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工汽车网获悉,1月16日,离农历年不到一个月,汽车领域的大降价大促销正在火热进行。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汽车接连出手,通过狂降价来实现销量的梦想与野心。
2023年,中国汽车工业多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年产销量超过3000万辆,连续十五年蝉联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销均突破90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30%,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随着促消费、稳增长政策持续推进,市场活力和消费潜能将进一步激发。预计2024年,汽车总销量将超过3100万辆,同比增长3%以上。
集体跳水,鲇鱼效应
“只有不惜一切代价卖得好才能活得好。”这句话似乎成为行业的共识。
1月11日,理想汽车推出2023款车型的优惠活动,包括L7、L8和L9全系车型。不同车型版本的降价幅度在3.3万元至3.8万元之间,L7的价格更是直接降至28.69万元,首次下探至30万元内。
同时,L7和L8的Max车型还免费赠送21英寸轮圈,L9全系车型则赠送电动踏板。此外,如果取消轮圈和电动踏板的赠送,还可以再降5000元。
对于此次优惠活动,理想汽车回应称,“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奔驰、宝马和奥迪等豪华品牌持续加剧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是通过限时新春优惠政策,提前开始产品更新过渡。”
1月12日,特斯拉中国官宣Model 3和Model Y降价。其中,Model 3焕新版下降15500元,调整后售价为24.59万元;Model 3长续航焕新版下调11500元,最新售价为29.99万元。
特斯拉Model Y后轮驱动版售价下调7500元,调整后的价格为25.89万元;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售价下调6500元,调整后价格为29.99万元;Model Y高性能版售价不变,仍为36.29万元。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曾强调,“特斯拉仍将努力降低其汽车的价格。”在他看来,“成本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们必须让我们的产品更实惠,这样人们才能买得起。降低特斯拉汽车的成本类似于权力的游戏,只不过是几分钱。”
1月15日,比亚迪汽车在德国开启降价,幅度最高达15%。德国政府宣布提前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原本2024年仍可享有的3000欧元补贴被取消。而特斯拉、大众等车企则先后降价以提振销量。
为应对德国激烈的市场竞争,比亚迪开始对Atto 3(国内版元PLUS)、海豚和海豹的售价进行下调。以其最畅销的Atto 3车型为例,该款车于2022年9月在欧洲起售,价格大约为47,000欧元,若按15%的折扣价计算,这款电动SUV目前的起售价将低于4万欧元((约31.3万人民币)。
面对海外市场的“价格战”,比亚迪有足够的底气。一方面,比亚迪首艘汽车运输船BYD EXPLORER NO.1已正式交付离岗,该船能装载7000台车,目的地正是欧洲。
另一方面,比亚迪在造车成本方面占有优势。此前,有日本媒体曾对比亚迪海豹进行拆解,得出的结论是该车在技术层面已经领先特斯拉Model 3,但成本要低15%。若对比大众,成本更是低了35%。
以价换量,清理库存
2023年,资本市场进入“冷静期”,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一场广泛席卷新能源及燃油车市场的“价格战”,给所有身处其中的企业带来压力。造车新势力中只有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哪吒五家造车企业,能够稳定收获销量。
2023年,特斯拉打响降价“第一枪”,引发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连锁反应。
首先,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的价格策略具有显著的标杆效应,对其他新能源车企的市场策略产生重大影响。其次,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原材料之一——碳酸锂的价格出现了持续下滑趋势,这一原材料成本的降低为新能源车企提供了降价的空间。
降还是不降?依旧是今年车市绕不开的话题。
当前,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已跌破10万元/吨,低于许多锂盐厂商的成本线。随着澳大利亚多家锂矿生产商宣布停产和减产,锂价可能会稳定甚至反弹。这意味着,尽管特斯拉在2024年再度打响降价的“一枪”,其他新能源车企可能不会像以往那样跟随降价。
此外,车企们开启降价潮,不仅是为了销量,还有清库存的原因。
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3.7%,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6.7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仍处在不景气区间,也是2023年以来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最低的一个月份。
调查显示,有37.4%的经销商已完成全年任务,有39.4%的经销商任务完成率在70%至90%,仍有23.2%的经销商任务完成率不足70%,距离全年任务目标差距较大。
部分经销商认为,2024年汽车需求将延续2023年下半年增速势头,但竞争更激烈,继续面临新车价下探、库存压力大、资金紧张、单车利润较低等问题。
有业内人士预计,2024年中国车市“价格战”的主基调不会变,车企间的激烈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倒逼企业加速产品升级迭代,推出更具竞争力的车型。
卷技术、卷价格、卷配置、卷权益……不可否认的是,当传统车企加速布局新能源、新能源车型持续与燃油车型抢占市场、消费者愈发理性,行业竞争势必会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