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个
光学胶,也称OCA,即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粘合剂,通常是指将光学亚克力胶做成无基材胶膜,在上下底层再各贴合一层离型薄膜的双面贴合产品。模切后的光学胶,广泛应用于LCD触控显示屏、AMOLED柔性显示屏等产品,最终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笔记本电脑、汽车及家电等行业。 近日,知名PE机构九鼎投资在一篇行业观察文章中指出,中国企业在材料领域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光学胶是典型代表。 过去很长时间,中国光学胶行业都被外企垄断。 据九鼎投资测算,2021年全球光学胶的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包括美国的3M、日本的三菱化学、韩国的LG化学和三星SDI等在内的外企,因掌握光学胶的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 但是,自2018年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经历国际贸易冲突后,国产自主可控已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头等大事。过去几年海外新冠疫情的发展和蔓延,凸显出中国市场和产业链的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尤其是3C(即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 Electronic,包含电脑、平板设备、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一系列品类)产业,已成为整个制造业中产业规模最大的单一行业之一。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3C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 可喜的是,政策也在鼓励光学胶行业的发展。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已将光学膜制造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 因此,九鼎投资认为,光学胶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那么,中国企业有机会赶超外企吗?九鼎投资梳理了几家国际巨头的崛起之路和当前现状。 1、3M集团 3M 全名为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创立于1902年。100多年以来,3M开发了六万多种产品(相当于平均每天研发1.7个新产品),从家庭用品到医疗产品,从运输、建筑到商业、教育和电子、通信等各个领域。 这背后是其创新机制在发挥作用: 1948年,3M推出“15%规则”——研发人员每星期可以拿出15%的工作时间用于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3M很多知名的产品,如报事贴、思高洁面料防水剂和微孔医用胶带,改进磁带生产工艺,都来自于“15%规则”。 此外,3M公司每年为公司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颁发“起源基金”(Genesis Grants),奖金额高达10万美元。该公司还规定,每个部门销售额的30%,应来自最近四年推出的新产品。 很明显,3M的光学胶业务与其创新机制密不可分。 2、三菱化学 据咨询机构CINNO Research的报告,2020年中国市场光学胶材料出货排名第一为美国3M,其次为日本三菱(Mitsubishi)。 三菱化学集团是日本最大的化学公司,由三菱化成株式会社与三菱油化株式会社于1994年合并而成。三菱化学集团官网显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78年。目前,三菱化学集团的业务领域涵盖化学品、工业气体、保健等,光学胶是其重要子业务之一。 即使成为全球第二大光学胶材料供应商,三菱化学也有“烦恼”。 2021年,三菱化学向韩国首尔中央法院提起诉讼,称基于三菱所属专利权,要求韩企TMS停止在韩生产、销售OCA光学胶活动,并做出赔偿。 这一诉讼所涉光学胶专利产品的核心工艺,是光学胶在覆盖材料贴合后由UV(紫外线)进行After Cure(后固化)。这款光学胶专利产品,被视为业界首例后固化型OCA光学胶。 3、三星SDI 三星SDI,是韩国最大的跨国企业集团——三星集团在电子领域的附属企业之一,创建于1970年,主要从事小型锂离子电池、汽车电池、ESS、电子材料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2018年,三星电子(三星集团另一附属企业)宣布在全球推出首款可折叠智能手机,该款手机内的光学胶供应商为三星SDI。据媒体报道,三星SDI于2013年前后,就开始与三星电子携手开发产品。 正因如此,三星SDI称其成功开发了世界首款为可折叠手机设计的光学胶,在可折叠手机市场上领先占据了有利位置。 从3M集团、三菱化学、三星SDI的光学胶业务发展路径来看,九鼎投资发现: 1、光学胶是电子产品升级的一种配套材料,而光学胶领域的头部企业,多数本身就是化工巨头,底层基础研究强大。在电子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驱动下,这些企业开辟或收购了光学胶业务,并将之做大。 2、中国企业打破外企垄断,并非不可能,但困难重重。尤其在光学胶领域,专利是一个极其重要、且难以突破巨头封锁的话题。 在生产工艺上,光学胶的固化工艺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产品良率和稳定性。光学胶的固化方式,主要分为UV光固化和热固化。 UV光固化,是指在LED紫外线照射下,UV涂料内部的光引发剂受刺激变成自由基或阳离子,从而引发含活性高分子材料(如光敏树脂)产生交联聚合反应,使UV材料达到快速固化; 热固化,是指不同物质在加热或者在一定温度的环境下发生化学作用,而产生固化。 九鼎投资指出,从固化效果上来看,采用UV光固化的胶水透明度高、粘接力强、固化速度快(数秒钟内完成固化),适合流水线批量操作,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热固化的胶水粘剂,则在柔韧性和附着力上表现较好。 虽然UV光固化能耗低、速度快,但缺点也很明显,例如一些阴影或不透明区无法固化;而热固化尽管适用性好,但也有固化速度慢、能耗高等缺点。 九鼎投资在接触大量企业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一些光学胶厂家已在热固化上实现了技术突破,但在UV光固化上还很难突破国际巨头的专利保护范围。 此外,九鼎投资指出,中国企业要想在光学胶市场实现腾飞,还需过关斩将,打硬仗。除了上文提到的生产工艺与技术专利,还需要保证整体工艺过关,拥有丰富且可协同的产品品类,提供高性价比等。 九鼎投资认为,整体而言,在材料领域,创新是原动力。尽管费钱、费时,但如果中国企业能在国产替代的方向先做出来,通过成本优势活下来,通过市场优势强起来,获取持续造血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就有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弯道超车机会。
原标题:新能源车市快速扩容 激发工业机器人再创新 记者 许晓青 种种迹象表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动车的加快普及,给工业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一轮“生产革命”。 国际能源署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预测,今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较上一年增长35%,达到1400万辆。报告还显示,目前绝大多数电动汽车销售集中在中国、欧洲和美国三大市场。其中,中国是领跑者,去年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占到了全球销量的60%。 汽车生产车间里的“三高” 今天,当人们走进上汽通用汽车武汉奥特能超级工厂,这里的工程师会用有趣的“三高”来形容新一代的电动汽车生产线。据介绍,这里的电驱车间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柔性、高精度、高自动化”机加工生产线。 针对前驱与后驱等不同造型的电驱单元,奥特能武汉工厂利用人工智能(AI)算法与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数字化工艺开发,可以完成自动化工艺编排与全面化校核验证,实现工艺规划全过程的智能化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柔性化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智能制造、“工业4.0”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接踵而至,中国制造业也正朝着数字化、高端化加速演进。随之而来的软件、传感器、人工智能和人机界面(HMI)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不仅为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重塑了工业、商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面貌。 今年二季度,美国3M公司在其位于上海的中国研发中心发布了前瞻趋势2023年度洞察报告。报告分析认为,全球市场特别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容,对工业机器人整体创新具有推动作用。 电池包自动化生产更“丝滑” 据了解,在这波工业机器人的再创新浪潮中,单是围绕电动汽车电池包的生产封装,就有多项工艺实现了升级或改进,生产自动化率大大提高。这不仅有助于传统劳动力的解放,也提高了电池包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以3M为例,今年5月,3M旗下的胶带定制自动化粘接系统和机器人自动化漆面修复系统在上海首发,旨在推动工业领域的自动化升级。 其中,胶带定制自动化粘接系统,就是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批量化出厂需求而开发的,它不仅有助于提升汽车部件之间的粘接强度,还可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3M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中国总裁丁泓禹介绍说,目前3M正全力推进工厂的数字化升级,并加快匹配材料和组件的设计与研发,赋能中国本土消费者和客户的同时,也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新思路、新方案。 他说,3M见证并深度参与到了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近年来电动汽车产业的腾飞历程。依托上海3M汽车材料科学学院(AMSA)的技术,以及工程师团队的强大阵容,3M正与汽车厂商和配件供应商密切协作,从热管理、装配、绝缘等维度入手,在着力提升电动汽车电池安全与性能的同时,降低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助力中国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为生产和服务插上智能“翅膀” 据介绍,奥特能武汉工厂电池车间的模组上线工位还首次将“机器人、3D点云视觉、力控感知”技术融合于一体,安装精度可达0.2毫米,有效避免了模组在组装过程中由于磕碰造成的潜在安全风险,确保电池在装配过程中零损伤。 目前,在奥特能武汉工厂电池生产车间,电池模组拧紧工位使用了六轴全自动一次性拧紧的装配技术,相比同类工艺效率提升50%,且拧紧过程关键参数扭矩、角度可100%监控与追溯,工艺精度和质量做到了行业领先。 另外,奥特能武汉工厂电池包的涂胶、合盖、拧紧工艺,全部由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机器人自动完成。在设计涂胶装配方案时,系统针对轨迹、速度、出胶量等工艺参数进行了数百次的虚拟仿真测试,并结合大数据算法导出了最优参数,生产时将多次运行后的最优程序输出到现场设备。 不仅如此,为确保电池包的产品质量,奥特能武汉工厂还采用了深度学习算法的视觉技术,安装工艺测量精度小于0.1毫米,使得电池包的密封性能表现出色,达到了IP67防尘防水和IP6K9K高压喷水防护等级。 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网站介绍,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突飞猛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市场需求也在逐年扩大,推动新能源汽车转向丝杆、刹车丝杆等零部件市场不断扩容。 为此,部分企业着力改进机床、优化工艺,相关的工业自动化加工设备及其技术服务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一些机床类企业集团,则在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的大背景下,专注服务于海外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和应用领域,助推中国式解决方案走向全球市场。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