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省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在新征程上奋力推动贵州工业大突破,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赋予的重大使命。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编制了《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针对《规划》解读如下: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发展趋势,抢抓最后5年左右时间窗口期,坚持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提升质量,以整车制造引领、核心配套支撑、科技创新赋能为路径,以乘用车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客车、货车、专用车,采取超常规政策和工作措施,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0万辆,产值突破1000亿元,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的有效占比得到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兴支柱产业。
二、发展方向
产业布局方面。发挥现有整车产能布局、配套基础、区位和资源等综合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一区三基地”发展新格局。重点打造贵阳贵安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以整车制造为牵引,布局研发创新平台,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加速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积极打造3个百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依托遵义、安顺、铜仁现有产业基础,实施差异化发展,努力盘活存量资源,加速产能释放,壮大动力电池材料、零部件、充换电设备等配套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基地。支持其他各市州立足实际,积极发展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发展路径方面。以构建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线,沿着整车制造牵引、核心部件支撑、科技创新赋能三条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整车制造牵引:做大做强乘用车,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量30万辆;提升发展客车,力争实现产量1万辆;壮大发展货车,力争实现产量7万辆;培育发展专用车,力争实现产量2万辆。核心部件支撑:做强动力电池、大力培植轻量化材料新优势、填补电机电控空白。科技创新赋能: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搭建一批创新研发支撑平台、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创新。
三、主要任务
一是一企一策盘活整车存量产能。深化与吉利集团、奇瑞控股集团战略合作,加快既有龙头企业产能释放。加强与整车在建新项目企业高层沟通对接,加速推动在建重点项目投产。支持通过战略合作、并购重组、挂大靠强、代工生产等方式,兼并重组盘活低效产能。力争到2025年,有效产能到达50万辆,产能利用率达到60%以上,产量突破30万辆。
二是招大引强布局整车增量产能。有序退出落后产能,支持两年内产能利用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企业主动削减备案产能指标,对不能盘活的存量停产或低效产能,依法依规政策性出清。集中力量招引优质产能,以乘用车为重中之重,集中资源引进2—3个具备引领性、前瞻性、标志性和竞争实力的重大整车项目。力争到2025年,新引进产能50万辆,实现产量10万辆。
三是发挥优势提升核心配套能力。动力电池强链,电机电控补链,轻量化材料延链,氢燃料电池和智能网联建链,构建新型整零关系,到2025年初步形成布局完整、结构合理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打造面向全国的新能源汽车特色零部件配套大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专精特新零部件企业,整车省内配套率达到70%以上。
四是软硬兼备做实创新平台支撑。建设一批研发创新平台,“十四五”时期新增1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省级创新平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搭建一批产业支撑平台,统一建设运营监管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合作。
五是充换并重加强基础设施保障。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形成以快速充电为主的高速公路充电网络和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公共充电网络。大力推广换电模式,有序布局氢燃料供给体系,积极推进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贵安新区等规划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与智慧交通示范区,加快5G通信网与车联网建设。
六是示范引领扩大消费应用规模。在公务用车、公交、出租、环卫、通勤,旅游景区、物流配送,短途运输、城建物流以及矿场等领域提升新能源汽车占比。通过政策及金融支持大力培育引导个人消费。有序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争创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推动氢燃料电池在中远途、中重型商用车及工程车、特种车领域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作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组织协同和政策协同,省市县三级紧密联动,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研究成立省级汽车产业集团,创新运作管理模式。成立省级新能源汽车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智库服务支撑。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完善要素保障。整合用好现有政策,发挥金融资源作用,设立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研究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制定“链主”企业个性化政策,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大运营、停车、充电等政策支持力度。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构建常态化服务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强化政策落实执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四是加大招人引智,深化资源整合。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大力培育技术管理骨干人才,大力培育生产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五是加强责任督导,保障规划落实。有关市(州)及重点开发区要切实落实抓产业抓项目主体责任,扎实推进产能释放、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消费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建立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工作督导、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