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在与越南、印尼等国的新贸易协议中引入“转运条款”,表面上是防范第三国规避关税的合规措施,实质却具明显的“中国靶向性”,是其推动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的重要步骤。条款通过设定高额关税、强化原产地审查,并对原产地定义刻意保持模糊,使美方可据此提高中国制造“借道入美”的门槛。以越南协议为例,部分商品若被认定为“转运”,将被征收高达40%的关税,而本地直接出口则仅为20%。印尼协议也对“非本地原产”的产品设置额外限制,进一步加大中国产品通过东南亚转口的成本与不确定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针对的产业集中在锂电池、光伏、关键矿产等与中国出口强项高度重合的领域,配合其对中国“新三样”产品加税措施,形成针对中国产业链“外溢路径”的多重封锁。同时,协议还附加市场准入条件,要求越南、印尼在技术标准、数据监管等方面采纳美方体系,实质促使其在供应链、规则和政策上与中国脱钩。这种“准入换忠诚”的模式,正加速全球贸易从市场逻辑走向地缘逻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转运条款”与美国对华新关税计划将于2025年8月1日同步生效,反映出其在全球产业重构中的系统性谋划。美国正试图在东南亚构建一个以自身为中心、排除中国影响的平行供应体系,使区域国家在产业链层面“选边站队”,进而形成事实上的“排中网络”。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需从多方面展开有力应对。一是推动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实现更深层次的本地化经营,提升合规水平和原产地透明度,减少“转运”指控风险。二是与相关国家协商明确、可操作的原产地规则,防止规则模糊被滥用。三是加快出口市场多元化布局,拓展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分散对美依赖。四是在锂电、光伏等重点领域加快产业链自主化建设,增强内循环能力,提升抗压韧性。此外,还需完善企业政策预警和合规指导机制,加强对外规则谈判,主动参与全球贸易新秩序的重塑。
“转运条款”的出台不仅是一场技术层面的规则调整,更标志着全球贸易正迈入以安全主导、阵营分化为特征的新阶段。中国唯有主动应变、布局长远,才能在新一轮博弈中稳住自身发展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