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

  • 工信部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 机构建议关注已具备相关布局的企业

    1月18日,工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 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优化提升工程,完善回收利用体系。 加强废钢、废纸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的规范管理,推动实施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提升复杂难用固废和新兴固废利用能力。更新发布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技术目录。国盛证券预计,锂电回收蕴含巨大经济价值,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实际市场规模理论可达1406亿元。 相关概念股:格林美(002340.SZ)、天奇股份(002009.SZ)、欣旺达(300207.SZ)、旺能环境(002034.SZ)。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蒸蒸日上、持续火热的同时,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也在同步升温。互联网分析师于斌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动力电池产量的大幅提升,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11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489.2GWh,累计同比增长160.1%,累计装车量258.5GWh,同比实现翻倍式增长。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在1200万辆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超过900万辆,国内在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的产能上更是遥遥领先于全球市场。工信部新闻发言人田玉龙也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基本实现就近回收。 供需方面,国内废电池供需缺口或将继续拉大。据中工汽车网,2022年12月国内废旧锂电回收共24104吨,包含电池、极片和黑粉形态的回收废料,回收量环比减少16%。按回收电池种类统计回收量数据,2022年12月废旧三元共回收12760吨,废旧磷酸铁锂回收10677吨,废旧钴酸锂667吨。 天风证券测算,从2021年至2030年,国内退役车用锂电池的市场规模将从33.95GWh提升至380.3GWh,增幅将超过10倍,众多退役电池若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既会严重危害环境,又会浪费宝贵的资源。 国盛证券在研报中表示,碳中和下动力电池需求持续高增,锂电回收进入爆发前夜。经测算,2019-2025 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装机总量预计将由0.2GWh 上升至52.0GWh,6年CAGR154.4%,动力电池报废潮即将来临。 该机构还指出,锂电回收不仅符合减污降碳的政策方向,且由于我国镍、钴、锂等原生矿产资源相对稀缺,电池需求拉升下镍、钴、锂等金属价格高企,回收蕴含巨大经济价值。行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建议关注已具备相关布局的企业。锂电回收目前仍是蓝海市场,尚未出现绝对龙头,建议关注具备良好回收基础且已有相关布局的企业:格林美、光华科技、天奇股份、旺能环境等。 相关概念股: 格林美(002340.SZ):公司已在2021年完成韩国浦项动力电池回收基地2万吨废旧电池处理产线的建设和运营,目前韩国回收工厂运营良好。2023年,公司的三元前驱体计划销售20万吨以上,四氧化三钴计划销售1.5万吨以上,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计划销售20亿元以上。 天奇股份(002009.SZ):公司与斯泰兰蒂斯(上海)签订《服务协议》,拟为斯泰兰蒂斯(上海)提供覆盖全中国市场的退役锂离子电池回收及循环利用服务,建立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保证废弃锂电池有序回收及规范处理,服务期限为5年。 欣旺达(300207.SZ):公司与宜春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12月7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预计总投资165亿元,分期在宜春市建设锂盐、锂电池材料、锂电池回收利用等项目。双方意图共同构建从碳酸锂生产、锂电池关键材料到锂电池回收利用的产业链体系。 旺能环境(002034.SZ):公司全资子公司旺能城矿与宁波能源集团全资子公司朗辰新能源签署《废旧储能蓄电池回收利用框架协议》。双方就废旧储能蓄电池回收资源化利用和企业生产用电购买的合作关系达成共识,自愿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并一致同意就前述领域开展长期合作。

  • 逆势之下开启新一轮资本开支潮 头部轮胎企业“拉弓”抢占全球份额

    外销受航运、通胀等因素影响有所波动,内需长时间不景气,开工率偏低的轮胎行业,头部企业却在近期密集推出扩产计划,新一轮资本开支潮“箭在弦上”,谋求更高的市场份额。 记者梳理发现,赛轮轮胎(601058.sh)、森麒麟(002984.SZ)、玲珑轮胎(601966.SH)、贵州轮胎(000589.sz)、通用股份(601500.sh)均在近期公布新的投资计划,项目遍布国内外。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轮胎行业头部企业产能规模经过近几年的提升,增幅较为明显,全球市占率明显提升,但距离海外巨头仍有差距,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赛轮轮胎相关负责人表示,轮胎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必须投资增加产能或进行并购。因为新产能存在一定建设周期,市场景气度不高的时候反而是扩产良机。“从行业特性来讲,轮胎行业并购成功率较低,行业扩产多选择新建产能,虽然目前行业不在高峰,但过段时间可能迎来景气周期,提前布局可充分享受战略机遇。” 新一轮资本开支潮“汹涌” 为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攫取更多利润,中国龙头胎企不约而同开启新一轮产能“军备大战”。 其中,赛轮轮胎步伐尤其大。2022年年中,公司公布了总计超过170亿元的两大投资计划,建设“青岛董家口年产3000万套高性能子午胎”与“15万吨非公路轮胎项目”及“年产50万吨功能化新材料(一期20万吨)项目”。 近日,公司发布公告,通过发行可转债方式募集资金,用于越南年产300万套半钢子午线轮胎、10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及5万吨非公路轮胎项目及柬埔寨年产900万套半钢子午线轮胎项目,加速布局海外项目,推动海外产能的扩张。 玲珑轮胎2022年12月15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塞尔维亚工厂预计2023年一季度一期全钢120万套项目投产,半钢项目预计明年二季度试产。同时,积极推进7+5全球化布局规划,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快推进海外第三工厂的选址。 国内方面,去年12月31日,公司发布公告,安徽玲珑轮胎有限公司拟建设年产1400万套高性能子午线轮胎项目,总投资51亿元。 “公司推进全球化布局,增加海外产能是重中之重。”森麒麟董秘金胜勇此前表示。 2022年12月30日,公司公告称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不超40亿元,用于西班牙年产1200万条高性能轿车、轻卡子午线轮胎项目、补充流动资金。森麒麟同时公告,拟自筹资金2.97亿美元在“一带一路”北非国家“桥头堡”摩洛哥投建年产600万条高性能轿车、轻卡子午线轮胎项目。 长期产能规划方面,公司制定了“833plus”战略规划: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在全球布局8座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中国3座,泰国2座,欧洲、非洲、北美各1座),同时实现运行3座研发中心(中国、欧洲、北美)和3座用户体验中心,plus是指择机并购一家国际知名轮胎企业。 此外,通用股份、贵州轮胎均有新建产能的计划,用实际行动表示不会缺席新一轮的产能比拼大战。 “拉弓”继续抢占全球份额 轮胎企业为何开启新一轮资本开支潮?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轮胎行业头部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规模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与世界巨头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比如,全球轮胎巨头米其林在国内有沈阳和上海两大产地,国外在马来西亚、法国、印度、美国、德国等地建立了工厂,年产1.9亿条轮胎,超过赛轮、玲珑、森麒麟目前产能的总和。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产能提升、全球化布局是国内轮胎企业成长的主要路径,目前国内轮胎行业头部企业在全球仍属于第三梯队,但具备了冲击第二梯队的能力,扩大规模是地位跃升的重要条件。 赛轮轮胎相关负责人介绍,轮胎企业扩产,如果选择并购,一是合适的标的难寻,二是可能存在整合风险,轮胎行业投资一直围绕更好的满足市场或应对贸易壁垒去开展。 全球化布局可以更好的避免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2022年8月,美国商务部调整了对中国卡客车轮胎的反补贴税率。在重新计算后,青岛格锐达的补贴税率从16.76%上升为17.48%;1家轮胎企业税率升至17.85%,7家轮胎企业的税率则从16.85%上升到了17.51%。欧盟、印度、土耳其、非洲等海外市场也纷纷对中国轮胎实施“双反”,单一区域生产的风险可见一斑。 此外,“双碳”目标已对中国轮胎产业产生重大影响,落后轮胎产能正在加速出清,为国内轮胎行业头部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2年1-10月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当年届时已经关停11家轮胎生产企业退出落后低效产能1980万条。 轮胎商务网行业分析师蔡娜认为,海外巨头市占率呈长期下降趋势,中国大陆轮胎企业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性价比高,继续深化产能全球化布局以有效规避美国的双反壁垒,全球市场份额持将续提升。目前,中国轮胎企业占全球产能20%左右,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森麒麟总经理林文龙此前表示,未来5-10年内,来自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轮胎企业在世界轮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会明显加强。原来欧美日为主的世界轮胎格局,将伴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轮胎企业在全球化建设,在整体规模、智能制造、研发能力、品牌、渠道、“双碳”背景下的绿色新材料运用及绿色轮胎研发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全球轮胎20强及10强中将出现更多的亚洲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 规模崛起伴随高端突破 国产轮胎规模快速崛起的同时,伴随着高端突破。 业内人士表示,新建项目凭借丰富的建厂经验,采用更加智能的设备,工厂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会更高。同时,若各家轮胎企业规划产能按计划都释放后,会增加市场压力,到时候,要看各企业的产品能否更好的符合市场需求。“因此,公司新建产能均为高性能绿色轮胎产能。” 中泰证券近日发布研报称,国内轮胎企业正逐渐通过技术研发、装备工艺、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努力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轮胎企业的技术开发更多地集中在了材料与配方的更新,以及自修补技术的发展上。 例如,2022年,赛轮液体黄金技术因打破“魔鬼三角”而广受赞誉;玲珑碳纳米管预分散母胶应用技术成功应用到全钢胎面配方体系当中,研发出碳纳米管增强的超耐磨全钢轮胎产品;森麒麟近两年积极布局“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发展模式和目标,如研发100%可持续可循环利用的轮胎新材料,以确保在未来的竞争优势。 蔡娜认为,双碳背景下,结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推动,不少产能落后的轮胎企业遭到淘汰,加上环保督查趋严迫使很多轮胎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加速全球化布局的同时,积极调整轮胎产品结构,积极向高质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绿色方向发展。 她进一步表示,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轮胎总产能过剩加剧的局面难以改变,头部轮胎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智能制造的升级,将倒逼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这是国家转型过程中必经的一步,也是市场导向的结果。

  • 最高效率超过36%!钙钛矿加速崛起

    在光伏行业对“降本增效”的极致追求下,钙钛矿技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转换效率不断突破,产业化发展进程加速,正悄然崛起为下一代光伏新势力,吸引众多企业以及资本大佬“跑步入场”。 最高效率超过36% 对于光伏行业而言,无论何种技术,转化效率潜能的天花板决定了一项技术是否具有发掘潜力。 2022年,钙钛矿光电转换效率频繁被刷新,不断创下新高。经过梳理,目前,暨南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麦耀华教授团队经过独立第三方认证效率超过36%的大面积钙钛矿室内光伏组件,为当前已报道钙钛矿室内光伏组件世界最高转换效率。此前,澳大利亚GreatCell Solar公司采用卷对卷涂层技术,利用100%无机钙钛矿材料,实现了32%的转换效率,创下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纪录。 钙钛矿的巨大发展潜力,也令资本追捧的势头更加疯狂。8月,仁烁光能宣布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三行资本领投,中科创星、苏高新创投、金浦智能、险峰长青、云启资本、中财产业基金等跟投,用于150MW钙钛矿组件量产线落地。11月,脉络能源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新思创领投,凡创资本、国华三新及高捷资本等跟投,用于中试线建设。同月,光晶能源宣布完成3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正轩投资领投,创新工场、鼎祥资本跟投。12月,协鑫科技旗下协鑫光电完成5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淡马锡投资、红杉中国、IDG资本联合领投,川流投资等机构跟投。 资本大佬的投资热潮下,将钙钛矿的市场热度又拉升了一个新高度。 步入商业化关键节点 2022年8月,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研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等技术,钙钛矿技术进入被国家支持的范围。 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利好政策以及资本热捧之下,兆瓦级规模的钙钛矿生产线开始投产运行,企业正加速推动GW级生产线上马,钙钛矿技术已经来到商业化的前夜。 12月中旬,奥联电子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将设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生产线,50MW钙钛矿中试线将于2023年投产。 12月8日,无锡极电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公司投资建设的150MW钙钛矿光伏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行。据介绍,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钙钛矿光伏生产线。按照规划,公司总投资超30亿元的GW级钙钛矿光伏生产线及配套产线将于明年启动建设,预计2026年产能将达到6GW。 宁德时代于10月份公布一批钙钛矿专利,并且在今年5月份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透露,钙钛矿光伏电池研究进展顺利,并进入中试线搭建阶段。 10月,金晶科技与杭州纤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在钙钛矿用TCO系列玻璃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年初,纤纳光电投资建设的100MW钙钛矿规模化产线建成投产,目前公司正在规划GW级生产线建设,有望2023年投产。 此前,宝馨科技曾表示,公司钙钛矿项目将于明年年中完成实验室建设,预计2024年进入中试阶段,5年内会完成钙钛矿异质结电池叠层量产的目标。 年初,纤纳光电投资建设的100MW钙钛矿规模化产线建成投产,目前公司正在规划GW级生产线建设,有望2023年投产。 按现有钙钛矿产线规划测算,2024年的产能增速将达近141.38%,实现低基数的高增长弹性,将有近2GW产能落地,届时钙钛矿凭借诸多优势逐渐显现出巨大的商业化前景,有望成为新一代光伏技术。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