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

  • “Honda 0”系列纯电动车最新技术成果发布

    “Honda 0”系列作为全新的纯电动车,主要基于“Thin, Light, and Wise(纤薄、轻便、智慧)”的三大全新纯电动车研发思路,从零打造而成。依托于这一思路,Honda将以专属架构为主,提供五大核心价值,即“①唤起共鸣的艺术设计”“②安全・安心的AD/ADAS”“③IoT・智能网联打造全新空间价值”“④人车一体的操控乐趣”和“⑤出众的能耗经济性”。 今年1月,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 2024上,Honda发布了“SALOON”和“SPACE-HUB”这两款概念车型,并宣布SALOON将作为旗舰车型,以接近于概念车的形式于2026年正式推出。到2030年,Honda 0系列将在全球投放7款车型,覆盖大中小不同级别。 “Honda 0”系列的新车型将在2025年1月举办的CES 2025上公开亮相,此次在Honda 0 Tech Meeting上发布的技术以及电动化转型方案将在该款车型上实现搭载应用。 <“Honda 0”系列计划搭载的新一代技术方案> ■“Thin”(纤薄)与 “Light”(轻便) 我们希望基于“Thin”(纤薄)的研发思路,让Honda一直以来坚守的“MM(乘员空间最大化,机械空间最小化)理念”在纯电动车时代得到充分体现,并在实现独创的低车身和短悬设计的同时,提供高度舒适的空间价值。 同时在“Light”(轻便)的思路下,打造轻盈畅快的驾乘体验,提供Honda造车一贯追求的“操控乐趣”,并实现行业优异的能耗经济性。 新开发的纯电动车专属平台 该平台采用了2.0GPa级热冲压材料(超高张力钢板),旨在实现轻薄低矮的车身造型,同时确保驾乘人员的安全。此外,还采用了薄型电池包和新开发的小型e-Axle,并利用Honda特有的低地板技术,将重型部件置于车辆中心的低位,实现了低重心和低惯性。这种设计能够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实现轻快的驾乘体验。 新开发的小型e-Axle 利用在混合动力汽车(HEV)开发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电机变频器技术,打造出小型、高效的e-Axle。变频器则通过缩小约40% ※1 的体积,实现了以往难以布局的横向配置封装。这种设计能够在实现低车身造型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车内空间。 薄型电池包 电池壳采用一体式压铸和三维搅拌摩擦焊(FSW ※2 )技术,成功减少了约6% ※1 的厚度。此外,由于所采用的车身结构可以有效分散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因此减少了为保护电池免受碰撞而预留的空间,扩大了电池的安装面积。这种设计能够最大效率地搭载更加轻量、纤薄的电池包,从而可以提高续航里程。 此外,我们以混合动力汽车为核心,根据500多万辆汽车的实际行驶情况,开发了电池衰减诊断和预测技术,并将利用该项技术,将十年电池衰减率控制在10%以下。 主动式空气动力学系统 即使对于SUV等具有较高车身或者设计上容易受到空气阻力影响的车辆,该系统也可以根据车速等因素自动启动车辆地板下的前杠导流板,以减少空气阻力。这种设计可以在不影响日常使用便利性的前提下降低行驶耗能,并可通过提供强大的下压力,提高直线行驶的稳定性。 通过全新的车身刚性管理提高操控稳定性,实现轻量化。 通过采用新的操控稳定性指标,让车身在转弯时能够弯曲,并控制轮胎的负载,让行驶过程变得轻快舒适。此外,与传统车型相比,通过简化车身结构减轻了约100公斤的重量。 通过生产技术实现“Thin”与“Light” 电池壳生产技术的升级 电池壳生产线采用了6,000吨级的一体式压铸设备(高压高精度铸造)。不仅将零部件数量从过去的60多个大幅减少至5个,还利用FSW(三维搅拌摩擦焊)技术将不同车型规格的专用零部件和通用零部件接合起来,从而可以高效地分类生产各种零部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资成本。 未来,我们将会继续推进该项技术的升级,将其应用范围扩展至大型铸铝车身骨架部件。 车身轻量化技术的升级 利用全球首创 ※3 的CDC焊接技术 ※4 ,扩大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的使用范围。通过车身框架的轻量化提高电耗性能,同时确保碰撞安全性能。 电池包组装线生产方式的升级 电池包的组装线采用新开发的单元式生产方式,可以同时确保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利用“Flex Cell生产系统”,可以通过AGV(Automatic Guided Vehicle: 自动导引车)将多个单元连接起来,实现工序的灵活组合,从而灵活应对生产车型的变化和产量的波动。 “Wise”(智慧) 通过Honda积累形成的相关经验和不断升级的智能化技术,实现Honda特有的软件定义汽车(SDV),让汽车变得更加智慧。具体而言,即采用自研的车辆操作系统,并持续推进互联技术的升级,通过最佳的智能化技术,为每一位用户提供全新的移动出行体验。 此外,车辆在售出后,依然可通过OTA(Over The Air)进行车辆功能的升级更新,为用户打造具有Honda特色的魅力产品。 通过“Wise”实现四项重点目标 AD(自动驾驶)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Honda的AD和ADAS系统在驾驶过程中以及从家中到目的地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助力用户实现安全放心的无缝移动出行,通过提供优质的体验,让用户乐于出行。 2021年,Honda推出了搭载“Honda SENSING Elite”系统的车型“LEGEND”。“Honda SENSING Elite”系统采用了符合L3级自动驾驶(脱眼,即在限定区域内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要求的先进技术,实现了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实际应用。Honda 0系列则在该项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AD 和 ADAS 技术,为更多用户打造便利实用的自动驾驶汽车;此外,包括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时的脱眼技术在内,所配备的系统能够通过OTA进行功能的升级更新,从而进一步扩大驾驶辅助和L3级自动驾驶的适用(脱眼)范围。同时,还配备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LiDAR传感器、全方位的高精细摄像传感器、自研AI以及支持传感器融合的高性能ECU等,实现了进一步的升级。 此外,还结合美国Helm.ai公司的“无监督学习 ※5 ”和熟练驾驶者的行为模式,打造出了Honda独有的AI技术。利用该项技术,AI仅需通过少量数据的学习,便可以实现高精度的驾驶辅助。即使行驶在陌生的道路上,系统也能够准确预判风险并轻松规避,从而可以更加快速地扩大自动驾驶和驾驶辅助的应用范围。 通过不断升级该项技术,力争在全球率先实现全域脱眼,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AD和ADAS系统。 操控乐趣 Honda将着眼于进一步的安全保障,不断推出更加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时,还将通过Honda自研的动态综合控制技术,让各类控制系统无缝联动,从而为驾驶者提供新一代的操控乐趣,让驾驶变得更加轻畅,让其感受到身心与汽车融为一体的兴奋。 此外,还采用了线控转向系统,可以对转向、悬架、制动等线控装置进行综合控制,实现随心所欲的自由操控。 在机器人技术的自主研发方面,Honda利用三轴陀螺仪传感器实现了高精度的三轴陀螺仪姿态预测和稳定控制,可以在行驶出现异常之前稳定车身,实现平稳转弯。加速时,电动机将会与制动器联动,能够高速、高精度地控制轮胎的抓地力。可以在各种路面条件下实现稳定舒适的加速。 能源管理 将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积累形成的电池管理技术与新开发的热管理技术(包括电池热管理)相结合,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舒适的内部空间和充足的续航里程。具体而言,通过提高动力单元的效率,车辆在EPA模式下可以达到300英里级的续航里程。在冬季,暖气的使用可能会导致续航里程下降。对此,Honda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暖感”作为指标,在确保舒适性的同时努力追求节电性能。通过辐射加热器(通过辐射热能来提高车内温度)和热泵的高效运行,可以减少约13% ※1 的供暖电耗,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数字化用户体验 运用智能化和数字技术,最大限度减轻用户的压力,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驾驶和车内空间的趣味性,努力为用户提供驾车出行的全新感动体验。 为了提供零压力的车内体验,我们将全面简化IVI(In-Vehicle Infotainment: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相关操作,通过个性化语音助手为每位用户提供支持并不断加以完善和优化。此外,还将通过图像识别来了解情况,并通过自研的行为预测算法,让座驾能够自动识别用户的状况和意图,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有预见性的最佳建议和支持。 为了增强驾驶和车内空间的趣味性,我们还使用了最新的IT技术。除了进一步丰富的娱乐服务,营造更加活跃的移动出行空间氛围之外,同时也在不断扩展内容,为驾驶爱好者带来更多乐趣,并且利用XR(扩展现实)技术 ※6 提供各种娱乐体验,例如与非车上人员进行互动的虚拟同乘体验。由此实现“驾驶的乐趣、使用的乐趣、互联的乐趣”。

  • 广汽本田销量降25.7%新建12万产能或成摆设   e:NP1身负众望月均仅交付553台

    “e:N品牌凝聚了本田汽车70多年造车基因和品牌信念,并融合了中国先进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常务执行董事兼中国本部长井上胜史公开表示。 然而,本田汽车已过古稀之年。9月9日,广汽集团(601238.SH、02238.HK)发布产销快报显示,广汽本田8月销售4.25万辆,同比下滑40.22%;前8月销售37.44万辆,同比下滑25.7%。 不过,市场对“凝聚70年品牌信念”的e:NP1并不买账。2023年前7个月,广汽本田e:NP1交付量仅3868台,平均每月只有553台,甚至不如上一年的水平。 广汽集团2022年年报显示,广汽本田拥有“新能源车产能扩大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4.95亿元,预计2024年投产,预计产能达12万辆/年。 这也意味着,如果广汽本田不改变销量下滑的现状,2024年在有89万辆年产能的情况下,将有大量产能闲置,新建的产能或成摆设。 全年或有18万辆产能闲置 广汽本田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是由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和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按50:40:10的股比,共同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企业。 近10年来,广汽本田的销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盛极而衰的态势。 2013年,广汽本田销量达43.55万辆,同比大增37.63%。 2014年至2017年,广汽本田的销量分别为48.01万辆、58.01万辆、63.88万辆和70.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24%、20.83%、10.12%和10.37%,增速均超过10%,而且以10万级的增幅向前迈进。 2018年至2020年,广汽本田销量增幅降至个位数,分别为74.14万辆、78.5万辆和80.58万辆,逐渐达到销量巅峰。 事实上,在外界看来,广汽本田销量达到一定高度后,出现增速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2021年,广汽本田销量出现了自2013年来的首次同比负增长。 2021年和2022年,广汽本田销量分别为78.03万辆和74.1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7%和-4.93%,连续两年下滑。 进入2023年,广汽本田能止住下滑,重回增长吗? 9月9日,广汽集团发布2023年8月产销快报显示,集团8月整体销量达19.68万辆,同比下滑9.68%;前8个月销售155.07万辆,同比下滑2.34%。 这其中,广汽本田成了广汽集团销量下滑的最大“拖累”,公司8月销售4.25万辆,同比下滑40.22%;前8个月销售37.44万辆,同比下滑25.7%。 而销量的大幅下滑,使得广汽本田的产能也随之大幅闲置。 广汽集团2022年年报显示,广汽本田目前拥有产能77万辆,2022年产能利用率达99.71%,基本没有闲置产能。 2023年前8个月,广汽本田产量达39.47万辆,同比下滑23.69%。按此计算,公司当前产能利用率为约为77%,出现大幅下滑。 也就是说,如果广汽本田不改变当前销量下滑趋势,2023年全年将有18万辆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广汽本田目前拥有“新能源车产能扩大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4.95亿元,预计2024年投产,预计产能达12万/年。 这也意味着,如果广汽本田不改变销量下滑的现状,2024年在有89万辆年产能的情况下,将有大量产能闲置,新建的产能或成摆设。 市场对e:NP1不买账 在新能源汽车大展拳脚的当下,作为传统燃油车代表企业,广汽本田有些“落伍”。 2021年10月,本田汽车发布了电动化战略,推出全新纯电动车品牌“e:N”。根据计划,本田汽车将在2027年前推出10款e:N系列的电动车。为扩大在中国的电动车生产规模,本田汽车也首次在华规划了两座专门生产电动车的工厂。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常务执行董事兼中国本部长井上胜史表示,e:N品牌凝聚了本田汽车70多年造车基因和品牌信念,并融合了中国先进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e:NS1和e:NP1是本田汽车推出的第一弹车型。 然而,实际情况是,市场对“70年凝聚品牌信念”的e:NP1并不买账。 2022年6月,广汽本田新能源车型e:NP1开始交付,全年交付3926台,平均每月约561台,还不如国内二流新能源车企的月销量。 2023年前7个月,广汽本田e:NP1交付量仅3868台,平均每月只有553台,甚至不如上一年的水平。 不仅如此,2023年,合资品牌“降价风”更为明显。官方数据显示,e:NP1厂商指导价17.50万—21.80万元。 有机构评价称,对于一台纯电小型SUV而言其价格可以说是相当高了,要知道Smart的精灵1也和这款车价格重叠,而Smart的品牌定位要比e:NP1更高,毕竟该品牌再怎么说也还是一个合资品牌,并且还是一个知名度不高的合资品牌。 有消息显示,7月以来,广汽本田e:NP1部分车型优惠力度提高到5万元左右。 然而,e:NP17月份的交付量仅为504台,环比下滑超62%。 此前,本田计划2040年之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纯电动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售比例达到100%。在2030年之前,本田将全球纯电动车的年产量提升至200万辆以上。针对中国市场,本田的目标比全球目标提前了5年,即在2035年实现电动车的销售比例达到100%。 为了实现中国市场高标准目标,本田更是提前3年停止投放纯燃油车,自2027年起不再推出新型纯燃油车型。本田将加大电动化发展力度,推出更多本田“e:N电动化品牌”车型。其中,“e:NS2”和“e:NP2”将于2024年初上市,基于今年上海车展上公开的概念模型“e:NSUV序”的量产车型也将于2024年中期推出。到2027年,本田将推出总共10款电动车型。 基于如今的现状,本田停止投放燃油车之时,其电动车能真正挑起大梁吗?

  • “Honda迷”们抓紧了!本田官宣:2027年后将停止在中国投放燃油新车

    快科技9月4日消息,日前,据媒体报道,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缝村早苗表示:“2027年后,本田将停止在中国市场投放新的燃油车型。” 据悉,为了实现碳中和,本田要在2030年之前将纯电动车的全球产量提升至200万辆以上。 而缝村早苗则表示,为了实现中国更高标准的目标,本田计划将原本的2030年提前三年,也就是说,从2027年开始,本田就要停止在中国市场投放全新的燃油车型。 而所有的车型都将切换为HEV和BEV等电动化车型,以扩充电动车的阵容。 目前,本田旗下的 "e:N" 电动化品牌,已开始在中国销售,并计划随后推出更多新的车型。 据本田介绍,旗下的全新车型"e:NS2" 和 "e:NP2" 将于2024年初发售,到 2027 年期间,本田将推出10款极具吸引力的电动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继续推进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外,还将开发和推出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分别与 GS 联合开发液态锂离子电池,与 SES 联合开发半固态电池;并且计划在 2024 年启用全固态电池的示范生产线,目标是在 2030 年之前推出的车型上搭载新一代电池。 最后,缝村早苗表示:本田将一如既往地为全世界每位有移动需求的人提供动力,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无限可能。在中国,我们加速电动化的同时,继续为客户提供具有魅力的产品。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