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7

  • 高测股份:金刚线产线四季度已实现单季度出货1000万公里以上

    1月,高测股份在接受调研时表示, 公司已经推出适用于6寸碳化硅衬底切割的碳化硅金刚线切片机和碳化硅专用金刚线,并已形成批量销售;且现有金刚线产线在2022年第四季度已实现单季度出货1000万公里以上。 在与东方日升的合作上,公司将根据东方日升HJT电池产能的投产节奏及产能规模为东方日升配套提供100μm厚度的210mm半片硅片切割加工服务。公司预计,两三年内金刚线切割的渗透率会快速提高,未来金刚线切割技术替代砂浆切割技术是一个确定趋势。 高测股份透露,通过“一机十二线”技改及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公司现有金刚线产线在 2022 年第四季度已实现单季度出货 1000 万公里以上, 壶关(一期)年产 4000 万公里金刚线项目预计 2023 年达产,预计 2023 年年末公司金刚线产能规模可达 8000 万公里以上 。此外,结合各机构对 2023 年新增装机量的预计,公司预测 2023 年金刚线市场整体需求量可达 2.5 亿公里以上。 目前,公司已推出的适用于 6 寸碳化硅衬底切割的碳化硅金刚线切片机和碳化硅专用金刚线已形成批量销售,同时,公司还推出了适用于 8 寸碳化硅衬底切割的碳化硅金刚线切片机样机,并将于近期送客户端试用。 公司指出,相较于砂浆切割,金刚线切割效率高、成本低,固定资产投资额更低,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碳化硅金刚线切割为新兴企业带来的技术成本优势的逐步显现以及示范效应的逐步放大,以及碳化硅金刚线切割降本增效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未来两三年内金刚线切割的渗透率会快速提高。 关于与东方日升的合作进展,公司回应,双方已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 N 型异质结超薄半片切片领域,截、开、磨、切装备及金刚线领域以及技术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双方目前的沟通情况来看, 公司将根据东方日升 HJT 电池产能的投产节奏及产能规模为东方日升配套提供 100μm 厚度的 210mm 半片硅片切割加工服务。 在硅片切割加工服务业务领域,公司将持续依托“切割设备+切割耗材+切割工艺”技术闭环优势,在硅片“大尺寸+薄片化+细线化”各技术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将技术领先优势转化为生产成本优势,并通过硅片切割加工服务项目产能的不断落地来实现规模效益和整体盈利水平的提升。

  • 国芯科技:汽车电子芯片实现销售400余万颗 出货量同比增加十倍以上

    近期,国芯科技在接受调研时表示,2022年公司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3,000万元至58,000万元,同比增加30.10%至42.37%。公司业绩较好主要因汽车电子业务增长迅猛,公司的汽车电子芯片实现400余万颗的销售,出货量同比增加十倍以上。此外,由于受到2022年四季度疫情的影响,公司有多个芯片定制服务项目未能及时获得客户验收,将顺延到2023年完成。公司成功研发的CCFC2012BC主要应用于中高端车身控制,可实现对国外产品的替代。目前下游的涵盖整车客户包括比亚迪、上汽、长安、奇瑞、东风等,预计随着公司产品前装应用量增加和影响力增加,芯片的订单及出货增长量会进一步增加。 据国芯科技介绍,2022年公司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3,000万元至58,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12,261万元至17,261万元,同比增加30.10%至42.37%。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8,500万元至11,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1,480万元至3,980万元,同比增加21.07%至56.68%。研发费用方面,公司进行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并较大幅度增加了研发人员数量,导致本年度研发费用比上年度预计增加6000万元左右,增长幅度预计将超过50%。 通过目前财务部门初步测算的数据看,2022年,定制芯片的销售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自主芯片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略有增长。其中,汽车电子芯片和云安全芯片业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定制芯片收入中,先进计算和存储领域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汽车电子业务增长迅猛,公司的汽车电子芯片实现400余万颗的销售,出货量同比增加十倍以上,汽车电子业务的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此外,由于受到2022年四季度疫情的影响,公司有多个芯片定制服务项目未能及时获得客户验收,将顺延到2023年完成。 目前公司正在研发和推向市场的汽车电子芯片有:1)公司成功研发的CCFC2012BC主要应用于中高端车身控制,应用场景包括整车控制、车身网关、安全气囊、无钥匙启动及T-BOX等应用,可实现对国外产品的替代,覆盖新能源车和传统乘用车等。目前下游的涵盖整车客户包括比亚迪、上汽、长安、奇瑞、东风等,预计随着公司产品前装应用量增加和影响力增加,芯片的订单及出货增长量会进一步增加。中低端的车身控制芯片2011BC、2010BC也已经研发成功推向市场。 2)汽车动力总成控制领域:公司已研发成功CCFC2003PT、CCFC2006PT等型号芯片产品,CCFC2007PT已经内部测试成功,对标NXP(恩智浦)MPC5777的CCFC3007PT(高端)芯片产品正在设计中,可覆盖传统的汽柴油发动机、新型混动发动机及电动机应用需求。动力总成控制芯片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应用验证,公司目前正在和相关厂商紧密合作,争取尽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应用。 3)汽车域控制器领域:公司已经完成汽车域控制器芯片CCFC2016BC的研发和流片,该芯片产品已经内测成功,目前已实现数十万颗的市场销售应用。该芯片的产品定义过程中充分征求了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意见。同时,公司也正在研发高端的域控制芯片CCFC3007PT、CCFC3008PT和CCFC3009PT系列。 4)新能源电池BMS控制领域:2022年8月31日,公司公告披露了公司成功研发的CCFC2007PT芯片产品可以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管理(BMS)控制芯片,目前公司正在和国内新能源电池厂商一起合作推动应用方案开发,争取尽快实现规模化应用。公司正在开展新一代高性能新能源电池管理控制芯片CCFC3008PT的研发,进展顺利。 5)车规级安全MCU芯片:公司已成功开发CCM3310S-T、CCM3310S-H和CCM3320S等三款汽车电子安全芯片产品,形成高、中、低产品系列,其中CCM3310S-T/CCM3310S-H已批量供货,CCM3320S已完成客户验证和实现小批量应用,主要对标国际领先厂商有恩智浦和英飞凌相关产品,主要应用包括车载T-BOX安全单元、车载诊断系统(OBD)安全单元、车联网C-V2X通信安全应用等。CCM3310S-T、CCM3310S-H车规级芯片已获颁国内首批汽车安全芯片可信安全认证证书,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软件测评(天津)有限公司测试,CCM3310S-T、CCM3310S-H车规级芯片满足ACSEAL5+等级要求,达到目前国内安全芯片在汽车行业专业安全认证方面的最高等级。在其他应用领域,公司也开始瞄准汽车电子混合信号类以及专用SoC芯片领域国产化替代机会,启动汽车门控混合信号芯片、安全气囊点火芯片和新能源汽车降噪SoC芯片等的研发工作。 展望2023年,公司将坚守长期主义的发展策略,紧紧围绕公司汽车电子芯片、信创和信息安全芯片等重点发展方向。在汽车电子芯片领域,继续保持公司中高端车身控制芯片领域的快速发展势头,同时实现新研发的域控制器芯片、混合信号芯片和汽车信息安全芯片的规模化销售,总体确立公司在国内汽车电子芯片领域的领头地位;在信创和信息安全芯片领域,公司将着重发展云安全芯片、先进存储Raid控制芯片和边缘计算芯片等系列,做到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在定制芯片领域,公司将致力于从定制设计服务收入为主转向以定制量产服务收入为主,注重挖掘和培育信创和工业控制领域头部客户的定制服务。

  • 联电2022年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4.8% 预计2023年一季度晶圆出货量环比下降约16-19%

    1月16日(周一),联电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Q4营收为678.4亿新台币,较上年同期591.0亿新台币增长14.8%,环比下降10%;归母净利润为190.6亿新台币,较上年同期159.5亿新台币增长19.6%;每股收益为1.54新台币,上年同期为1.30新台币;每ADS收益为0.251美元,上年同期为0.212美元。 毛利润为291.2亿新台币,同比增长26.1%;营业利润为236.4亿新台币,同比增长34.2%。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409.6亿新台币,投资活动现金流出360.5亿新台币,融资活动现金流出91.9亿新台币,净现金流入为68.3亿新台币。 四季度晶圆出货量环比下降14.8%至221.3万,产能为254.3万,总体产能利用率下降至90%。 展望未来,联电联席总裁Jason Wang表示:“鉴于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疲软,我们预计当前充满挑战的环境将持续到第一季度,因为客户的库存天数仍然高于正常水平,而订单能见度仍然很低。为了应对这段疲软时期,公司正在实施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并尽可能推迟某些资本支出。” 该公司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晶圆出货量环比降幅在大约16-19%之间;平均销售价格(ASP)环比持平;毛利率约为34-36%;产能利用率约为70%;2022年资本支出达到30亿美元。

  • IDC:预计2023年中国PC显示器出货量同比下降1.6% 2024年将迎触底反弹

    2022年的中国PC显示器市场受到疫情、经济、终端需求等影响,面临巨大挑战,对于市场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IDC总结并给出2023年中国PC显示器市场十大洞察。其中指出, 2023年需求增长缺乏动力, 中国PC显示器市场仍然同比下降, IDC预计2023年中国PC显示器出货量同比下降1.6%,2024年将迎来触底反弹。不过,IDC认为,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政府投资方向的转变,政府、教育行业对办公设备采购增加;同时,制造业复工复产,扩大生产,下半年对显示器的需求也在看涨,将会带动2023年下半年商用显示器同比增长3.5%。 洞察一: 2023年需求增长缺乏动力, 中国PC显示器市场仍然同比下降 2023年整体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疫情持续反复,消费者信心不足,终端需求缺乏增长动力。IDC预计2023年中国PC显示器出货量同比下降1.6%,2024年将迎来触底反弹。 洞察二: 政教市场下半年有望 触底反弹  带动商用市场增长 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政府投资方向的转变,政府、教育行业对办公设备采购增加;同时,制造业复工复产,扩大生产,下半年对显示器的需求也在看涨,将会带动2023年下半年商用显示器同比增长3.5%。 洞察三: 商业综合体衍生电竞市场新需求 疫情对传统线下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各行业正在积极寻求升级转型。网吧行业也在探索新的引客模式,深度与商场、酒店等商业综合体联合创造新场景,打造新型的电竞馆以及电竞酒店,并加速向4-5线城市渗透,带动中国电竞显示器持续增长。IDC预计,2023年中国电竞显示器出货量同比增长15%。 洞察四: 高分高刷产品占比持续增长 随着面板价格的下降,整机成本缩减,高分辨率、高刷新率显示器价格持续下调;消费者对显示器的使用场景更加丰富,对显示器的画质以及刷新率有更高的要求,带动了高分高刷显示器份额持续提升。 洞察五: 区域消费能力不同,预计经济发达  的东部区域增长最快 发达地区对新生业态更容易接受,能够挖掘出新的需求,驱动市场增长。作为电商市场的基地,东部以其销售模式的多元化,多场景化在未来更能满足客户复杂的需求。2023年东部将成为中国五大区域中销售量同比增长最快的地区。 洞察六: 消费市场千元以上显示器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整体显示器主流价格段下移,但消费显示器千元以上市场受到影响有限。IDC 预计,2023年消费显示器市场主流价格段跃迁至人民币1000-1499,预计同比增长13.0%。 洞察七: 消费者代际转变,家庭场景要求  设备兼具性能、健康、时尚多重元素 Z世代逐渐成为主力消费人群,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智能化。在家庭场景中PC 显示器不仅用来办公,还要浏览网页、观看视频、打游戏等,加大了显示器的使用时长,引发消费者对护眼的关注,对显示器的护眼功能越来越重视。同时,显示器还可以作为家具陈设,其潮流、美观也逐渐成为选购要素。 洞察八: 多种方式协同互联,释放未来工作生产力 显示器作为办公设备的重要利器,连接PC、手机、平板、键鼠等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显示器接口越来越丰富,其中Type-c 接口逐渐成为显示器的标配接口,其能够实现投屏、数据传输、供电等功能。IDC预计2023年中国带有Type-c 接口显示器出货量占整体市场5%。同时,显示器也在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无线投屏、智能互联等让办公娱乐更加便捷。 洞察九: 销售服务一体化,加速渠道数字化转型 硬件同质化严重,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厂商和渠道商更加重视“硬件+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强调优化软件系统和完善服务模式,打造商务办公、影音娱乐以及游戏电竞等精细解决方案。渠道加速数字化转型,融合传统门店、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多种销售渠道模式直面终端用户。 洞察十: 中小企业线上采购持续增加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正在逐步养成线上采购的习惯。相比线下采购,线上采购更加便捷、可选内容更加丰富。IDC预计,2023年中小企业将有25.9%显示器通过线上采购。

  • 京东方A:今年公司柔性OLED预计出货量目标为8000万片 较去年继续保持增长

    12月16日,京东方A在特定对象调研时表示,公司柔性OLED产品已基本完成全球主流品牌客户的导入,未来将主要致力于实现客户端更多产品系列覆盖以及持续提升公司产品的客户端占比,同时持续推动柔性OLED在IT、车载等新领域的应用。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柔性OLED出货持续增长,出货量近5,000万片,第三季度出货量1800万片,根据咨询机构数据,市占率排名国内第一、全球第二。 2022年公司柔性OLED预计出货量目标为8000万片,较去年继续保持增长。 京东方A提到, 供给方面, 受行业内稼动率整体降低的影响,供需关系尤其是LCDTV供过于求的状况得到大幅缓解。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数据,LCDTV主流尺寸产品10月、11月价格迎来全线上涨,随行业旺季进入尾声,12月维持相对稳定态势;IT类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在缩减,部分产品已出现了止跌迹象。 需求方面, 中短期看,随着年底促销季叠加大型体育赛事影响,终端库存逐渐去化,面板需求有望结构性恢复。长期看,产品的大尺寸化延续、新技术渗透率提升、应用场景的拓展等因素将拉动面板需求增长。同时,随着不确定因素影响逐渐被消化,产业发展格局将逐渐回归理性,产品价格将主要受淡旺季影响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 稼动率方面, 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数据,9月全行业面板厂稼动率降至60%左右,预计四季度面板厂稼动率小幅恢复。面板厂稼动率的降低对供给端的影响效果显著,三季度全球LCDTV面板供应面积同比出现下降,预计四季度同比继续下降。 库存方面, 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数据,由于行业内的稼动率调整,面板厂库存水位随之下降,目前大尺寸LCD面板库存处于相对健康水平;部分下游品牌厂积极去库存且成效显著,备货信心逐步恢复。在供需两端的共同作用下, LCDTV面板供过于求情况大幅缓解。 京东方A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提升柔性OLED产品的出货量,着力提高高端旗舰产品的出货比重,以持续改善柔性OLED业务经营情况。

  • 诺德股份:明年出货预期超8万吨 复合铜箔是研发方向之一

    受原材料涨价、行业加工费普跌、竞争加剧等影响,锂电铜箔生产商诺德股份(600110.SH)前三季度增收未增利。在今日举行的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公司董秘王寒朵表示,今年下半年以来,5微米和4.5微米的超薄铜箔的下游渗透在加快,公司预计明年5微米和4.5微米的超薄铜箔出货占比会有显著提升。 王寒朵进一步称,公司目前在产产能7万吨,分别为青海西宁基地5万吨和广东惠州基地2万吨。湖北黄石基地产能在建5万吨,预计明年6月投产。江西贵溪基地预计分两年投产5万吨,计划近期开工建设。明年出货预期8万吨以上。公司客户覆盖了国内外装机量排行前十的电池厂商。前三大客户为CATL、比亚迪和中创新航,出货量占比均在20%左右。公司根据客户的订单要求交付对应尺寸。对所有尺寸公司均具有交付能力。 东吴证券研报分析称,三季度公司出货环比增长,四季度随着订单量逐步恢复,产能利用率提升后成本下降,预计单吨盈利有望恢复至0.9万元。 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2.9亿元,同比增长1.68%;归母净利润2.8亿元,同比下降12.89%。三季度单季实现利润 0.77亿元,同比下降 35.87%,环比增长1.06%。三季度毛利率为15.84%,同比下降 8.81个百分点,环比下滑7.28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传统铜箔减薄存在理论上限,复合铜箔兼具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优势,可部分替代传统铜箔。目前,已有多家公司战略布局PET复合铜箔。 有投资者询问诺德股份在PET铜箔是否有布局。王寒朵回复称,“PET铜箔(复合铜箔)也是我们的研发方向之一。公司目前跟下游客户保持密切的技术交流,将根据客户未来对负极集流体产品的要求去做相应的产业布局。” 随着复合铜箔技术加速成熟,2023年量产元年即将来临,对比部分量产在即的复合铜箔制造厂商,诺德股份的布局进度看似“慢半拍”。 公开资料显示,双星新材(002585.SZ)预计在 11 月底完成PET铜箔主线的建设,12 月中旬向下游客户再次送样评价。宝明科技(002992.SZ)第一批PET复合铜箔设备预计今年12月份开始交付。嘉元科技(688388.SH)已完成复合铜箔中试生产线订购等工作。中一科技(301150.SZ)等厂商亦对复合铜箔进行了布局。

  • 力拓预计2023年铁矿石出货量与今年持平 生产成本将上升

    力拓周三公布了2023年生产指引。该公司预计,2023年来自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石出货量为3.2亿-3.35亿吨,与2022年持平;现金生产成本预计为21-22.5美元/吨,高于2022年的19.5-21美元/吨。 此外,力拓还预计,2023年铝产量为310万-330万吨,高于2022年的300万-310万吨;2023年精炼铜的产量预计为18万-21万吨,低于2022年的19万-22万吨。力拓还表示,预计2023年钻石产量将从2022年的450万-500万克拉降至300万-380万克拉。 力拓还表示,计划在皮尔巴拉地区再投资6亿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生产。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到2026年,这笔投资将用于在皮尔巴拉建设两个100兆瓦(MW)的太阳能发电厂和一个200兆瓦时(MWh)的并网电池存储系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开采商,力拓在去年宣布了一项耗资75亿美元的计划,称到2030年将其碳排放量减少50%。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