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主办的2025 (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新能源光储论坛上,赣锋锂电(东莞)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 王亮围绕“工商业储能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的话题展开分享。
发展现状
整体增长规模
2024年全球装机规模:2024年全球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量将达到4.4GW/10.9GWh,通过数据说明全球范围内对于工商业储能需求的持续增长。
2024国内市场装机现况:在中国市场,新增装机量约为2.8GW/7.5GWh,同比增长53.06%。市场需求旺盛,政策支持有力,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025年全球及中国市场预测:预计今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将达到6.1GW/15.26GWh,而国内市场的新增装机预计为4.8GW/10.56GWh。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几年内该领域将迎来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
数字化转型加速
1.技术应用的广泛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工商业储能正从硬件技术集成时代向软件AI智能运算时代升级。
2.定制化质量提升
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实现更灵活的功能扩展和系统优化配置,实现更智能的监控、诊断和优化决策能力。
3.客户服务的优化
数字化转型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增强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绿色发展意识增强
发展趋势
应用侧需求分化
1. 传统工商业企业配储
峰谷套利、虚量管理、备用电源等。
2. 光储充一体化
通过储能平抑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瞬间高功率负荷、分布式光伏+储能减少向电网购电。
3. 微电网和储能
工业园区聚合光伏发电、风电、储能来优化内部能源分配,实现“自发自用+余电存储”实现局部能源自主平衡。
服务化转型深化
1.“产品服务”模式
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变,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及设备金融、运维、系统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
2. 客户粘性的增加
通过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增加客户的粘性,采用“储能+能效管理”方案,结合AI算法优化用电策略,为用电单位设计“峰谷套利+需求侧响应”的灵活的组合模式,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增加企业的附加值。
3. 服务模式的创新
设备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嵌入“金融+产业”场景,提供“储能设备租赁+碳积分交易服务”,通过数据服务远程技术支持、提升项目的经济性。
跨境业务拓展
1. 出海与多元化的场景拓展
随着国内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原有海外家储的用户陆续转向高压储能及工商业需求发展,出海认证周期长,企业需提前介入布局市场,利用全球资源构建全球化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2. 跨国经营的风险
跨境业务拓展也带来了跨国经营的风险,如文化差异、法律环境的不同等,企业需要做好风险管理,同步带来的后期售后运维及当地专业人员的知识培训。
3. 全球合作的机会
企业出海需要以“本地化”为核心,结合数字化工具,合规运营和资源整合,逐步从单点突破向区域深耕扩展,最终实现品牌全球化。
虚拟电厂融合发展
1. 5G+AI+物联网协同
通过5G技术实现分布式资源实时介入控制,结合AI算法优化资源调度策略,提升响应速度和精度,以及边缘网关技术实现数据快速交互。
2. 与微电网深度耦合
虚拟电厂作为微电网的“大脑”,协调分布式能源与本地负荷,推动零碳园区的建设。
3. 源网荷储一体化
聚合园区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空调等多种负荷,形成“发-储-用”闭环,实现绿电就地消纳与负荷削峰等功能。
面临的挑战
市场竞争环境加剧
1. 企业激增与快速清楚
2023年新增工商业企业超过5万家,截止2024年底已有40%玩家退出,技术门槛提升及资金压力增大将加速行业洗牌,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智能化占据行业优势。
2. 渠道资源争夺
工商储的项目高度分散,依赖本地化部署,居间人成为关键角色,部分路条费被抬高至0.2元/wh,产品占比30%,市场竞争激烈。
3. 价格战白热化
系统集成环节技术门槛低,企业通过低价抢占份额,部分企业甚至亏本报价,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淘汰技术落后、效益低下的产能,重点支持高效、安全、绿色技术企业。
政策区域差异化与创新
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后,企业需要比拼技术、成本控制及运用能力。
商业模式创新(盈利复合化,运营轻资产化)
1.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
能源服务商投资建设与业主按照一定比例分成收益,优势在于业主零投入,风险低,目前属于主流模式。
2. 租赁模式
业主租赁储能设备,支付固定租金,收益归业主。
3. 业主自投模式
业主一次性买断设备,收益全归业主适用于资金雄厚的企业。
4. 融资租赁+EMC
引入金融机构,降低初期投资压力,适合大规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