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68个
》国家统计局:2022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 》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1% 》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 》国家统计局:2022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8% 》统计局:2022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和电力生产同比保持增长 》国家统计局:2022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国家统计局:2022年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7%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季度持平。 一、全年粮食增产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增长0.5%。其中,夏粮产量14740万吨,增长1.0%;早稻产量2812万吨,增长0.4%;秋粮产量51100万吨,增长0.4%。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0849万吨,下降2.0%;小麦产量13772万吨,增长0.6%;玉米产量27720万吨,增长1.7%;大豆产量2028万吨,增长23.7%。油料产量3653万吨,增长1.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5541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18万吨,增长3.0%;羊肉产量525万吨,增长2.0%;禽肉产量2443万吨,增长2.6%。牛奶产量3932万吨,增长6.8%;禽蛋产量3456万吨,增长1.4%。年末生猪存栏45256万头,增长0.7%;全年生猪出栏69995万头,增长4.3%。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3%,制造业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5.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8、2.0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3%;股份制企业增长4.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私营企业增长2.9%。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97.5%、16.3%、15.0%。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0.06%。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180亿元,同比下降3.6%。 三、服务业保持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5.6%。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3%、8.3%、8.1%。 四、市场销售规模基本稳定,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和网上零售增长较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0448亿元,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85亿元,与上年持平。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95792亿元,增长0.5%;餐饮收入43941亿元,下降6.3%。基本生活消费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7%、5.3%。全国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收窄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4%。 五、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民间投资增长0.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12.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6%、27.2%;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4%、19.8%。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0.9%,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7.3%、5.4%。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49%。 六、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8630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1.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3.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2.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2.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1%。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7713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出口21607亿元,下降0.5%;进口16106亿元,增长2.2%。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4%,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2%,交通通信价格上涨5.2%,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6.8%,粮食价格上涨2.8%,鲜菜价格上涨2.8%,鲜果价格上涨12.9%。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9%。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环比持平。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4.1%;12月份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6.1%;12月份同比上涨0.3%,环比下降0.4%。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回落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7%,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6.7%,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9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加311万人,增长1.1%。其中,本地农民工12372万人,增长2.4%;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增长0.1%。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615元,比上年增长4.1%。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13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中间偏下收入组19303元,中间收入组30598元,中间偏上收入组47397元,高收入组90116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 十、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月17日,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7%,比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比上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2022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6%,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四季度,采矿业产能利用率为76.5%,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5.8%,下降1.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能利用率为74.0%,下降1.4个百分点。 分主要行业看,四季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5.4%,食品制造业为71.9%,纺织业为76.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7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67.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73.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79.4%,通用设备制造业为79.3%,专用设备制造业为77.5%,汽车制造业为73.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79.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78.5%。 2022 年四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 行业 四季度 全年 产能利用率(%) 比上年同期增减(百分点) 产能利用率(%) 比上年同期增减(百分点) 工业 75.7 -1.7 75.6 -1.9 其中:采矿业 76.5 -0.5 76.8 0.6 制造业 75.8 -1.8 75.8 -2.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74.0 -1.4 72.8 -2.2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75.4 -1.0 74.9 0.4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91.3 2.3 92.0 2.2 食品制造业 71.9 -2.6 71.7 -2.2 纺织业 76.2 -3.0 77.2 -2.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76.0 -1.6 76.7 -1.4 医药制造业 77.6 0.2 75.6 -1.8 化学纤维制造业 79.2 -3.3 82.3 -2.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7.2 -2.9 67.0 -2.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3.5 -1.1 76.3 -2.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9.4 2.5 79.3 -0.2 通用设备制造业 79.3 -1.8 79.2 -1.8 专用设备制造业 77.5 -1.1 77.6 -2.4 汽车制造业 73.2 -2.3 72.7 -2.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79.0 -1.5 77.3 -3.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78.5 -3.1 77.8 -2.5
1月17日,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一、居民收入情况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 按收入来源分,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590元,增长4.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5.8%;人均经营净收入6175元,增长4.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7%;人均财产净收入3227元,增长4.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7%;人均转移净收入6892元,增长5.5%,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7%。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1370元,增长4.7%,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5123元,增长3.7%,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734元,增长4.9%,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8.1%。 图 1 2022 年全国及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速 二、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下降0.2%。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名义增长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名义增长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7481元,增长4.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5%;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365元,下降3.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6%;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882元,增长4.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4.0%;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432元,增长0.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8%;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3195元,增长1.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0%;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469元,下降5.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1%;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120元,增长0.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6%;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595元,增长4.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4%。 图 2 2022 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表 1 2022 年全国居民收支主要数据 指标 绝对量(元) 同比增长(%) (括号内为实际增速) (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883 5.0(2.9) 按常住地分: 城镇居民 49283 3.9(1.9) 农村居民 20133 6.3(4.2) 按收入来源分: 工资性收入 20590 4.9 经营净收入 6175 4.8 财产净收入 3227 4.9 转移净收入 6892 5.5 (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31370 4.7 按常住地分: 城镇居民 45123 3.7 农村居民 17734 4.9 (三)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4538 1.8(-0.2) 按常住地分: 城镇居民 30391 0.3(-1.7) 农村居民 16632 4.5(2.5) 按消费类别分: 食品烟酒 7481 4.2 衣着 1365 -3.8 居住 5882 4.3 生活用品及服务 1432 0.6 交通通信 3195 1.2 教育文化娱乐 2469 -5.0 医疗保健 2120 0.2 其他用品及服务 595 4.6 注: 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比重。 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报告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报告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报告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1)*100%。 ③全国居民人均收支数据是根据全国十六万户抽样调查基础数据,依据每个样本户所代表的户数加权汇总而成。由于受城镇化和人口迁移等因素影响,各时期的分城乡、分地区人口构成发生变化,有时会导致全国居民的部分收支项目增速超出分城乡居民相应收支项目增速区间的现象发生。主要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一部分在农村收入较高的人口进入城镇地区,但在城镇属于较低收入人群,他们的迁移对城乡居民部分收支均有拉低作用;但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其增长效应都会体现在全体居民的收支增长中。 ④比上年增长栏中,括号中数据为实际增速,其他为名义增速。 ⑤收入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居民收入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既能直观反映总体情况,又能反映总体结构,便于不同群体收入水平的比较,但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中位数反映中间位置对象情况,较为稳健,能够避免极端数据影响,但不能反映结构情况。
1月17日,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42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5438亿元,下降2.6%。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93961亿元,下降0.4%。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594亿元,同比下降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48亿元,下降1.3%。2022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0448亿元,比上年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8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按消费类型分,12月份,商品零售36385亿元,同比下降0.1%;餐饮收入4157亿元,下降14.1%。2022年,商品零售39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0.5%;餐饮收入43941亿元,比上年下降6.3%。 按零售业态分,2022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3.0%、3.7%、3.5%、0.2%,百货店下降9.3%。 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6.1%、3.5%、5.7%。 2022 年 12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数据 指 标 12月 1—12月 绝对量 (亿元) 同比增长(%) 绝对量 (亿元) 同比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0542 -1.8 439733 -0.2 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 35438 -2.6 393961 -0.4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7071 -1.3 170903 1.4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 - 119642 6.2 按经营地分 城镇 34594 -1.8 380448 -0.3 乡村 5948 -1.3 59285 0.0 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4157 -14.1 43941 -6.3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882 -17.8 10650 -5.9 商品零售 36385 -0.1 395792 0.5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6189 -0.2 160253 1.9 粮油、食品类 1894 10.5 18668 8.7 饮料类 272 5.5 3022 5.3 烟酒类 514 -7.3 5046 2.3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1321 -12.5 13003 -6.5 化妆品类 290 -19.3 3936 -4.5 金银珠宝类 245 -18.4 3014 -1.1 日用品类 720 -9.2 7511 -0.7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794 -13.1 8890 -3.9 中西药品类 858 39.8 6708 12.4 文化办公用品类 433 -0.3 4439 4.4 家具类 174 -5.8 1635 -7.5 通讯器材类 556 -4.5 6284 -3.4 石油及制品类 1999 -2.9 22998 9.7 汽车类 5105 4.6 45772 0.7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207 -8.9 1911 -6 注: 1.此表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2.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1月17日,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0%;其中,住宅投资100646亿元,下降9.5%。 2022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0499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39696万平方米,下降7.3%。房屋新开工面积120587万平方米,下降39.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88135万平方米,下降39.8%。房屋竣工面积86222万平方米,下降15.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2539万平方米,下降14.3%。 二、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3%。 202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3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8.4%。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 2022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48979亿元,比上年下降25.9%。其中,国内贷款17388亿元,下降25.4%;利用外资78亿元,下降27.4%;自筹资金52940亿元,下降19.1%;定金及预收款49289亿元,下降33.3%;个人按揭贷款23815亿元,下降26.5%。 四、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2022年12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94.35。 表 1 2022 年 1 — 12 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指标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132895 -10.0 其中:住宅 100646 -9.5 办公楼 5291 -11.4 商业营业用房 10647 -14.4 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904999 -7.2 其中:住宅 639696 -7.3 办公楼 34917 -7.5 商业营业用房 79966 -11.8 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120587 -39.4 其中:住宅 88135 -39.8 办公楼 3180 -39.1 商业营业用房 8195 -41.9 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86222 -15.0 其中:住宅 62539 -14.3 办公楼 2612 -22.6 商业营业用房 6800 -22.0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10052 -53.4 土地成交价款(亿元) 9166 -48.4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135837 -24.3 其中:住宅 114631 -26.8 办公楼 3264 -3.3 商业营业用房 8239 -8.9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133308 -26.7 其中:住宅 116747 -28.3 办公楼 4528 -3.7 商业营业用房 8127 -16.1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56366 10.5 其中:住宅 26947 18.4 办公楼 4073 7.3 商业营业用房 12558 -1.6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亿元) 148979 -25.9 其中:国内贷款 17388 -25.4 利用外资 78 -27.4 自筹资金 52940 -19.1 定金及预收款 49289 -33.3 个人按揭贷款 23815 -26.5 表2 2022 年 1 — 12 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地 区 投资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住 宅 住 宅 全国总计 132895 100646 -10.0 -9.5 东部地区 72478 53066 -6.7 -6.3 中部地区 28931 23462 -7.2 -7.1 西部地区 27481 20911 -17.6 -16.9 东北地区 4005 3207 -25.5 -22.5 表3 2022 年 1 — 12 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销售情况 地 区 商品房销售面积 商品房销售额 绝对数 (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 (%) 绝对数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全国总计 135837 -24.3 133308 -26.7 东部地区 56388 -23.0 77413 -25.1 中部地区 40750 -21.3 28358 -25.7 西部地区 34590 -27.7 24456 -30.6 东北地区 4109 -37.9 3080 -40.9
1月17日,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10145亿元,比上年增长0.9%。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4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293亿元,比上年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184004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373842亿元,增长3.0%。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4.5%,制造业投资增长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9.3%。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9.4%。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3.6%,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0.1%,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3.6%,中部地区投资增长8.9%,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7%,东北地区投资增长1.2%。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5%,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2%,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7%。 2022 年 1 — 12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指 标 比上年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5.1 其中:国有控股 10.1 其中:民间投资 0.9 按构成分 建筑安装工程 5.2 设备工器具购置 3.5 其他费用 6.0 分产业 第一产业 0.2 第二产业 10.3 第三产业 3.0 分行业 农林牧渔业 4.2 采矿业 4.5 制造业 9.1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15.5 食品制造业 13.7 纺织业 4.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8.8 医药制造业 5.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5.7 金属制品业 11.8 通用设备制造业 14.8 专用设备制造业 12.1 汽车制造业 12.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42.6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8.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9.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9.1 其中:铁路运输业 1.8 道路运输业 3.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0.3 其中:水利管理业 13.6 公共设施管理业 10.1 教育 5.4 卫生和社会工作 26.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5 分注册类型 其中:内资企业 5.5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0.2 外商投资企业 -4.7 注:此表中速度均未扣除价格因素。
1月17日,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3%(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06%。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 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制造业增长0.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0%。 分经济类型看,12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股份制企业增长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7.5%;私营企业增长0.5%。 分行业看,12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1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3.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7%,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2.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4%,纺织业下降3.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3%,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3.4%,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0.5%,汽车制造业下降5.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0.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6%。 分产品看,12月份,617种产品中有207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钢材11193万吨,同比下降2.6%;水泥16844万吨,下降12.3%;十种有色金属595万吨,增长7.3%;乙烯265万吨,增长4.6%;汽车248.8万辆,下降16.7%,其中新能源汽车81.0万辆,增长55.5%;发电量7579亿千瓦时,增长3.0%;原油加工量5988万吨,增长2.5%。 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648亿元,同比名义下降8.4%。 2022 年 12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12月 1—12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1.3 … 3.6 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4.9 … 7.3 制造业 … 0.2 … 3.0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 … 2.8 … 7.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7.0 … 5.0 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1.9 … 3.3 其中:股份制企业 … 3.5 … 4.8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7.5 … -1.0 其中:私营企业 … 0.5 … 2.9 主要行业增加值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3.7 … 7.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6.7 … 5.6 农副食品加工业 … -2.0 … 0.7 食品制造业 … -0.1 … 2.3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 3.4 … 6.3 纺织业 … -3.0 … -2.7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11.0 … 6.6 医药制造业 … -1.4 … -3.4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7.3 … -1.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8 … -1.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2.8 … 1.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6.3 … 5.2 金属制品业 … -1.2 … -0.4 通用设备制造业 … -3.4 … -1.2 专用设备制造业 … -0.5 … 3.6 汽车制造业 … -5.9 … 6.3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2.0 … 2.4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10.8 … 11.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1 … 7.6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8.6 … 5.1 主要产品产量 布(亿米) 35 -10.3 368 -6.6 硫酸(折100%)(万吨) 851 3.3 9505 -0.5 烧碱(折100%)(万吨) 344 1.1 3981 1.4 乙烯(万吨) 265 4.6 2898 -1.0 化学纤维(万吨) 524 -11.6 6698 -1.0 水泥(万吨) 16844 -12.3 211795 -10.8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 8086 -6.3 101279 -3.7 生铁(万吨) 6900 -4.6 86383 -0.8 粗钢(万吨) 7789 -9.8 101300 -2.1 钢材(万吨) 11193 -2.6 134034 -0.8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595 7.3 6774 4.3 其中:原铝(电解铝)(万吨) 343 10.3 4021 4.5 金属切削机床(万台) 5 -11.7 57 -13.1 工业机器人(套) 40457 -9.5 443055 -4.8 汽车(万辆) 248.8 -16.7 2747.6 3.4 其中:轿车(万辆) 97.3 -15.5 1046.8 6.7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万辆) 92.2 -19.9 1062.5 8.0 其中:新能源汽车(万辆) 81.0 55.5 721.9 97.5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万千瓦) 2616 42.2 18376 17.3 微型计算机设备(万台) 3650 -18.9 43418 -8.3 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 14310 -18.4 156080 -6.2 其中:智能手机(万台) 10507 -22.2 116578 -8.0 集成电路(亿块) 284 -7.1 3242 -11.6 原煤(万吨) 40269 2.4 449584 9.0 焦炭(万吨) 3900 7.4 47344 1.3 原油(万吨) 1687 2.5 20467 2.9 原油加工量(万吨) 5988 2.5 67590 -3.4 天然气(亿立方米) 204 6.5 2178 6.4 发电量(亿千瓦时) 7579 3.0 83886 2.2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5549 1.3 58531 0.9 水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747 3.6 12020 1.0 核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397 6.6 4178 2.5 风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723 15.4 6867 12.3 太阳能发电量(亿千瓦时) 162 3.2 2290 14.3 产品销售率(%) 97.7 -0.4(百分点) 96.7 -1.0(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亿元) 13648 -8.4 153427 5.5
注释: 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统计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个城市;二线城市指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31个城市;三线城市指唐山、秦皇岛、包头、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无锡、徐州、扬州、温州、金华、蚌埠、安庆、泉州、九江、赣州、烟台、济宁、洛阳、平顶山、宜昌、襄阳、岳阳、常德、韶关、湛江、惠州、桂林、北海、三亚、泸州、南充、遵义、大理等35个城市。
》国家统计局:2022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城市个数有所增加,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持平或下降,一线城市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下降。 一、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一平一降,二三线城市环比下降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55个,比上月增加4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63个,比上月增加1个。 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二、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下降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城市有53个,比上月增加2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城市有64个,个数与上月相同。 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5%,涨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3.2%,降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9%和4.8%,降幅均与上月相同。 2022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注释: 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统计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个城市;二线城市指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31个城市;三线城市指唐山、秦皇岛、包头、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无锡、徐州、扬州、温州、金华、蚌埠、安庆、泉州、九江、赣州、烟台、济宁、洛阳、平顶山、宜昌、襄阳、岳阳、常德、韶关、湛江、惠州、桂林、北海、三亚、泸州、南充、遵义、大理等35个城市。
》国家统计局:12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47.0% 2022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12月份,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比上月有所下降,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7.0%、41.6%和42.6%,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低于上月 12月份,制造业PMI降至47.0%,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 (一)产需两端有所下降。疫情对企业产需、人员到岗、物流配送带来较大影响。12月份,调查的制造业企业中反映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比重为56.3%,高于上月15.5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4.6%和43.9%,低于上月3.2和2.5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活动继续放缓,产品订货量有所下降。同时,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降至40.1%,部分调查企业反映受疫情影响,物流运输人力不足,配送时间有所延长。 (二)价格指数均有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1.6%,高于上月0.9个百分点,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涨;出厂价格指数为49.0%,高于上月1.6个百分点,产品出厂价格总体水平降幅有所收窄。本月不同行业价格走势差异明显,其中农副食品加工、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低于45.0%,企业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价格均较上月有所下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位于55.0%以上高位,价格上涨明显。 (三)从业人员指数继续下降。受疫情短期影响,制造业企业员工到岗率明显不足。从业人员指数降至44.8%,低于上月2.6个百分点,下拉本月制造业PMI 0.5个百分点。同时,反映劳动力供应不足的企业比重高于上月6.5个百分点。 (四)民生相关行业PMI继续扩张。本月制造业PMI虽有所回落,但农副食品加工、医药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PMI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调查中多数企业认为,随着疫情形势逐步好转,后期市场走势有望回暖。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 1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1.6%,比上月下降5.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落。 (一)服务业景气水平回落。12月份,调查的服务业企业中反映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比重升至61.3%,高于上月10.0个百分点。商务活动指数降至39.4%,低于上月5.7个百分点,服务业市场活跃度明显降低。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位于收缩区间,其中零售、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35.0%,行业业务总量明显回落。随着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十条措施等政策落地生效,加之春节临近,国内及国际客运航班执飞量均明显恢复,航空运输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继续位于景气区间,业务总量稳定增长。 (二)建筑业保持扩张。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低于上月1.0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建筑业总体继续保持增长。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7.1%,连续11个月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在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等各项政策措施带动下,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保持较快施工进度。 三、综合 PMI 产出指数有所下降 1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2.6%,比上月下降4.5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有所放缓。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44.6%和41.6%。 12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0%,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较上月有所回落。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3%、46.4%和44.7%,比上月下降0.8、1.7和0.9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44.6%,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回落。 新订单指数为43.9%,比上月下降2.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持续减少。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1%,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有所收窄。 从业人员指数为44.8%,比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降低。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0.1%,比上月下降6.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有所延长。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1.6%,比上月下降5.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下降。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39.4%,比上月下降5.7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2.0%以上景气区间;零售、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35.0%。 新订单指数为39.1%,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减少。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48.8%,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37.4%,比上月下降4.0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下降。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1.2%,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8.9%,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7.5%,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继续下降。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7.0%,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2.9%,比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回落。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5.7%,比上月下降1.4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2.4%,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 三、中国综合 PMI 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2.6%,比上月下降4.5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有所放缓。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综合PMI产出指数是PMI指标体系中反映当期全行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出变化情况的综合指数。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200家调查样本;非制造业的43个行业大类,43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或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1)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分类指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分类指数。分类指数采用扩散指数计算方法,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由于非制造业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2)制造业PMI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PMI是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制造业PMI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3)综合PMI产出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PMI产出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求和而成,权数分别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