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

  • 老牌国资开发商挥别房地产

    十年前,时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董明珠说,格力不应该着力地产业务,而应专注于家电;十年后,一语成谶,已经脱离格力集团的格力地产,决定退出地产生意了。 7月7日,格力地产公告称,将逐步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拟卖出上海、重庆、三亚等地相关房地产开发业务对应的资产负债等;同时,它更新了针对珠海免税集团的重组方案,拟买入珠海免税集团不低于51%股权,推动格力地产主业向免税业务转型。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公告发布后,格力地产已接连两个交易日涨停。 对于这次调整动作原因,格力地产表示,几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并综合考虑了珠海免税集团良好的经营表现及前景,此番调整有助于实现公司转型,提升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 此番调整也意味着,格力地产将再度迎来命运关口,其战略转型迈入深水期。 格力地产董事长陈辉曾在经营工作会议上表示,2024年是格力地产推动完成重组改革、实现战略转型、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至关重要的一年,要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回首格力地产过去二十五年,它曾波澜壮阔过,也曾黯然徘徊过。 由于董明珠的“轻视”,格力地产早年发展步伐缓慢。 等到2015年,格力地产挥别格力集团,投入珠海国资委旗下珠海投控的怀抱后,终于能够放开手脚,在喊出成为 “城市综合运营商”的愿景后,接连拿下珠海香炉湾沙滩、唐家湾沙滩等诸多大型海岸修复工程项目。 在上海、珠海等地,格力地产更是屡屡击败保利、仁恒、深业等房企拿下高价地。从渔港运营、教育产业、旅游到金融等业务,格力地产的触角不断延伸到新的领域,甚至还将分公司开到英国、美国、香港等地。 然而,高企的拿地成本、激进的扩张带来了紧绷的现金流。格力地产尝试转型,并在2020年提出对珠海免税集团的收购计划。 不过,由于涉嫌信披违规等原因,重组事项几经波折,至今仍在进行中,格力地产也在漫长的等待中逐渐沉寂。 从挑落保利拿下珠海土地的区域龙头,到如今排在全国房企二百强开外,格力地产这家老牌国企开发商,在地产行业里身影逐渐淡去。 从财报看,格力地产经营层面压力不小,也愈发急切地需要寻求突破口。财报显示,格力地产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约47.32亿元,归母净利润录得7.33亿元的亏损,这也是格力地产连续第二年的亏损。 幸运的是,在兜兜转转多年后,格力地产的转型之路逐渐清晰,在甩掉地产沉重的债务包袱后,它也能够轻装上阵。 财报显示,由于地产主业的拖累,格力地产2023年筹资现金流量净额为-59.6亿元;截至2023年末,在手现金已不能覆盖短期债务。 此番调整对格力地产而言,将是一个新开始 。 值得一提的是,它曾经的控股股东格力集团、前“兄弟公司”格力电器也都不再与格力地产有股权关联,而是进入发展新篇章。 企查查显示,格力电器在国企混改后,已经变为无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的企业。高瓴资本旗下的珠海明骏持有格力电器16%的股权,为第一大股东;格力集团则仅持有格力电器3.44%的股权,为第四大股东。 透过格力地产退出地产业务,可以看到房地产行业转型浪潮已愈演愈烈。 中指研究院指出,近年行业深度调整,已经有美的置业、华远地产等多家房企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以减少其带来的偿债压力,预计后期还会更多效仿者。 挥别耕耘二十年之久的地产江湖,摆在格力地产面前的是快速发展的免税市场。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当前免税市场有巨大的潜力,而且格力地产作为珠海国企,它深耕免税行业优势会更加明显,有助于格力地产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复苏和政策扶持,免税行业重回风口。 中信建投预测,到2025年,国内免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长期或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 不过,作为重大资产重组,格力地产何时完成收购依然悬而未定。 并且,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拿到免税牌照,格力地产免税生意面对的竞争只增不减。 江瀚表示,免税的业务模式和房地产业务模式是有较大的差异性,如何能够适应是个比较大的问题。而且免税行业面临政策调整、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等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都是潜在的挑战。 对于行业而言,命运多舛的格力地产代表了国资开发商的另一种活法。相比越秀地产、建发、华发股份等国企开发商逆势加码地产,格力地产选择切换免税赛道,发挥地缘优势,融入国企改革浪潮,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在退出地产生意后,格力地产或将更名,正式将那段称霸珠海楼市的历史归于尘埃,此后注定江湖路远、各奔东西了。

  • 突破300家!比亚迪格力迈瑞医疗等千亿巨头出方案 沪深公司“质量回报”公告密集发布

    A股“质量回报”行动正进一步铺开,截至2月18日已有超310家上市公司发布推动落实“质量回报双提升”或“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相关公告。 记者梳理发现,仅2月18日晚间,就有比亚迪、迈瑞医疗、格力电器、智飞生物等5公司发布“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告;另有老白干酒、永信至诚等16家公司发布“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公告。 至此,自1月30日以来,发布上述两类公告的沪深公司家数已突破300家,达317家。 上述公告显示,为维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众多上市企业制定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和采取措施切实“提质增效重回报”。 整体来看,上述企业在“质量回报”方案中大都提到聚焦主业、持续投入研发、进军高端市场等具体举措。此外,“现金分红”“股票回购”和“强化信披”也成为方案里的高频词。 以迈瑞医疗为例,其在2月18日公告中表示,基于对行业未来发展和公司前景的看好,公司有能力、有信心在2025年跻身全球前二十医疗器械榜单,并向全球前十、甚至更高的行业地位发起冲击。“未来,迈瑞将继续围绕战略发展方向加速并购步伐,主要从主营业务补强、全新业务探索、海外发展支持等方向着手。” 比亚迪也在2月18日公告称,公司将继续扎扎实实做大做强主业,切实为股东创造价值,用各项实际行动践行长期主义。具体而言,公司将持续强化研发投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将继续统筹好业绩增长与股东回报的动态平衡,坚持“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多渠道股东回报机制,与广大股东共享行业及公司发展成果。 格力电器公告,在夯实空调主业的基础上,公司将继续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秉持“按需投入不设上限”的理念,公司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股东回报,通过现金分红及回购公司股份持续与投资者分享成果。 智飞生物2月18日公告显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增强资本市场活力和韧性的必由之路。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投资孵化为补”的创新策略。 此外,比亚迪还提出“增持回购双管齐下”,老白干酒控股股东则自愿承诺自2024年2月19日起12个月内不减持公司股份。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的重要性。证监会连续表态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不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自1月30日以来,目前沪市已有280余家上市企业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深交所则于2月1日邀请12家深市代表性公司进行座谈交流,启动“质量回报双提升”专项行动,目前已有多批次累计超30家深市公司发布方案。据记者了解,后续将有更多上市企业加入。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