换热器在高端空分换热器领域具备市场龙头地位,空冷器在火电、煤化工等领域市占率第一。近年来公司溴冷机和换热器的毛利率稳定在30%左右,空冷器毛利率稳定在25%左右。 第二成长曲线:硅料扩产带动设备需求,双良为龙头充分受益。硅料供不应求下硅料厂积极扩产,1万吨硅料产能对应还原炉系统价值量为8000万元左右,考虑到新增及更新替换需求,我们预计到2025年还原炉市场空间有望超180亿元,2022-2025年CAGR达31%。双良还原炉规格丰富,具有单炉产能大、单位电耗低等优势,主要客户包括新疆大全、亚洲硅业等头部硅料厂,行业占有率保持在65%以上,2022年双良节能公告的多晶硅还原炉系统新签订单合计约41亿元,同比+160%。 第三成长曲线:由设备拓展至硅片&组件业务,双良跳跃式布局。2021年双良依托光伏多晶硅还原炉切入硅片&组件业务,目前硅片仍存在技术变革,新进入者均采用新设备,具备一定后发优势,过去硅料供应不足使得硅片盈利性较好,未来需要关注石英坩埚供应、硅料价格下降后供需关系变化、硅片新进入者增多使得降本为竞争核心等。双良作为新玩家,积极扩产获得规模效应,2022年产能约33GW,2023年有望达50GW+;硅料还原炉&硅片&组件的跳跃式产业布局,协同效应明显。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双良节能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2/28亿元,当前股价对应动态PE分别为23/11/8倍。公司传统节能节水设备业务稳定增长,多晶硅还原炉受益于下游积极扩产&龙头地位带来充足订单,硅片、组件等业务快速放量,且2023-2024年估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故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硅料产能扩张不及预期,硅片行业竞争加剧。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