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

  • 背靠国企!贵州鑫茂年产14万吨正负极材料制造基地一期投产

    深圳鑫茂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消息显示,7月3日上午,贵州鑫茂年产14万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制造基地项目(一期)点火仪式顺利举行。 据悉,本项目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约1000亩),整体设计规模为年产10万吨石墨负极材料和年产4万吨正极材料;是全球唯一产业化的正负极材料物理法回收利用项目,也是符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的新能源项目,采用了独创的新型石墨化工艺以降低生产能耗,与行业平均能耗相比可以节约能耗约40%,该项工艺将使鑫茂新能源的产品成本更低,产品一致性更好。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达24亿元以上,年缴纳税费超出2亿元,带动当地就业1200余人。 电池网注意到,贵州鑫茂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股东为深圳鑫茂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省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中,贵州省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由国有全资企业贵州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100%控股。

  • 贝特瑞2023年正负极材料产销量稳步提升 研发投入9.58亿元

    4月15日晚间,贝特瑞(835185)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2023年,在全球锂电材料行业竞争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全球负极材料龙头公司贝特瑞对内升级提效率,对外布局创价值,扎实推进各项工作。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1.19亿元,同比下降2.18%;归母净利润16.54亿元,同比下降28.42%;扣非归母净利润15.80亿元,同比下降2.59%。与上一年同期数据相比,整体营收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差距不大,行业下行期彰显经营韧性。 产销量稳步提升,彰显经营韧性 2023年,锂电正负极材料行业普遍面临去库存、降成本的发展压力。在行业下行期,依托高效的经营管理能力、完备的全产业链布局、领先的产品技术优势、全球高端的客户网络以及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产销量稳步提升,彰显经营韧性。 负极材料领域, 贝特瑞布局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硅基负极产品体系。2023年,公司负极材料产量37.69万吨,同比增长10.72%;销量36.19万吨,同比增长9.53%;销售收入122.96亿元;毛利率24.36%,同比增加3.85个百分点。 正极材料领域, 贝特瑞生产的NCA、NCM811为代表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性价比高等特征。2023年,公司正极材料产量为4.08万吨,同比增长22.89%;销量4.10万吨,同比增长25.77%;销售收入123.12亿元,同比增长19.52%;毛利率10.15%,同比增加2.46个百分点,实现正极材料业务的快速增长。 深化精益管理与降本增效,经营质量显著提升 面对高价库存叠加产品价格降低的挑战,锂电池材料企业盈利空间压缩。从自身出发,谋求降本增效和精益管理成了企业的重要竞争力。2023年,贝特瑞围绕原料采购、核心工序等方面全方位贯彻落实降本提效理念,使得原材料成本进一步下降。2023年,公司实现毛利率17.66%,较2022年提升1.83个百分点。同时,公司不断升级精益管理体系,强化存货管控,加大应收账款回收力度,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和营运能力,显著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进一步优化公司财务结构,为公司在面对产业周期波动时提供了更强的抵御能力。2023年,公司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8.78%,较2022年下降了4.87个百分点;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2.60亿元,较2022年净增加了55.49亿元;截至2023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3.21%,较2022年下降了10.54个百分点。 此外,贝特瑞积极推进石墨化自供率提升,保证供应链稳定和产品质量。2023年,公司子公司四川瑞鞍、山东瑞阳负极项目相继投产,且预计山西瑞君和云南贝特瑞石墨化产线于2024年陆续建成投产。 加大海外布局,全球化战略快速推进 当前,国内锂电材料市场竞争加剧,叠加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低渗透率以及欧美锂电产业链本土化保护政策的推出,锂电池材料企业陆续开启出海建厂新征程。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贝特瑞走在行业前列。2023年,贝特瑞充分把握国际化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加大海外布局提升全球市占率。负极材料领域,公司印尼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正在积极建设,同时,新规划印尼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二期)。至此,贝特瑞已在印尼规划16万吨/年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正极材料领域,公司计划在摩洛哥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供应链布局领域,公司将与澳大利亚Evolution就其权益下的Chilalo石墨矿项目的采销及下游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保障产品质量,完善海外供应链布局。 前瞻性布局多项新型电池材料,构建长期竞争优势 作为一家新能源材料研发与制造企业,贝特瑞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通过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引领产品技术创新,构建长期竞争优势。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为9.58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82%。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为公司带来了丰硕的产品技术成果。 硅基负极领域, 贝特瑞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第五代产品,比容量达到2000mAh/g以上,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1500mAh/g以上。截至报告期末,硅基负极材料产能5000吨/年,出货量行业领先。 氢燃料电池领域, 贝特瑞自主开发“孔优化”技术,保障多物质传输孔隙通道,开发适合先进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使用的多孔电极碳材料。公司研发的燃料电池催化层碳材料“探氢BMC”和新型扩散层碳材料“探氢BGD”等新型材料,已经实现了多级介孔碳载体产业化突破。 固态电池领域, 贝特瑞开发出半固态和全固态电解质技术,提供一种高安全兼顾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解决方案。采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三条技术路线,极致减少电解液用量,助力提升固态电池的安全、倍率性能与能量密度。 钠电池领域, 贝特瑞发布了比容量可达350mAh/g和首次充放电效率达90%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探钠350”、比容量可达145mAh/g和压实密度大于3.4g/cc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贝钠-O3B”。目前公司钠电正负极材料已通过国内部分客户认证,实现吨级以上订单,具备了量产供货条件。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