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68

  • 国家统计局解读:2月制造业PMI升至52.6% 景气水平继续回升

    2023年3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2月份,稳经济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叠加疫情影响消退等有利因素,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我国经济景气水平继续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6%、56.3%和56.4%,高于上月2.5、1.9和3.5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明显上升 2月份,制造业PMI升至52.6%,各分类指数均高于上月,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8个位于扩张区间,比上月增加7个,制造业景气面继续扩大。 (一)产需两端同步扩张。随着春节假日因素和疫情影响消退,制造业企业生产恢复加快,市场需求继续改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6.7%和54.1%,高于上月6.9和3.2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两个指数均升至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行业产需活跃度回升。 (二)价格指数高于上月。受市场需求回暖带动,制造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总体水平继续上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升至54.4%,高于上月2.2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及相关下游行业涨幅更为明显,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均高于60.0%。出厂价格指数为51.2%,高于上月2.5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制造业产品销售价格总体水平有所回升。 (三)各规模企业PMI均高于临界点。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7%、52.0%和51.2%,高于上月1.4、3.4和4.0个百分点,各规模企业景气水平不同程度回升,其中小型企业PMI自2021年5月份以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大、中、小型企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产需较上月有所增长。 (四)重点行业PMI继续上升。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高耗能行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4.5%、53.6%、51.6%和51.3%,高于上月3.8、1.1、3.0和0.4个百分点,均位于扩张区间,景气水平连续两个月回升。随着生产和需求加快释放,企业采购活动明显增加,四个重点行业采购量指数均高于上月,分别为54.5%、50.9%、52.3%和54.5%。 (五)市场预期继续改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7.5%,高于上月1.9个百分点,升至近12个月来高点,企业信心继续增强。从行业情况看,调查的21个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全部位于景气区间,其中农副食品加工、纺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等10个行业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企业对近期行业恢复发展较为乐观。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回升 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3%,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恢复发展态势向好。 (一)服务业景气水平升至较高景气区间。春节过后服务业复商复市加快,景气水平升至近期高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6%,高于上月1.6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道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住宿、租赁及商务服务等8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相关行业市场活跃度较高,企业业务总量明显上升。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4.7%和64.8%,高于上月3.1和0.5个百分点,服务业市场需求释放加快,企业对行业恢复发展信心增强。 (二)建筑业景气水平升至高位景气区间。2月份各地工程项目集中开复工,建筑业施工进度加快,商务活动指数为60.2%,高于上月3.8个百分点。从企业用工看,从业人员指数升至58.6%,高于上月5.5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用工量明显增加。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5.8%,连续三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建筑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保持乐观。 三、综合PMI产出指数扩张加快 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6.4%,比上月上升3.5个百分点,升至较高景气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扩张步伐有所加快。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6.7%和56.3%。 2月份,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持续改善,采购经理指数继续回升。同时看到,调查中反映订单不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占比较上月虽有所回落,但仍超过50.0%,表明市场需求不足问题仍较突出,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需巩固,采购经理指数后续走势有待进一步观察。 推荐阅读: 》国家统计局:中国2月制造业PMI升至52.6% 环比上升2.5 》2月PMI超预期+地产回暖 港股内房股板块集体走强! 》2月铝加工PMI大幅跃至线上 3月各板块均存一定乐观预期【SMM分析】 》2月电池行业PMI指数重回荣枯线之上 符合预期【SMM分析】

  • 国家统计局评读: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新动能继续成长

    重点推荐: 》国家统计局:去年全年GDP121.02万亿 同比增长3% 2022年,一季度开局好于预期,二季度前期受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一度出现下滑。面对困难局面,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快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三季度经济大盘恢复回稳。四季度尽管疫情冲击再度加大,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总体延续恢复态势。全年经济顶住压力实现3.0%的增长,在世界经济体量排名靠前的主要经济体中增速领先,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再次跃上新台阶。2022年,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外部对我科技领域打压持续,断链脱钩风险加大。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大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增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 原文如下: 风高浪急彰显韧劲 踔厉奋发再创新绩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读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盛来运 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乌克兰危机复杂演变,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国内看,疫情反复延宕,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稳增长稳就业困难增大。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果断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促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最新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面记录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压力奋进拼搏的过程,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一、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2022年,一季度开局好于预期,二季度前期受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一度出现下滑。面对困难局面,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快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三季度经济大盘恢复回稳。四季度尽管疫情冲击再度加大,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总体延续恢复态势。全年经济顶住压力实现3.0%的增长,在世界经济体量排名靠前的主要经济体中增速领先,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再次跃上新台阶。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继续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再创新高。2022年,全年粮食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产0.5%,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2022年,全国大豆、油料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3.7%、1.1%。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长3.8%。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4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33.5万亿元,我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能源保供成效明显。针对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强化国内煤炭兜底保障和油气增储上产,统筹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有效应对国内极端高温干旱等严峻挑战,生活生产用能得到较好保障。2022年,原煤产量45.6亿吨,比上年增长10.5%;原油产量20472万吨,2016年以来首次回升至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增长6.0%,连续6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2022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信息通信能力全面提升。2022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083万个,其中5G基站231万个,占全球比例超60%,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 二、就业物价总体稳定 2022年,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疫情冲击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农民工就业困难增多,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1000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国际大宗商品供给短缺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稳就业稳物价挑战增多。各地区各部门把稳就业稳物价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助企纾困稳岗扩岗,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做好就业服务和兜底保障,加大重点民生商品生产和供销对接,加强市场价格调控机制落实,全力推动保供稳价,保障了就业和物价形势总体平稳。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回落。受疫情等因素影响,2022年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1%,随着稳就业举措逐步落实,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低至5.5%。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得到有效保障。2022年,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在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为物价平稳运行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持续做好稳产保供,适时开展储备调节,促进产运销衔接,保障了市场价格总体稳定。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度涨幅始终低于3%,全年仅上涨2.0%,大幅低于美国8.0%、欧元区8.4%、英国9.1%等发达经济体的涨幅,也明显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6%—10%的涨幅,“中国价稳”与“全球通胀”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三、新动能继续成长 2022年,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外部对我科技领域打压持续,断链脱钩风险加大。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大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增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创新投入和产出持续增加。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达3.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R&D经费与GDP之比为2.55%,提升0.12个百分点。2022年末,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21.2万件,位居世界第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加快。2022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有力带动产业现代化发展。2022年,“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神州系列飞船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新动能持续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新产业迅速成长。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0%。移动物联网加快建设。2022年末,我国蜂窝物联网用户连接数达18.45亿户,比上年末增加4.47亿户,占全球总数的70%。 四、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22年,在积极稳定经济运行的同时,全国上下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生产较快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2022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比上年增长8.5%;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7.5%,提高0.8个百分点。污染治理成效继续显现。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提升。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3.3%。地表水环境继续改善。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上升3.0个百分点。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巩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改善。2022年,完成造林面积38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20万公顷;种草改良面积321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 五、高水平开放不断拓展 2022年,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升温,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大。我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持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着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对外经贸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外贸外资持续增长,彰显了大国经济韧性和强大国际竞争力。货物贸易再创新高。202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达到4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在高基数上实现新突破。服务贸易稳步增长。2022年,服务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增长7.8%。跨境电商潜力加快释放。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利用外资逆势增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打造,我国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热土。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3%,引资规模再创新高。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较快增长。2022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比上年增长28.3%,占全部使用外资比重为36.1%,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日益紧密。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创历史新高,达1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4%;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增长7.7%。2022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6万列,比上年增长9%;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发送货物75.6万标箱,增长18.5%。自贸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走向深入。2022年,我国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分别比上年增长7.5%、18.9%,吸收其直接投资增长23.1%。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自贸试验区开放高地示范带动作用凸显。2022年,我国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4.5%;海南自由贸易港货物进出口额突破2000亿元,增长36.8%。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022年,疫情对居民就业、收入和生活冲击较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多,基本民生保障压力明显加大。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关切,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增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2022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4%,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保基本兜底线坚实有力。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2022年末,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430万人、849万人、825万人。低保扩围增效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力度加大。2022年末全国享受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683万人、3349万人,全年临时救助达1083万人次,全国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比上年增长3.8%。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普及程度稳步提高。202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至95.5%、91.6%。医疗卫生力量继续加强。2022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3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2022年末,我国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分别达3503个、3303个;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8%。 历尽风霜志更坚,奋进新程壮阔多。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顶住压力,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实践再次证明,只要党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走在春潮涌动的当下,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我们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前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阔步新征程,续写新荣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盛来运:风高浪急彰显韧劲 踔厉奋发再创新绩——《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读

  • 国家统计局:2月中旬14种产品价格上涨 有色金属普跌

    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2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3年2月中旬与2月上旬相比,14种产品价格上涨,34种下降,2种持平。 2023 年 2 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本期价格(元) 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 涨跌幅 (%) 一、黑色金属       螺纹钢(Φ20mm,HRB400E) 吨 4119.4 -8.0 -0.2 线材(Φ8-10mm,HPB300) 吨 4347.9 -11.4 -0.3 普通中板(20mm,Q235) 吨 4331.2 6.9 0.2 热轧普通板卷(4.75-11.5mm,Q235) 吨 4236.4 27.2 0.6 无缝钢管(219*6,20#) 吨 4990.6 -37.3 -0.7 角钢(5#) 吨 4414.0 -1.2 0.0 二、有色金属       电解铜(1#) 吨 68644.2 153.5 0.2 铝锭(A00) 吨 18503.3 -423.8 -2.2 铅锭(1#) 吨 15066.7 -54.7 -0.4 锌锭(0#) 吨 23063.3 -688.1 -2.9 三、化工产品         硫酸(98%) 吨 229.2 8.1 3.7 烧碱(液碱,32%) 吨 954.0 -99.9 -9.5 甲醇(优等品) 吨 2499.0 -49.4 -1.9 纯的苯(石油苯,工业级) 吨 6933.2 42.8 0.6 苯乙烯(一级品) 吨 8375.0 -99.5 -1.2 聚乙烯(LLDPE,熔融指数2薄膜料) 吨 8265.3 -32.8 -0.4 聚丙烯(拉丝料) 吨 7782.5 -94.6 -1.2 聚氯乙烯(SG5) 吨 6302.8 38.8 0.6 顺丁胶(BR9000) 吨 11516.7 121.5 1.1 涤纶长丝(POY150D/48F) 吨 7383.3 -198.8 -2.6 四、石油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LNG) 吨 6239.1 -67.2 -1.1 液化石油气(LPG) 吨 5603.8 -116.3 -2.0 汽油(95#国VI) 吨 9136.3 -222.4 -2.4 汽油(92#国VI) 吨 8879.0 -216.1 -2.4 柴油(0#国VI) 吨 7982.4 -121.3 -1.5 石蜡(58#半) 吨 7110.8 134.1 1.9 五、煤炭         无烟煤(洗中块) 吨 1789.2 -170.8 -8.7 普通混煤(4500大卡) 吨 724.3 -152.0 -17.3 山西大混(5000大卡) 吨 824.3 -158.2 -16.1 山西优混(5500大卡) 吨 1018.6 -126.4 -11.0 大同混煤(5800大卡) 吨 1073.9 -133.0 -11.0 焦煤(主焦煤) 吨 2350.0 -50.0 -2.1 焦炭(准一级冶金焦) 吨 2562.9 0.0 0.0 六、非金属建材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袋装) 吨 416.4 4.5 1.1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 吨 389.9 5.4 1.4 浮法平板玻璃(4.8/5mm) 吨 1756.6 -4.8 -0.3 七、农产品(主要用于加工)       稻米(粳稻米) 吨 3803.3 11.2 0.3 小麦(国标三等) 吨 3182.2 -21.4 -0.7 玉米(黄玉米二等) 吨 2793.3 -11.1 -0.4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 吨 14919.7 -432.1 -2.8 生猪(外三元) 千克 14.9 0.9 6.4 大豆(黄豆) 吨 5363.0 -24.5 -0.5 豆粕(粗蛋白含量≥43%) 吨 4552.6 -73.8 -1.6 花生(油料花生米) 吨 10205.6 205.6 2.1 八、农业生产资料       尿素(小颗粒) 吨 2682.5 -38.0 -1.4 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氮磷钾含量45%) 吨 3493.3 38.3 1.1 农药(草甘膦,95%原药) 吨 44416.7 -2404.7 -5.1 九、林产品       天然橡胶(标准胶SCRWF) 吨 11959.7 -191.5 -1.6 纸浆(进口针叶浆) 吨 7162.2 -116.3 -1.6 瓦楞纸(AA级120g) 吨 3215.6 -41.1  -1.3 注:上期为2023年2月上旬。

  • 国家统计局:1月份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转涨 二三线城市环比降势趋缓

    》 国家统计局:2023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2023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增加;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转涨、二三线城市环比降势趋缓,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下降。 一、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转涨、二三线城市环比降势趋缓 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分别有36个和13个,比上月分别增加21个和6个。 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5%转为上涨0.4%。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3%转为上涨0.1%;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 二、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下降 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城市有15个,比上月减少1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城市有6个,个数与上月相同。 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8%和4.7%,降幅比上月均收窄0.1个百分点。 2023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注释: 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统计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个城市;二线城市指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31个城市;三线城市指唐山、秦皇岛、包头、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无锡、徐州、扬州、温州、金华、蚌埠、安庆、泉州、九江、赣州、烟台、济宁、洛阳、平顶山、宜昌、襄阳、岳阳、常德、韶关、湛江、惠州、桂林、北海、三亚、泸州、南充、遵义、大理等35个城市。

  • 国家统计局:2023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注释: 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统计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个城市;二线城市指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31个城市;三线城市指唐山、秦皇岛、包头、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无锡、徐州、扬州、温州、金华、蚌埠、安庆、泉州、九江、赣州、烟台、济宁、洛阳、平顶山、宜昌、襄阳、岳阳、常德、韶关、湛江、惠州、桂林、北海、三亚、泸州、南充、遵义、大理等35个城市。

  • 国家统计局:1月PPI同比下降0.8% 环比下降0.4%

    2023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7%。 一、 1 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4%,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1.10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2.0%,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1%,加工工业价格下降2.3%。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5%,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衣着价格上涨1.9%,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2%,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0.3%。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7.2%,农副产品类价格上涨5.2%;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7.8%,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5.3%,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4.7%,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下降1.8%。 二、1 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5%,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8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1.0%,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7%,加工工业价格下降0.4%。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3%,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5%,衣着价格下降0.3%,一般日用品价格持平,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2.3%,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1.3%,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1.2%,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0.7%;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0.7%,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0.4%。 2023 年 1 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主要数据 环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0.4 -0.8   生产资料 -0.5 -1.4    采掘 -1.0 2.0    原材料 -0.7 -0.1    加工 -0.4 -2.3   生活资料 -0.3 1.5    食品 -0.5 2.8    衣着 -0.3 1.9    一般日用品 0.0 1.2    耐用消费品 -0.2 0.3 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0.7 0.1   燃料、动力类 -1.3 7.2   黑色金属材料类 0.7 -7.8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0.4 -1.8   化工原料类 -1.2 -4.7   木材及纸浆类 -0.4 4.2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0.7 -5.3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0.4 0.3   农副产品类 -2.3 5.2   纺织原料类 -0.3 -3.6 三、工业生产者主要行业出厂价格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5 0.4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5.5 5.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4 -4.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7 5.3   非金属矿采选业 -0.1 2.9   农副食品加工业 -1.4 5.8   食品制造业 -0.2 1.0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4 1.5   烟草制品业 0.5 0.5   纺织业 -0.7 -3.0   纺织服装、服饰业 -0.3 1.0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3 -0.7   造纸和纸制品业 -0.2 -1.7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0 -0.3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3.2 6.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3 -5.1   医药制造业 0.6 0.6   化学纤维制造业 -0.1 -2.3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5 -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5 -6.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5 -11.7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0 -4.4   金属制品业 -0.3 -2.9   通用设备制造业 -0.2 -0.2   汽车制造业 0.0 -0.5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0.2 1.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 0.4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3 2.9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1 8.0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1 0.3

  • 国家统计局:1月CPI同比上涨2.1% 环比上涨0.8%

    2023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1%;食品价格上涨6.2%,非食品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2.8%,服务价格上涨1.0%。 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8%。其中,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0.5%;食品价格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价格上涨0.8%。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4.7%,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1.33个百分点。食品中,鲜果价格上涨13.1%,影响CPI上涨约0.27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8.4%,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6.7%,影响CPI上涨约0.16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6.6%,影响CPI上涨约0.2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1.8%,影响CPI上涨约0.16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4.8%,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2.7%,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上涨3.1%、2.4%和2.0%,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衣着价格分别上涨1.6%、0.8%和0.5%;居住价格下降0.1%。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上涨2.0%,影响CPI上涨约0.57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19.6%,影响CPI上涨约0.4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9.2%,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5.5%,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5.3%,影响CPI下降约0.1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0.8%,影响CPI下降约0.18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2.1%,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四涨两平一降。其中,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3%和1.1%,医疗保健、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上涨0.3%和0.2%;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均持平;衣着价格下降0.5%。 2023 年 1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环比涨跌幅 (%) 同比涨跌幅 (%) 居民消费价格 0.8 2.1   其中:城市 0.8 2.1      农村 0.5 2.1   其中:食品 2.8 6.2      非食品 0.3 1.2   其中:消费品 0.7 2.8      服务 0.8 1.0   其中:不包括食品和能源 0.4 1.0 按类别分     一、食品烟酒 2.0 4.7   粮  食 0.0 2.7   食 用 油 -0.7 6.5   鲜  菜 19.6 6.7   畜 肉 类 -5.3 6.6    其中:猪  肉 -10.8 11.8       牛  肉 0.9 0.9       羊  肉 -0.1 -3.4   水 产 品 5.5 4.8   蛋  类 -2.1 8.4   奶  类 -0.6 0.9   鲜  果 9.2 13.1   卷  烟 0.1 1.3   酒  类 -0.9 1.3 二、衣着 -0.5 0.5   服  装 -0.5 0.6   鞋  类 -0.5 0.0 三、居住 0.0 -0.1   租赁房房租 -0.1 -0.6   水电燃料 0.1 0.8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0.0 1.6   家用器具 0.2 0.5   家庭服务 2.4 0.0 五、交通通信 0.2 2.0   交通工具 0.1 -1.8   交通工具用燃料 -2.3 5.5   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 1.9 2.6   通信工具 -1.0 -0.8   通信服务 0.0 -0.2   邮递服务 0.1 0.1 六、教育文化娱乐 1.3 2.4   教育服务 0.1 1.2   旅  游 9.3 11.2 七、医疗保健 0.3 0.8   中  药 0.9 3.8   西  药 0.2 0.3   医疗服务 0.3 0.7 八、其他用品及服务 1.1 3.1

  • 国家统计局:1月制造业PMI为50.1 升至扩张区间

    》推荐阅读:国家统计局解读:1月制造业PMI升至扩张区间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3%,比上月上升4.0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6%和47.2%,比上月上升2.2和2.5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生产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49.8%,比上月上升5.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景气水平较快回暖。 新订单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7.0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升。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6%,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明显收窄。 从业人员指数为47.7%,比上月上升2.9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上升。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7.6%,比上月上升7.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延长情况有所改善。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触底回升。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比上月上升2.0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0%,比上月上升14.6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低于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为52.5%,比上月上升13.4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7.4%,比上月上升8.6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1.6%,比上月上升14.2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1.5%,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升。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5.3%,比上月上升4.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2.0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8.3%,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降幅收窄。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7.5%,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6.7%,比上月上升3.8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回升。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3.1%,比上月上升7.4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5.5%,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9%,比上月上升11.2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发展预期向好。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8.2%,比上月上升6.7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3%,比上月上升12.0个百分点。 三、中国综合 PMI 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9%,比上月上升10.3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 国家统计局解读:1月制造业PMI升至扩张区间

    》推荐阅读:国家统计局:1月制造业PMI为50.1 升至扩张区间 2023年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高于上月3.1、12.8和10.3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升至临界点以上 1月份,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制造业PMI升至50.1%,重返扩张区间,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8个高于上月,制造业景气水平较快回升。 (一)供需两端同步改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8%和50.9%,高于上月5.2和7.0个百分点,制造业产需景气水平明显回暖,但受春节假日因素影响,生产改善力度小于市场需求。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医药、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9个行业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其中医药制造业产需增长明显,两个指数均升至65.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二)各规模企业PMI均有回升。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3%、48.6%和47.2%,高于上月4.0、2.2和2.5个百分点,各规模企业景气水平均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大、中、小型企业中反映劳动力供应不足的比重均低于11.0%,较上月明显下降,员工短缺制约生产的情况有所缓解。 (三)重点行业PMI不同程度上升。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和高耗能行业PMI分别为52.5%、50.7%、50.9%和48.6%,高于上月5.1、4.7、4.0和1.2个百分点,景气水平不同程度改善。从市场需求看,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5.6%、52.3%和52.4%,高于上月11.2、10.3和8.5个百分点,均升至扩张区间,行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 (四)企业信心明显增强。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高于上月3.7个百分点,升至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发展预期向好。从行业看,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企业对行业发展信心增强。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大幅回升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非制造业景气水平触底回升。 (一)服务业景气水平由降转升。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0%,结束连续6个月回落走势,升至扩张区间,本月春节假日消费市场回暖,服务业景气水平大幅回升。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位于扩张区间,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同时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高于上月24.0个百分点以上,重返扩张区间,表明居民消费意愿明显增强,市场活跃度回升。从需求看,新订单指数为51.6%,高于上月14.2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服务业恢复发展动能有所增强。从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3%,高于上月12.0个百分点,升至近期高点,企业预期向好。 (二)建筑业景气上升。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高于上月2.0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体保持较快扩张。从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8.2%,高于上月6.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随着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建筑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保持乐观。 三、综合PMI产出指数升至近期高点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9%,比上月上升10.3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有所回升。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49.8%和54.4%。 1月份采购经理指数重返扩张区间,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与2022年12月份相比发生明显积极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1月份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仍然较多,市场需求不足仍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需进一步巩固。

  • 国家统计局解读:2022年工业企业利润结构有所改善

    》推荐阅读: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0%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各地区各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工业生产总体稳定,企业利润结构有所改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工业企业营收保持增长,利润有所下降。2022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工业生产销售持续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5.9%。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叠加上年同期基数较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下降4.0%。其中,钢铁、石油加工及疫苗制造行业利润降幅较大,下拉作用较为明显,剔除上述行业后,其他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5.6%。 二是装备制造业利润占比上升。2022年,装备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7%,延续前三季度的增长态势;装备制造业利润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4.3%,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行业结构有所改善。分行业看,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行业利润比上年增长44.5%,实现快速增长;电气机械行业受新能源产业等带动,利润增长31.2%,增速连续8个月加快,是拉动工业利润增长最多的制造业行业。 三是多数消费品行业利润有所改善。随着促消费扩内需政策持续显效,市场需求有所回升,消费品行业活力增强。2022年,在13个主要消费品行业中,有8个行业利润比1—11月份改善。其中,酒饮料茶、烟草、家具、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17.6%、11.9%、7.9%、7.6%,保持较快增长。 四是采矿业、电气水行业利润保持较高增速。2022年,采矿业利润比上年增长4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增长41.8%。其中,煤炭采选业利润增长44.3%,保持快速增长;油气开采业受石油价格上涨带动,利润增长109.8%;电力行业受用电需求增加、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推动,利润增长86.3%。 五是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72元,比1—11月份、前三季度分别减少0.08元、0.13元。12月份,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01元,同比减少0.05元,年初以来首次由增转降。单位成本下降有利于企业利润恢复和改善。 六是企业库存增速持续回落。202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比上年增长9.9%,增速比11月末、三季度末分别回落1.5和3.9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7.6天,比11月末、三季度末分别减少0.6天、0.4天。企业库存增速持续回落,库存周转有所加快,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生产恢复。 总体看,尽管2022年工业企业利润有所下降,但工业企业利润上下游结构持续改善,也要看到,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企业经营压力仍然较大,工业企业效益恢复仍面临诸多挑战。下阶段,要全面贯彻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巩固工业企业效益企稳回升基础,推动2023年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