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8个
今年以来,钙钛矿成为光伏新兴的焦点领域。实验室方面,脉络能源等多家初创企业陆续发布转化效率的新纪录;上市公司方面,传统光伏企业以协鑫科技(3800.HK)为首,推动钙钛矿逐步商业化;但更加吸引目光的则是跨界者,奥联电子(300585.SZ)、科恒股份(300340.SZ)等均在切入钙钛矿赛道后股价飞涨,迎来监管关注以及投资者热议。 从业内人士了解到,从发展空间来看,钙钛矿电池在提高转换与生产效率、降低投资与产能成本领域,具有晶硅电池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目前短板也不容忽视,产品稳定性不足,工艺突破比较难,因此,距离完全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还有很长的路,短期之内也很难撼动晶硅电池的市场地位。 实验室效率纪录集中刷新 记者注意到,2月以来,各类规格的钙钛矿电池的实验室转化效率频繁被刷新,不断创下新高。 2月15日,广东脉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经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认证,研发的钙钛矿室内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1000lux U30光源照射下达到44.72%,为当前世界最高值。 脉络能源表示,这是继2022年获得大面积柔性钙钛矿室内光伏组件孔径面积效率29.69%、刚性室内光伏组件34.94%(有效面积效率36%)的世界最高认证效率之后的又一突破。 公司官网显示,脉络能源于去年11月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目前公司正在进行100MW大面积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线设计,并计划在年底完成生产线建设。 除了脉络能源,近期陆续有多家初创企业发布了钙钛矿电池效率纪录。 2月14日,深圳无限光能技术有限公司宣布,自主研发的100.53mm^钙钛矿电池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4.67%。公司称,100.53mm^是从实验室小面积电池到商业化大面积电池一个重要的临界点,该面积效率的突破对大面积电池效率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月6日,北京曜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自主研发的25cm^大面积钙钛矿/晶硅两电极叠层电池器件稳态效率达到29.57%,为目前报道的大面积叠层电池最高效率。公司称,25cm^电池器件是验证工业级规格电池工艺可行性的重要节点。 随着转化效率的天花板不断被打破,钙钛矿产业化进程加速,产业端已有企业开始布局。根据统计,在建及已建产能超 1GW,规划产能超过 26GW。 传统光伏龙头方面,今年 1 月,协鑫科技旗下昆山协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获得了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颁发的钙钛矿组件 BIPV 光伏玻璃3C 认证证书,迈出了开拓国内建筑光伏市场的重要一步。据银河证券测算,单 GW 电池产能建设投资保守按 5 亿元,对应设备价值量 3-4 亿元。 此外,协鑫光电还于2021年9月建成全球首条100MW钙钛矿量产线,预计2024年建成GW级别产线。 隆众资讯分析师杨雯婷向记者表示,光伏产业技术不断革新迭代的最主要驱动力就来自于提升光电转换效率。因为这一效率直接关系着电站发电量,而转化效率高的电站发电量就高,电站的投资收益率也就更高。 “短期来看,N型电池正在逐渐取代P型电池,成为下一阶段光伏电池领域的主流。但从长期来看,随着钙钛矿电池的技术不断突破,或将会成为光伏电池技术革新的新方向。”杨雯婷称。 热门概念公司回复关注函 相比光伏行业其他领域,投资钙钛矿的显著特征是,跨界企业更多,势头上大有盖过传统光伏企业的趋势。 有光伏业内人士表示,钙钛矿电池尚处于一片蓝海,但是哪家公司能主导未来的技术路线,依然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少关注光伏产业机会的公司,寄希望于能够抢先开发钙钛矿市场,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而钙钛矿电池效率不断刷新,加上产业化加速落地,这无疑成为A股市场的催化剂。 从汽车零部件行业切入钙钛矿赛道的奥联电子,2023年以来股价涨幅近100%,公司也因此收到了深交所关注函。 奥联电子回复表示,钙钛矿行业还处于从0到1的产业化前期,具有较高的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资金壁垒方面,钙钛矿设备投资额较高,主要是因为钙钛矿设备仍处于探索期,以定制化需求为主,设备金额较高。技术壁垒方面,材料体系和技术路线尚未定型。 奥联电子称,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单个设备的自主设计能力、整套产线设备的集成能力等方面,产线中单个设备通过自主研发设计并委托国内通用设备厂商生产获得,公司的整体产线成套设备成本控制能力较强、成本较低。 深交所在此前的关注函中要求奥联电子结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周期变化、市场环境、市场容量、主要市场份额分布等情况说明上述规划产能的设计依据、合理性及销售可实现性,以及上述产线的具体规划内容及建设计划、预计完全达产时间等情况。 在回复中,奥联电子表示,目前而言,钙钛矿电池处于行业形成期,公司认为距离行业成长期仍有3~5年时间,未来受益于光伏行业的高速成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行业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公司引用了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测算,预计2030年新增钙钛矿产能将达161GW。 还有部分上市公司因涉钙钛矿业务出现股价异动,并因此作出澄清。 科恒股份主要经营新材料领域,根据公司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3.9亿元至4.亿元。但涉及钙钛矿概念后,公司2月以来股票涨幅超过70%。 2月13日,科恒股份发布股价异动公告称,公司接到的用于钙钛矿型的平板涂布设备尚处于前期技术验证阶段,后续尚需进一步技术验证,在效果验证方面,存在有效性或不达预期的风险,后续能否获得客户认可具有不确定性,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互动平台上投资者对钙钛矿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仅在最近两日内,多家公司在互动平台密集透露钙钛矿设备动向。 利元亨表示,公司积极发展光伏设备业务,目前已与光伏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钙钛矿激光类设备已在客户验证中;京山轻机表示,公司在钙钛矿镀膜设备布局了三个技术方向,主要是溅射式设备、蒸镀设备、ALD设备;帝尔激光表示,一直保有钙钛矿激光技术储备,2022年已有钙钛矿工艺设备订单交付。 规模化产业化尚处于初期 国盛证券指出,钙钛矿单节、叠层均有很高理论转换效率,属于光伏电池“明日之星”。此外,钙钛矿电池具有投资成本低、产能成本低、降本空间大、生产效率高,竞争优势足等优点。 据悉,在功率大型化发展趋势以及硅料限制下,光伏电池发展只有提高转换效率这条路径,而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逼近材料理论极限效率29.4%,单结钙钛矿电池理论最高转换效率达31%,多结钙钛矿电池理论最高转换效率达45%,转换效率远高于晶硅电池。 当然,钙钛矿电池的短板也不容忽视。隆众资讯分析师方文正向记者表示,从一些试用反馈来看,产品的稳定性是当前最受诟病的问题。 “现在产品的稳定性稍微差点,钙钛矿可能容易分解,化学成分、材料不稳定,分解之后就不能发电了,可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这方面还是要去克服。” 方文正称。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晶硅电池产能在300GW左右,钙钛矿电池即使量产顺利,短期之内也很难撼动晶硅电池的市场地位。方文正认为,接下来多种光伏电池技术可能会并存很长时间。 方文正介绍:“现在钙钛矿电池还是处于在一个正在不断实践、改良技术的阶段。根据市场来看,钙钛矿和传统的晶硅材料的电池做叠层比较合适,就是属于一种辅助,两种电池共存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光伏资深人士祁海珅向记者表示,光伏行业的技术升级迭代更新比较快,也存在着不同技术路线问题,目前钙钛矿电池的稳定性、大尺寸等问题有待攻关,钙钛矿技术更多的还是做新型电池叠层工艺,单纯的钙钛矿电池产业化之路也是处于萌芽状态。 “钙钛矿电池虽然投资成本低、转换效率潜力也高,但是其衰减快、寿命短、难以实现大尺寸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不断的解决和提升,才能具有大范围商业化推广的条件。”祁海珅称。 其认为,尽管基于全球钙钛矿技术的科研人员比较多,一是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二是技术起步比较容易、工艺突破比较难,但完全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阶段的钙钛矿电池技术更多的是给晶硅电池技术的赋能,增加钙钛矿技术的HJT异质结叠层电池应该是技术融合的最佳突破路径。”
近期,德国柏林亥姆霍兹中心(HZB)领导的科学家为钙钛矿材料开发了一种添加剂,该添加剂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保护脆弱的钙钛矿晶体免受温度变化带来的压力。 钙钛矿半导体有望成为高效、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但作为半有机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对温差敏感,在正常的户外使用中会很快导致衰减、损坏。因此,这一领域的科学家们都不断致力于寻找提高稳定性的新方法。 HZB一个大型研究团队的负责人Antonio Abate教授解释说,“阳光可以将光伏电池内部加热到80℃;没有光照后电池立即冷却到环境温度。这会在钙钛矿薄层中引发巨大的机械应力,产生一些缺陷甚至局部相变,严重影响钙钛矿材料薄膜的质量。” 据报道,此次HZB的科学家们在钙钛矿电池稳定性研究中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他们发现,在前体钙钛矿溶液中添加偶极聚合物材料有助于晶体结构的稳定,并能使电池效率远高于24%,在-60至+80℃进行100次热循环试验后性能几乎不会下降。 Abate的团队和许多国际合作伙伴一起研究了不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结构,寻找如何显著提高稳定性的化学变化。经他们研究发现,p-i-n架构的钙钛矿薄膜通常效率比更常用的n-i-p架构更好。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 不仅如此,该小组还发现,与一种被称为b-pV2F(全名b-poly(1,1-二氟乙烯))的聚合物化合物合作,可以进一步提高p-i-n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 Abate解释说,“这种聚合物似乎包裹在薄膜中的单个钙钛矿微晶体上,就像一个软壳,可以帮助缓冲热机械应力。” 经测试,尺寸为18平方毫米的电池的最大效率为24.6%,而较大的1平方厘米器件的效率为23.1%。这些电池在80摄氏度到-60摄氏度之间经历了100多次温度循环,以及1000小时的持续照明。HZB表示,这大约相当于在户外使用一年。 此外,在25℃的模拟阳光照射1000小时后,这些电池保留了96%的初始性能,在75℃下进行测试时保留了88%。除了缓冲效应外,添加剂还显示出通过影响载流子的运输来提高电池的效率,使该小组创造了p-i-n器件效率记录。 未来,HZB将致力于进一步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损失的性能,使其达到商业设备所需的水平。
杂化钙钛矿是由金属卤化物框架散布有机阳离子制成的材料。由于其光收集能力和较低的制造成本,已引起外界很大的兴趣,这也使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成为取代当前硅基器件的主要候选者。 此外,钙钛矿在包括LED灯、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在内的一系列应用中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道路上的障碍之一是其运行稳定性,与市场上已有的光伏技术相比,这个问题使其处于不利地位。这对于混合卤化物钙钛矿来说尤其是个问题,它是串联太阳能电池和发射可调LED的理想材料,因为它们结合了高灵活性和光电性能。 混合卤化物钙钛矿还具有宽带隙,这一特性会影响光伏材料发电所需的能量。但在大多数混合卤化物钙钛矿中,光会导致一种称为“卤化物相偏析”的现象发生,这一过程中其成分会“分解”到不同卤化物含量的区域。在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期间,这种分离会导致显著的效率问题。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钙钛矿技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具有所谓串联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其中混合卤化物,宽带隙钙钛矿通常与第二个低带隙钙钛矿或硅电池结合使用。 在最新的研究中,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学家们现在开发了一种方法,可以提高基于纯碘化物和混合卤化物钙钛矿的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和稳定性,同时抑制后者的卤化物相偏析。他们的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焦耳》杂志上。 具体而言,该方法用两种烷基铵卤化物调节剂处理PSC,这些调制剂协同作用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性能。调节剂被用作钝化剂,用于减轻钙钛矿缺陷的化合物。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这两种调制器来阻止卤化物偏析,从而大大减少长期使用PSCs时功率转换效率的下降。 据称,新方法使一种钙钛矿组合物(α-FAPbI)的功率转换效率达到了24.9%,而另一种钙钛矿组合物(FA65MA35Pb(I65Br35)3)的功率转换效率达到了21.2%。而且在连续运行1200小时和250小时后,分别保留了约80%和90%的初始效率。 研究人员写道:“通过解决稳定性的关键问题,我们的结果代表了朝着PSCs大规模实际应用迈出的重要一步。”
美国能源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报告称,一种制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新方法解决了此前的关键瓶颈,并产生了高效率和极具稳定性的设备。 基于溴和碘的丰富混合物开发高度稳定和高效的钙钛矿,被认为是制造串联太阳能电池的关键。然而,这两种元素在暴露于光和热时往往会分离,从而限制了太阳能电池的电压和稳定性。 上述新研究解决了这一问题,并生产了一种宽带隙太阳能电池,效率超过20%,光电压为1.33伏,在高温下可连续运行1100小时,效率几乎没有变化。采用新方法制备的全钙钛矿串联电池在2.2伏特的高光电压下获得了27.1%的效率和良好的运行稳定性。 新开发的方法建立在研究人员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工作的基础上,他们翻转了典型的钙钛矿电池。使用“倒置”的结构,研究人员可以提高效率和稳定性,并轻松集成串联太阳能电池。 NREL领导的小组使用了相同的架构,并进一步远离了制造钙钛矿的传统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将抗溶剂应用到结晶化学物质上,以形成均匀的钙钛矿薄膜。 新方法则依赖于所谓的气淬,在气淬中,氮气流被吹到化学物质上。该结果解决了溴和碘的分离问题,得到了结构和光电性能都有所改善的钙钛矿薄膜。 通过上述新方法,研究人员实现了宽带隙层的效率超过20%,并且在1100小时内运行稳定性低于5%。加上底部电池,该设备的整体效率能达到27.1%。 研究人员还尝试了氩气和空气作为干燥气体,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表明气淬法是提高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一般方法。他们表示,新方法展示了高性能全钙钛矿串联器件的潜力,并推动了其他基于钙钛矿的串联架构的发展,例如那些包含硅的串联架构。
当TOPCon、异质结(HJT/HIT)等光伏电池日新月异的同时,另一条技术路径正迅猛发展。 最新消息显示, 德国柏林亥姆霍兹中心(HZB)的科学家声称已经研发出一种钙钛矿/硅串联太阳电池,认证效率突破32.5%,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效率 。据悉,该记录已获得美国能源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权威认证。 钙钛矿/硅串联太阳电池也叫做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是钙钛矿电池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结合。简单来说,是指将钙钛矿电池串联在晶硅电池表面。 这样一来,钙钛矿/硅串联太阳电池融晶硅、薄膜电池之长,通过组合的优势,拓宽了吸收光谱,获得比单纯晶硅电池或钙钛矿电池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EcoMat 研究表明钙钛矿/硅串联太阳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为46%,远高于传统晶硅电池。 在理论极限转换效率上,HJT、TOPCon、钙钛矿单层电池的极限效率分别为27.5%、28.7%、31%。此前隆基绿能刷新了硅基光伏电池最高转换效率纪录——该公司11月19日宣布,公司近日收到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的最新认证报告,其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HJT)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 今年以来,该电池技术的研发进展可谓“神速” 。5月,南京大学谭海仁及其科研团队研制的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稳态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28%;7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和瑞士电子与微技术中心(CSEM)宣布,合作创造了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新的转化效率世界纪录,突破了30%的里程碑。 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布局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并尝试对其进行商业化落地,更有上市公司立下“军令状”。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此前在中国工程院创办的英文学术期刊《Engineering》上刊文称,如果在未来几年里钙钛矿电池的寿命和大面积效率损失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改善,那么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有望成为未来的高效率电池主流。 根据杭萧钢构的2022年股权激励计划中约定的“业绩考核”要求,子公司合特光电要在不晚于2023年5月10日实现高转化效率钙钛矿/晶硅薄膜叠层电池100兆瓦中试线投产,且电池转化效率达到 28%以上。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各供应商的技术交底,陆续推进各类设备的下单采购及进场安排,目标在2022年底完成生产线的建设。 通威股份也表示已全面展开了对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据《科创板日报》梳理,除上文所述的公司之外, 还有这些A股公司也提前切入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路线。
近日,上交所官网显示,常州时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时创能源)科创板IPO过会。 招股书显示,时创能源主要从事光伏湿制程辅助品、光伏设备和光伏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已推出制绒辅助品、碱抛辅助品、体缺陷钝化设备、链式退火设备、清洗辅助品、光伏整片电池及光伏半片电池等产品。 上交所在此前下发的问询函中,主要关注时创能源实际控制人亲属在公司任职、固定资产、成本及毛利率等问题。 光伏电池业务渐成营收主力 据招股书披露,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时创能源营业收入分别为:3.45亿元、4.38亿元、7.12亿元、10.2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1.42亿元、0.91亿元、0.85亿元。 报告期内,时创能源主营业务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该公司光伏电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19年的4.40%上升至2022年上半年的68.64%,增长幅度较高。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为:时创能源投资新建的2GW电池项目已于2021年9月建成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此后产能利用率和良率持续爬升,带动光伏电池业务销售收入增长。同时,该公司2GW电池生产线设备具备改造为TOPCon工艺的能力。 报告期内,时创能源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5.42%、69.28%、48.19%、20.04%,呈逐年下降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时创能源2022年上半年光伏电池产品的收入占比迅速提升,但该类产品同期毛利率仅为4.22%,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公司同期主营业务毛利率有所下降。 上述情况受到了上交所的关注。在首轮问询中,上交所要求时创能源说明光伏电池产线产能利用率、产品良率、光电转化效率的预计爬坡时间,预计合理的毛利率水平等。 对此,时创能源方面在首轮问询中回复称,“公司电池产品的平均良率和平均光电转化效率较早达到较高水平,并呈持续爬升的趋势。预计2022年9月,其光伏电池产品将实现满产,产能为 140万片/天。” 从客户方面来看,截至目前,时创能源光伏电池客户包括:江苏苏美达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湖南红太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中清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秦能光电有限公司等。 随着时创能源光伏设备、光伏电池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其光伏湿制程辅助品销售占比呈下降趋势。报告期内,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光伏湿制程辅品的销售占比分别为:74.70%、71.35%、50.26%、13.56%。 截至目前,时创能源光伏湿制程辅助品产品主要客户包括: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通威股份、爱旭股份;光伏设备产品主要客户为:通威股份、天合光能、隆基绿能、爱旭股份。 另据招股书披露,时创能源在N型电池领域已储备相应设备产品。“目前已有订单超过7385万元,随着下游N型技术路线的扩产,公司设备产品的产量和出货量也有望逐步回升。” 光伏半片电池或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在制造工艺方面,时创能源推出利用边皮料生产光伏半片电池的工艺技术,并已实现规模化量产。“该技术实现了边皮料的高效利用,同时减少了整片电池裂片环节带来的效率损失。”时创能源方面如是说。 由于自2021年以来硅料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因而时创能源采购边皮料的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上涨。报告期内,该公司光伏电池成本中,边皮料占直接材料的比重分别为0%、29.35%、68.15%、81.74%。 对此,时创能源方面在招股书中坦言:“未来,如果硅料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持续上涨且公司无法有效将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转移到光伏电池售价中,则可能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产品供应方面,通常情况下,光伏电池下游组件企业从供应链安全、稳定的角度,一般会与多家电池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目前,时创能源光伏电池片产能相对较小。该公司表示,其市场销售策略为“成为组件企业第二或第三供应商”。 时创能源在第二轮问询中回复表示,根据该公司光伏电池客户的说明,各主要客户向该公司采购的光伏电池占其全部光伏电池需求的比例低于30%。其中,2022年1-6月,该公司光伏电池产品产销率达102.93%。 成本方面,时创能源的边皮料路线与业内常规的硅料或硅片光伏电池制造路线存在差异。根据时创能源在招股书中测算,现阶段,该公司边皮料路线由于后道工序较为复杂,生产成本略高于硅料路线,但低于硅片路线。 而对于硅料边皮切割技术,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边皮技术可将硅料的利用率将提高20%以上,变相降低硅片成本。但边皮切出的硅片生产出的电池转化效率可能会略低,主要是硅料的拉晶工艺造成的边片切出的硅片质量没有芯部切出的好。” 实控人多位亲属在公司任职引重点问询 从股权结构来看,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时创投资持有时创能源39.71%的股权,为后者的控股股东。符黎明通过时创投资、湖州思成合计控制时创能源77.83%的股权,为后者的实际控制人。 需要注意的是,报告期内,时创能源存在实际控制人多位亲属在公司任职的情况,约分布在该公司副总经理、对外关系负责人、采购、财务、生产、行政等岗位。 而上述情况也受到了上交所的重点关注。在首轮问询的第一个问题中,上交所要求时创能源说明公司实际控制人亲属在公司担任的职务及时间,任职于公司的背景、履行程序,是否胜任相关工作,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根据时创能源在问询函中回复,今年以来,其实际控制人多位在公司任职的亲属出现了岗位调整与变动情况。其中,今年8月,实际控制人母亲的堂妹尤立萍、实际控制人堂弟符杰的配偶承瑶分别辞任财务部门职务,担任行政专员;同月,实际控制人的父亲符水林辞任采购部总监职务,担任厂务部总监。 时创能源在首轮问询中回复称,截至该回复报告签署日,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在公司任职的亲属中仅曹建忠担任副总经理,其他人员均未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不存在实际控制人亲属在财务部门任职的情形。 时创能源方面表示,“公司已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制定了内部管理及控制的相关制度。实际控制人亲属在公司处任职均履行了必要的选举和聘任程序,且该等人员任职均需遵守公司相关管理制度,不存在影响公司治理的有效性的情形,公司已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公司的规范运作。” 此次IPO,时创能源拟募资10.96亿元。其中,1.14亿元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设备扩产项目、1.27亿元用于新材料扩产及自动化升级项目、1.37亿元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工艺及设备研发项目、2.18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剩余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另据招股书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时创能源资产总额为22.35亿元。
12月7日,上交所官网发布科创板上市委2022年第105次会议审核结果公告,其中,常州时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时创能源)首发获通过。据上交所,华泰联合证券为光格科技保荐机构,拟募资10.96亿元。 最新招股书显示,时创能源主要从事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公司充分利用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势,秉持“蓝海战略”, 致力于解决光伏电池制造过程中的影响光电转换效率的工艺难点,围绕推动行业“降本增效”研发推出了多款产品。 时创能源介绍,公司相继推出光伏湿制程辅助品、光伏设备及光伏电池三大类主要产品,辅助品类产品包括制绒辅助品、抛光辅助品、清洗辅助品等,主要用于光伏电池生产的制绒、刻蚀抛光、清洗等环节;设备类产品包括链式退火设备、体缺陷钝化设备等,主要用于光伏电池生产的氧化、体缺陷钝化等环节;辅助品类产品和设备类产品的主要客户为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已覆盖主流电池企业。公司的半片电池产品采用以边皮料为原材料的生产工艺,主要客户为电池组件企业。 研发方面,公司的核心技术主要源于自主研发, 包括单晶硅片短时且低碱耗高效出绒体系、大幅提效的二次制绒技术、晶体硅太阳电池链式退火工艺、小片电池高产能自动化配套技术等, 并形成了光伏湿制程辅助品、光伏设备、光伏电池等系列产品,相关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并在细分领域保持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在光伏湿制程辅助品方面, 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和迭代,依托产品性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并在报告期内保持了较高的毛利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公司的光伏湿制程辅助品采取多种物料复配的配方,物料的选择和用量直接影响产品性能,通过配方构建了光伏湿制程辅助品的不同功能体系。 在生产过程中,公司通过生产工艺关键因素的控制及工艺细节的控制,实现了不同功能体系在对应产品中的整合应用以及大规模生产中的产品稳定。 在光伏设备方面, 公司将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工艺参数嵌入工艺控制软件并形成设备产品,通过设备原材料的设计、定制及检测,实现对温度、光度及电流等指标的精确控制。光伏电池生产环节当中的工艺参数控制对电池产品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 公司通过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光伏设备的工艺控制系统实现产品性能,并根据客户的产线情况进行调试和优化,具有较强的原创性。 在光伏电池方面, 公司针对边皮料难以高效经济利用的痛点,凭借持续研发和对光伏电池制造各工艺环节的深刻理解,原创性地推出了利用边皮料生产光伏半片电池的大规模光伏电池制造工艺技术。 同时,公司基于边皮料尺寸的特殊性,开发出了一系列用于边皮料切割和硅块组合的新材料,并围绕半片尺寸开发出新型截开方、双拼切割等新工艺,设计改造相关加工设备等。该技术一方面实现了边皮料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减少了整片电池裂片环节带来的效率损失,电池产品良率和光电转换效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财务方面,时创能源于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3.45亿元、4.38亿元、7.12亿元、10.2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1.42亿元、9075.47万元、8522.10万元。 据招股书显示, 此次募集资金将运用于以下项目: 此外, 行业政策变化导致公司产品市场空间下降的风险。 公司所处的光伏行业为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和扶持的新能源产业,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光伏行业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公司产品取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未来如果行业政策支持力度下降或出现不利变化,可能导致行业整体市场空间下降。公司光伏设备产品的市场空间主要来源于新增产能,行业政策的不利变化将直接影响光伏电池企业新建产能规模 ;光伏湿制程辅助品和光伏电池产品的市场来源于已有和新增产能两方面,但是如果行业政策不利变化导致终端用户需求降低,可能影响已有产能的开工率,进而对公司相关产品的销售造成不利影响。
总市值超200亿元的储能概念股林洋能源盘后公告,拟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协议, 投资建设2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及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 。项目建设期为3年, 一期12GW项目投资总额为约50亿元,二期8GW项目投资总额为约50亿元 。 公司在公告中表示, 力争在2022年12月底前开工建设一期第一阶段6GW生产线 ,在2023年7月底前竣工投产。本次拟投资建设的TOPCon电池产品 尚未量产且未获得客户验证,尚处于研发认证阶段 。 消息面上,根据SMM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TOPCon电池产能快速扩张, 目前已投产49.4GW,TOPCon电池大规模量产已被逐步验证 。日前,晶科能源研发的182N型TOPCon转化效率经中国计量科学院第三方测试认证, 全面积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6.1%,再次创造了电池转化效率新的纪录 。 对此,林洋能源在公告中表示, N型电池技术的转换效率已取得一定的突破 ,随着电池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 N型电池转化效率有望继续提升 ,部分原材料、生产设备进一步国产化后制造成本下降, N型电池的市占率将不断上升 。未来随着光伏装机规模持续增加, 对N型光伏电池的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 公开资料显示,林洋能源主要从事 智能、节能、新能源 三个板块业务。公司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光伏发电、光伏EPC、储能节能业务收入占公司营收比例分别为31.81%、16.21%、1.08%,合计占比 49.1% 。 东吴证券分析师陈睿彬11月25日研报认为,2022年由于硅料价格高居不下,组件价格亦处于高位,影响电站EPC业务收益率及开工量,同时2022年疫情反复导致相关用地交付延迟,林洋能源EPC业务整体受影响较大。预计2023年随硅料价格下行,带动组件价格下行, 公司光伏EPC业务有望迎来量利双升 。 浙商证券分析师张雷等11月3日研报则认为,三季度随各地疫情逐步好转,林洋能源光伏项目陆续投入建设, 目前公司储备光伏项目规模超6GW 。公司积极推进光伏运维的智能化应用,采用无人机机群、云等先进技术进行光伏运维,有效提升项目运行效率。 林洋能源近日公告称,公司与亿纬锂能全资子公司设立的合资公司亿纬林洋建设的 年产10GWh储能电池项目第一条产线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正式投产 。 项目共有三条产线,将陆续完成调试投产 。 德邦证券分析师李骥11月22日研报认为,林洋能源全面布局储能产业链, 在手储备项目超3GWh 。其中,上游储能电池端: 21年6月携手亿纬锂能成立合资公司 ;中游储能系统集成领域: 与亿纬锂能和华为合作 ,深化储能系统集成核心竞争力;下游用户端:重点开拓新能源发电+“共享储能”的商业模式。 东吴证券分析师曾朵红等11月22日研报认为, 林洋能源储能业务发展加速,2022年预计出货600MWH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 公司已累计储备储能项目资源超4GWh ,未来三年力争实现累计建设不低于5GWh储能系统, 储能系统已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 曾朵红等表示,基于合资公司10GWh储能电池项目如期投产,初步显现产业链优势,林洋能源储能业务将加速发展,预计公司2022年归母净利润8.35亿,同比下降10%,而2023年净利润预计将增长至11.1亿元, 同比增长33%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林洋能源在此次公告中进一步提示了 资金、业绩不确定、建设用地等风险 。公司表示,截至2022年10月,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和理财合计51.77亿元,出售资产累计回款资金15.49亿元。公司预计项目建设投资中银行贷款40亿元,其余资金由公司自筹, 会使公司资产负债率提升 。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