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会堂开幕,“新能源”再次成为高频关键词。从“双碳”目标深化到全产业链创新升级,政策蓝图绘就了未来能源革命的清晰路径。与此同时,CLNB 2025新能源全产业链博览会即将于4月16日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启幕,这场覆盖全领域的行业盛会,将成为政策落地与产业腾飞的交汇点。政策与技术的共振,将如何重塑能源格局?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新能源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此次两会中,关于新能源的诸多提案,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带来了新机遇。
01 完善储能参与市场机制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聚焦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完善与安全保障问题。
完善新型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主要包括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如拉大峰谷价差为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创造合理的盈利空间;丰富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交易品种,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向电力用户侧分摊,让储能成本得以合理疏导。
“短期内参照抽水蓄能和煤电,完善新型储能的容量电价机制,实现“同工同酬”,破除灵活性资源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长期则适时向容量市场过渡,通过市场定价机制有效反映充裕性稀缺程度。”曾毓群在提案中表示。
02 加强氢能产业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济萍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当前氢能产业面临两大主要问题:一方面,氢能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足,氢能的标准体系建设尚不健全,从而引发市场信心不足;另一方面,绿氢制造成本仍居高不下,市场需求不足,接受度低。针对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挑战薛济萍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强调需通过政策连续性、成本补贴和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尽快出台衔接政策: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2025 年底期满,氢能尚处发展初期,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衔接政策,延续或优化 “以奖代补”,依产业实情调整奖励标准,激励更多城市、企业投身示范应用,加速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生产与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
对源头制氢进行适当补贴:
电价和生产设备是绿氢成本高的主因,行业竞争与技术进步使电解槽、储运等设备成本逐年降,为绿氢替代传统能源提供可能。现阶段政府应出台补贴政策,重点向制氢端倾斜,直接补贴绿氢生产企业,如按产量给予财政补贴,保障绿氢在交通、电力、工业等领域推广。
加强技术研发支持:
近年国内氢能技术进步快,但技术研发投入比例低于国际水平,在燃料电池寿命和功率密度、储氢瓶碳纤维国产化、液氢装备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有差距。需政府加大氢能领域科技投入,以政策支持搭建产学研平台,鼓励联合攻关、创新模式,促进技术交流合作,加快 “卡脖子” 技术及装备突破应用。
03 加购构建综合性储能系统
已连续多年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十分关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今年两会期间,刘汉元就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推进低碳中国建设进程等提出相关建议。
刘汉元表示,抽水蓄能是目前最成熟、度电成本最低的储能技术,能量转换效率在75%左右。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未来大部分抽水蓄能电站都会参与日内调节,按每天充放电一次计算,抽水蓄能电站的利用时数将大大提升,储能度电成本将大幅降低。
一、构建以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为主体的综合体系
是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驱动力度,补齐历史“欠账”,跟上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尤其是距离负荷中心近、建设周期短的中小型离河抽水蓄能项目。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同时,继续开展抽水蓄能站点勘测工作,强化优势资源储备力度。
二、推动新型储能发展
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投资和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用一体化方案解决。
三、推动电动汽车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电网
建议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车网互动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引导车主参与智能化有序充放电,推动电动汽车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储能服务。
04 产业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
深入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今年关注的重要方向。立足于汽车行业融合发展,他关注“电动汽车产业与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产业融合发展”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为作为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的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冯兴亚表示,广汽集团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中坚力量,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将以广汽集团三年“番禺行动”为引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新质生产力
电动汽车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产业融合:低空经济是经济新引擎,eVTOL 是重要载体,广汽早有布局。冯兴亚提议通过集群发展、技术共享、产学研协作和机制优化,推动 eVTOL 与电车产业融合,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人形机器人发展国外领先国内追赶,产业加速发展迫在眉睫。冯兴亚建议加快政策规划、突破核心技术、加速示范应用以推动产业推广。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换电模式是新能源汽车主要补能模式,契合双碳战略且能解决补电难题,但当前全国乘用车换电站仅 4200 余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建设成本高、规划滞后、电池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冯兴亚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加快规划布局、统一换电标准以加速推广。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新能源汽车发展使动力电池将大规模退役,现行法规位阶低,回收产能过剩、企业质量不齐。冯兴亚建议出台专项法规标准、规划产业、优化布局、完善监管。
践行汽车行业社会责任
加快推广普及无障碍汽车:无障碍车保障特殊群体出行,但存在数量少、开发成本高、改装难问题。冯兴亚希望出台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放宽改装范围,健全配套服务。
海外销售汽车缺陷零部件 “回国检测”:中国成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但海外销售汽车缺陷零部件 “回国检测难”,影响售后及品牌形象。冯兴亚希望放开进口限制,短期建试点,长期修订法规优化流程。
2025 年全国两会上,新能源领域成为焦点,诸多代表委员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涵盖了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储能技术创新、新能源装机规模化推进、绿氢产业政策支持等多个关键层面。这些讨论不仅反映了当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更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而即将于 2025 年 4 月 16 日至 18 日举办的 CLNB 2025新能源全产业链博览会,会议内容聚焦:电池、材料、光储、回收、氢能、低空经济、海外与两会新能源议题高度契合,为这些议题的深入探讨与实践成果展示提供了绝佳平台。
论坛议程
镍钴锂研讨会(定向邀请)
SMM颁奖晚宴
4月16日
大会开幕仪式& 院士及头部企业家论坛
新能源产业论坛
4月17日
电池原料论坛
新能源电池材料论坛
氢能产业发展论坛
新能源光储论坛
新能源矿业发展与投融资高峰论坛
SMM新型负极材料创新研讨会
锂电回收论坛
全固态电池前瞻技术论坛
电池配套辅材论坛
SMM钠电应用市场发展研讨会
4月18日
海外市场论坛
低空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