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

  • “新势力”打响储能电池价格战:动力电池尖子生、光伏跨界玩家和储能老兵“短兵相接”

    储能电池正成为产业界的“必争之地”,作为储能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占据储能价值链60%-70%份额,掌握电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储能降本的“密码”。另外,在光储融合趋势下,储能电池关乎新能源发电能否发挥更大价值,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伴随储能电池的价值性和重要性双升,入局储能电池环节的企业数量和种类,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 。 包括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等在内的储能电池新势力 ,成为2022年以来储能电池赛道上引人关注的“风景线”。分析人士指出,其一,在于惊人的增速,其二在于,大手笔“扑入”锂电池。据相关媒体不完全统计,“新势力们” 已经规划了890GWh储能电池产能 ,此外还有几家主要是来自 其他关联行业的龙头企业 。宝丰能源于2022年投资200GWh储能电池,已开工尚未投产。三一锂能是三一重工控股企业,亦于2022年入局锂电,储能电池尚未投产。 但蓬勃发展的背后同样暗流涌动, 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吹响,市场洗牌开启 。近日,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公开表示,到今年底,280Ah储能锂电池将以不超过0.5元/Wh的价格(不含税)销售,同比降本约40%。业内人士称, 0.5元/Wh的不含税价格对于部分电池厂来说是亏本的。目前市场上多家头部电池厂商已经先行一步 ,以0.5元/Wh(折合含税价格0.565元/Wh)开始销售。而且采购量大的话,还能再打折扣。显然,楚能新能源降价的举措已经扰动了整个储能电池市场。2023年是新增电池产能开始释放的元年,业内人士还表示, 目前市场上储能电芯的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战已经在路上了 。 ▌ 储能电池军备赛“打响” 四方势力“短兵相接” 储能产业正加速发展,数万家企业争先涌入赛道掘金。机构GGII将储能电池市场的玩家简单分为了四大类, 一类是动力电池企业 进军“储能电池赛道”。两者在制造工艺上有着相似之处; 第二类是光伏玩家 跨界入局造储能电池。第三类是新崛起的储能电池“新势力”企业,包含了海辰储能、宝丰集团、楚能新能源、盛虹动能、三一锂能等,其中不少都是有实力的产业集团从其他能源赛道跨界而来; 第四类则是一些储能电池领域的“老兵” ,它们较早入局储能领域,并逐渐将储能电池上升为主营业务。 数据显示,在2022年, 储能电池出货量前十名中 ,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均 归属于动力电池阵营 。除了上述企业之外,中创新航、欣旺达、蜂巢能源、力神电池、拓邦股份、正力新能等已经实现储能电芯出货;而孚能科技、天能电池、星恒电源等则发布了储能电芯产品。 可以看到的是,动力电池前十企业几乎全面进入储能领域 。根据鑫椤锂电,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产量近140GWh,其中宁德时代产量46.2GWh,占比33%,行业CR3接近50%。 以龙头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为例 ,近日其发布的半年报显示, 储能电池系统毛利率较去年增长14.89%,是所有产品中毛利率增长幅度最大的。从侧面反映出储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动力电池企业大都采取动储双产线,但对于布局储能电池的动力电池企业, 技术的差异性正在逐步加大 ,依旧需要投入研发力量,生产出符合储能赛道需求的产品。分析人士指出,动力电池企业加码储能赛道,在下游客户来看,跟动力领域重叠度不高, 所以动力电池厂家入局储能电池的短板亦在于出货渠道 。当前,电池厂商可从参与集采、框采,或者与储能系统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进击储能市场。 第二类跨界玩家包括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等光伏组件企业 ,以及上游硅料协鑫集团均大举进军储能电池领域。光伏企业尽管深谙一体化操作,但锂电池是资金、技术“双密集”行业。而相较于光伏产业,锂电产业链更长。知情人士表示,对光伏企业来说,涉足锂电池制造意味着, 在硅料价格波动之外,也将承受锂矿等原材料价格震荡带来的风险 。此外,当前储能产业仍存在产能过剩风险、毛利率下降、商业模式不清晰、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且多数储能企业尚处在盈利边缘挣扎。光伏企业此时入局锂电池制造,在提前卡位赛道获得先发优势的同时,前期的巨大投入也将使企业承受更大的营收压力。但从下游客户来看, 光伏下游终端与储能下游终端重叠性比较强。这亦是众多光伏企业布局储能的重要初衷 。 第四类大举聚焦储能领域的南都电源、鹏辉能源、派能科技、赣锋锂电等企业,亦是锂电池行业“老兵”,并将在2025年形成超200GWh产能规划。业内人士表示,总体来看,较早专注储能赛道的“老兵”不仅在技术上有一定的积累,而且与储能领域的重要客户形成了绑定关系。 但相较于动力领域,其在大规模制造方面,仍整体弱于动力电池企业 。除了上述主流势力外,还有消费电池龙头纷纷布局储能电池。其中德赛电池储能电池已于5月投产;珠海冠宇储能电池已小规模供货;宁德新能源目前储能电池已小规模供货。 储能TWh时代即将到来,储能电池正在成为多方势力争夺的“高地”,新产业格局正加速到来 。 ▌ 储能电池将迎来行业洗牌 熬过结构性过剩才有机会 今年以来,尽管国内外储能市场的装机量都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但储能电池的产能增幅更大,从而造成了储能电池产能的阶段性供应过剩 。分析人士指出,市场需求赶不上扩产的速度,今年有新增产能的厂商,销售压力都比较大。另外, 过剩的一个直观的表现是,目前国内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 。机构GGII的数据显示,由于行业扩产积极,当前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超200GWh,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7% 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其中户储电池产能利用率连3成都不到 。 目前,因为各类硬性成本的限制, 一二三线厂商之间的价格差并不大,彼此之间不到10% 。分析人士指出, 储能电池产品同质化特别严重 ,大大小小的厂商产品几乎都是一个模样,已经完成全产业链布局或全国产能提升的企业相对安全,但新锐厂商及小厂在品牌知名度、技术积累等不及传统龙头企业的情况下,在下游客户环节的接受度不高; 新增产能已经投产的厂商急迫需要消化产能 。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四面八方的新玩家不断涌入,老玩家们的产能还在不断扩张。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 市场洗牌的风险也在酝酿 。在此背景下, 熬过结构性过剩才有机会,储能电池的过剩是阶段性过剩 ,这与传统产业、夕阳产业的产能过剩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作为一个有着潜在万亿级市场空间的新兴赛道, 储能市场仍在快速成长当中 ,且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主要是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的新增装机量接近过去10年装机量的总和。业内人士亦表示,储能市场正处在投入期,现在还不是追求利润的时候。新能源的下半场是储能,未来行业格局稳定后利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务之急是尽快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

  • 2022年全球储能市场延续2021年的高速增长态势,在欧洲、北美、中国等主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带动下, 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规模再创新高 。 根据GGII最新调研数据统计, 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速达170% 。从出货产品应用看,电力储能仍是最大的应用领域,占比超70%,户用储能和便携式储能表现超乎预期,通信储能市场占比相对平稳。 根据GGII最新统计, 国内主要的储能锂电池企业订单量增速几乎都超200%以上,部分企业订单生产排期已经到2023年Q2 。部分头部电池供应商2023年释放的产能已在2022年Q2被下游客户锁定, GGII预计2023年一二线品牌储能电芯仍将处于相对紧俏的状态 。 中金公司分析认为,全球储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增加电力系统不稳定性,预期2023年全球风光装机迎来高增长,催生对储能等灵活性资源的需求, 看好2023年全球储能锂电池需求增长 。 公开资料显示, 储能锂电池按照终端应用领域可分为电力储能、户用储能(含便携式储能)、通信储能三大类 。其中电力储能包含发电侧、电网侧和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场合,储能在该领域主要配合电力调峰、辅助动态运行与可再生能源并网等;户用储能(含便携式储能)则主要服务于户用家庭和和户外运动、抢险等;通信储能主要指4G/5G等通信基站备电电源,用于防止断电、缺电事故发生对通信系统造成网络瘫痪、中断风险。 GGII预计, 到2023年,国内锂电池出货量将超1TWh ,同时带领上游电解液出货量向百万吨级别迈进。 整体来看,国内参与储能赛道的企业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为专注于储能领域的老牌锂电池玩家(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第二类为从锂电池其他赛道跨入到储能领域的玩家,第三类为市场新进入者 。 从竞争格局看, 宁德时代以24.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其次分别为比亚迪、韩国三星SDI、韩国LGES ,四家企业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合计份额接近70%。 国轩高科、亿纬锂能、鹏辉能源、派能科技也均位列行业TOP10 。 而从出货量增速来看, 2022年增速排名第一的为海辰储能,达40倍以上。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瑞浦兰钧、鹏辉能源排名第二档,增速在5倍-10倍之间。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赣锋锂电、中创新航位列第三档,增速达3倍-5倍。比亚迪、派能科技、新能安出货量增速达1倍-3倍 。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 2022年跨界储能上市公司包括永泰能源、美的集团、三一重工、ST开元、海能实业、ST龙净、明阳智能等 。 分析人士表示,中短期来看, 第一类老牌玩家仍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渠道、品牌和产能优势短期难以撼动 ,尽管如此,由于储能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第二类和第三类玩家有望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聚焦于特定的细分市场以及产能的逐步释放, 有望冲击第一类老牌玩家的市场地位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GGII指出,2023年储能锂电池,尤其是大型280Ah储能锂电池供应商进一步增加,供应商产能稳步释放,明年全市场范围出现“一芯难求”现象概率不大,下游系统集成商的电芯采购压力有望稳步下降。 但产能快速释放也为明年带来储能锂电池产能过剩风险 。 三四线品牌及部分新玩家将有可能因为产品滞销发生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具备产品性能持续升级或者产能品控接轨一二线的制造能力的上述玩家将会成为本轮储能发展周期中第一批被淘汰的企业。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