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22

  • 国家统计局:我国政策工具箱的储备充足 宏观政策留有后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2025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统计局:5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部分指标继续改善 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5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部分指标继续改善,新动能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展现出我国经济较强的韧劲和活力。5月份,在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市场销售增长的加快,5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个月是加快了1.3个点。1—5月份服务零售额增长5.2%,比1—4月份加快0.1个点。消费增长的加快,尤其是服务消费的扩大,对于相关服务业的拉动也在显现,5月份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生产指数增速均比上月加快。同时,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等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经济平稳运行。 国家统计局:我国政策工具箱的储备充足,宏观政策留有后手 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加快推进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有力增强了消费的活力,带动了生产的增长,促进了转型升级,充分展现了宏观政策对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下阶段,我国政策工具箱的储备充足,宏观政策留有后手,可以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积极应对,将继续为经济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国家统计局:青年人失业率连续三个月下降 就业形势延续稳的态势 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是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就业主体人群的失业率保持稳定,青年人失业率连续三个月下降,就业形势延续了稳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我国货物进口下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我国货物进口下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年以来,受国际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全球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全球贸易增长也在放缓,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国进口的增长。同时,部分国家加码贸易限制性措施,也对我国进口产生一些不利影响。此外,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下滑,特别是能源价格。我国作为能源原材料进口大国,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会对我国的进口额增长有影响,如表现在铁矿砂、原油、煤、大豆等产品进口额上。付凌晖表示,在部分商品进口额下降的同时,我国主要工业产品进口保持增长,前5个月机电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6%,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进口额分别增长69%、7.3%。下阶段,随着国内需求不断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有序扩大,中国大市场必将为世界提供更大机遇和更多选择。 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市场继续朝着止跌回稳的方向迈进 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随着各项稳定房地产的政策加快落实,房地产市场继续朝着止跌回稳的方向在迈进。从5月份情况来看,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降幅继续收窄,商品房的库存持续减少。从市场交易来看,在各项稳楼市政策作用下,房地产销售基本平稳。1—5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9%和3.8%,与1—4月份基本持平。部分一线二线城市的市场交易较为活跃,商品房销售的面积和销售额保持增长。从市场价格来看,新建商品住宅的同比降幅继续收窄。5月份70个大中城市当中,多数城市的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降幅继续收窄。其中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降幅比上月收窄了0.4、0.4和0.5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降幅分别收窄了0.5、0.4和0.5个百分点。从商品房库存来看,5月份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是减少了715万平方米,连续三个月减少。付凌晖强调,总的来看,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持续显效,5月份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但要看到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过程当中,市场信心还待持续修复,市场供求关系仍待改善,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还需要继续努力。 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当前正处在准备阶段 付凌晖表示,国务院近期印发了通知,决定在2026年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规定,农业普查每十年举行一次,尾数逢6的年份为普查年度。2026年我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目的是全面摸清新时代我国“三农”家底,客观反映农业发展新情况、乡村建设新面貌、农村生活新变化、农村改革新成效,对于科学制定“三农”政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正处在准备阶段,主要是组建普查机构,研制普查方案,开展普查试点。 国家统计局:大力增加优质产品供给 积极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的来看,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不断显现,消费市场活力逐步增强。从未来发展看,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成熟,银发经济、首发经济、低空经济等快速发展,消费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但也要看到,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仍有待提升,消费内生动能仍需增强。下阶段,要进一步落实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进一步完善消费环境,大力增加优质产品供给,积极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促进消费市场稳定发展。 国家统计局:持续推动城市更新和危旧房改造 加大“好房子”建设供应力度 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主动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持续推动城市更新和危旧房改造,加大“好房子”建设供应力度,促进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积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国家统计局: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 但我国外贸发展综合优势依然明显 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5月份,我国外贸继续顶住压力,保持平稳增长。5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7%,出口增长6.3%,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市场机构数据,5月份全球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低于荣枯线,连续2个月处在收缩区间。贸易保护主义和不确定性对全球贸易增长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货物贸易保持增长,体现出了外贸较强国际竞争力和韧性。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这得益于我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积极推动外贸多元化发展,也得益于我国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品结构升级,市场竞争力增强,还得益于我国积极支持外贸企业发展,通过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等措施,为外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下阶段,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对我国外贸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但我国外贸发展综合优势依然明显,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高水平开放持续扩大,将继续支撑外贸稳健发展。

  • 国家统计局:去年12月经济回升态势更加明显 工业增速是下半年以来的最高

    国新办今日就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家统计局:去年12月经济回升态势更加明显 工业增速是下半年以来的最高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发布会上表示,从去年12月份的主要指标看,经济回升态势更加明显。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6.2%、6.5%、3.7%,比上月分别加快0.8、0.4、0.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速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是全年最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也升至98.7%的高位水平。下阶段,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及时做好相关政策的跨年度顺畅衔接和平稳有序过渡,为经济稳定运行、持续回升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国家统计局:2024年我国经济顺利实现主要预期目标任务 成绩实属不易 康义表示,总的来看,2024年我国经济克服了复杂的内外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顺利地实现了主要预期目标任务,推动了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真实写照,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承压,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下阶段,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干字当头,把各方面有利因素转化为发展的实绩,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国家统计局:物价形势出现积极变化 康义在发布会上表示,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的重大部署,极大地提升了信心、改善了预期、激发了发展动能,四季度经济明显回升。物价形势出现积极变化。市场需求回暖,带动价格回升。从居民消费价格看,四季度CPI涨幅尽管有所回落,主要是受食品价格下行影响,更能够反映供需关系的核心CPI连续回升。四季度以来,扣除食品和能源以后,核心CPI涨幅连续三个月回升,12月份上涨0.4%。从工业品价格看,工业产销改善也带动价格回稳,11月和12月PPI降幅连续收窄,分别比上月收窄0.4和0.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2024年我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3% 比202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康义表示,2024年,我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3%,比202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数字经济会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引擎、新动能。 国家统计局:房地产一揽子政策效果正在持续显现 康义表示,9月以来,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积极变化,四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0.5%、1.0%,扭转了之前连续下滑的态势。康义表示,房地产一揽子政策效果正在持续显现,表现为市场成交日趋活跃、房价逐步回稳、市场预期持续改善。 国家统计局:我国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仍保持中高速水平 康义表示,潜在增长率是反映经济增长能力的一个研究性概念,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假设,得到的测算结果都会有一些差异。综合近年来多数机构和学者的研究结果,我国现阶段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仍然保持中高速水平。 国家统计局:2025年我国CPI有望温和回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1月份,我国蔬菜、鲜果、飞机票、旅游价格均稳中有涨,同时企业预期改善也有助于CPI的稳步回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宏观政策实施,也为物价改善提供良好条件。2025年我国CPI有望温和回升。

  • 事关就业、投资、消费、房地产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介绍2024年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统计局: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主要受到毕业季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今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就业看,调查失业率呈现季节性上升。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主要受到毕业季的影响,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稳定。农民工就业基本稳定,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4.9%,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价格看,居民消费价格有所回升。7月份CPI同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5%,涨幅处于近年同期较高水平。CPI环比涨幅较大,主要是受到高温降雨天气推高鲜菜和鸡蛋价格、暑期出游旺盛带动机票住宿价格上涨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下阶段投资对稳定增长、优化供给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刘爱华在会上介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促进投资体制机制作出具体安排,目前“两重”“两新”等重大举措正在加快推进,未来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及2023年政府增发国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将持续释放。同时,企业效益的逐步改善也有利于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的不断恢复。总的看,下阶段投资对稳定增长、优化供给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国家统计局:7月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放缓,但是总体上保持了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 刘爱华在会上表示,7月份,受部分地区高温多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当月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放缓,但是总体上保持了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 国家统计局: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发展向好 刘爱华表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发展向好,7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上个月加快1.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2.6%和9%。智能绿色新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比如虚拟现实设备产品产量增长55.7%,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41.6%,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7.8%,充电桩产量增长34.9%。新型消费较快发展,网络零售新业态占比提升,1-7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5.6%,比1-6月份提高了0.3个百分点。网上零售的快速增长带动快递行业的增长,截至8月13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经突破1000亿件,比去年提前71天。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7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增长了36.9%。 国家统计局: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刘爱华表示,7月份,我国部分房地产相关指标降幅继续收窄,但同时也要看到,多数房地产指标仍处于下降之中,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中。下阶段还是要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国家统计局:消费市场恢复的基础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刘爱华表示,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围绕促消费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特别是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地方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随着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和意愿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消费市场恢复的基础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国家统计局:PPI下半年同比降幅有望收窄 刘爱华表示,从未来一段时期看,影响PPI的因素还是比较多。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国内房地产市场仍然在调整之中,建材相关行业需求仍然偏弱。另外一方面,从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看,翘尾影响对PPI的下拉作用下阶段趋于减小。综合来看,PPI下半年同比降幅有望收窄,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不确定新因素的存在,部分月份可能还会出现波动。 国家统计局: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付出更大努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刘爱华表示,随着各项政策效应继续释放,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催生就业新岗位,就业形势有望继续保持总体平稳。但同时也要看到,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行业和重点群体的就业仍然承压。下阶段,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付出更大努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国家统计局:下阶段价格水平仍将保持基本平稳 刘爱华表示,总体上看,7月份CPI呈现低位温和回升态势。下阶段,高温多雨等季节性因素对鲜菜等食品价格都会有一定的上行推力,但是考虑到应季果蔬供应总体充足,目前处于大量上市阶段,食品价格总体将保持平稳;工业消费品方面,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有利于工业消费品价格总体稳定;服务方面,暑期出行需求增加带动服务价格上涨,但是由于上年同期对比基数比较高,所以服务价格同比涨幅或相对有限。综合食品、工业消费品和服务这三个分类走势看,下阶段价格水平仍将保持基本平稳。 国家统计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刘爱华表示,下阶段,尽管面临国际环境严峻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挑战,但企业预期保持比较乐观的状态,7月份PMI中企业生产指数是50.1%,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是53.1%,继续处于扩张区间。同时两重、两新项目加快推进有利于内需扩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将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有利于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7月份部分房地产相关指标降幅继续收窄 但目前房地产市场总体仍处于调整中 刘爱华表示,从7月份房地产领域主要数据情况看,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部分房地产相关指标降幅继续收窄。1-7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6%,降幅比1-6月份收窄0.4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4.3%,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1.3%,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多数房地产的指标仍然处于下降之中,房地产市场总体仍处于调整中。下阶段,要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做好保交房工作,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国家统计局:需求不足的问题将会逐渐得到有效改善 供需关系也会进一步趋于均衡 刘爱华表示,目前的经济运行也确实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对此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下半年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比如说统筹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显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将会逐渐得到有效改善,供需关系也会进一步趋于均衡,价格运行状况也有望随之逐渐好转。 国家统计局:外贸韧性和竞争力不断巩固增强 将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发挥积极作用 刘爱华表示,下阶段,尽管国际环境深刻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但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具有产业体系完备、创新性强的供给优势,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引领下外贸主体活力足、增长韧性强的优势不断显现,外贸韧性和竞争力不断巩固增强,将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发挥积极作用。

  • 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1.2% 十种有色金属3月产量增长7.1%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5%(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下降0.08%。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 分三大门类看,3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2%,制造业增长5.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9%。 分经济类型看,3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股份制企业增长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6%;私营企业增长3.7%。 分行业看,3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4.0%,纺织业增长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3%,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2% ,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持平,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0.9%,汽车制造业增长9.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9%。 分产品看,3月份,619种产品中有338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2337万吨,同比增长0.1%;水泥15440万吨,下降22.0%; 十种有色金属667万吨,增长7.1%; 乙烯277万吨,增长3.6%;汽车279.4万辆,增长6.5%,其中新能源汽车88.4万辆,增长33.5%;发电量7477亿千瓦时,增长2.8%;原油加工量6378万吨,增长1.3%。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3.1%,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67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

  • 统计局:一季度全国规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3.6%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78.2%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3.6%,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比上季度下降2.3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2024年一季度,采矿业产能利用率为75.0%,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3.8%,下降0.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能利用率为71.2%,下降0.7个百分点。 分主要行业看,2024年一季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1.6%,食品制造业为69.1%,纺织业为78.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76.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62.0%,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77.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78.2% ,通用设备制造业为78.2%,专用设备制造业为77.0%,汽车制造业为64.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72.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74.7%。

  • 国家统计局: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 制造业投资增9.9%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0042亿元,同比增长4.5%(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7),增速比1—2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9%,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5%,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从环比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14%。2024年1—3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1597亿元,同比增长0.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804亿元,同比增长1.0%;第二产业投资33213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投资65025亿元,增长0.8%。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4%。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1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9.1%。 第三产业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同比增长17.6%,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35.4%,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3.9%。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5.7%,中部地区投资增长4.1%,西部地区投资增长1.4%,东北地区投资增长9.6%。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同比增长4.4%,港澳台企业投资增长7.1%,外商企业投资下降10.4%。

  • 国家统计局: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20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968亿元,增长3.9%。1—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27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109163亿元,增长4.7%。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3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843亿元,同比增长3.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77亿元,增长3.8%。1—3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4280亿元,增长4.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047亿元,增长5.2%。 按消费类型分,3月份,商品零售35056亿元,同比增长2.7%;餐饮收入3964亿元,增长6.9%。1—3月份,商品零售106882亿元,增长4.0%;餐饮收入13445亿元,增长10.8%。 按零售业态分,1—3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超市、便利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5.2%、6.3%、1.1%,百货店零售额下降2.4%。 1—3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3082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8053亿元,增长1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3%;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1.1%、12.1%、9.7%。

  • 国家统计局: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4.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5%(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去年3月为增长3.9%。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下降0.08%。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5%(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下降0.08%。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 分三大门类看,3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2%,制造业增长5.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9%。 分经济类型看,3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股份制企业增长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6%;私营企业增长3.7%。 分行业看,3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4.0%,纺织业增长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2%,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持平,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0.9%,汽车制造业增长9.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8.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9%。 分产品看,3月份,619种产品中有338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2337万吨,同比增长0.1%;水泥15440万吨,下降22.0%;十种有色金属667万吨,增长7.1%;乙烯277万吨,增长3.6%;汽车279.4万辆,增长6.5%,其中新能源汽车88.4万辆,增长33.5%;发电量7477亿千瓦时,增长2.8%;原油加工量6378万吨,增长1.3%。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3.1%,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67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

  • 国家统计局:1-3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2082亿 同比下降9.5%

    据国家统计局,1—3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2082亿元,同比下降9.5%(按可比口径计算);其中,住宅投资16585亿元,下降10.5%。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1—3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2082亿元,同比下降9.5%(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6);其中,住宅投资16585亿元,下降10.5%。 1—3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7850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1%。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74580万平方米,下降11.7%。房屋新开工面积17283万平方米,下降27.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534万平方米,下降28.7%。房屋竣工面积15259万平方米,下降20.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148万平方米,下降21.9%。 二、新建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1—3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26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3.4%。新建商品房销售额21355亿元,下降27.6%,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0.7%。 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48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6%。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3.9%。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 1—3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5689亿元,同比下降26.0%。其中,国内贷款4554亿元,下降9.1%;利用外资7亿元,下降11.9%;自筹资金8681亿元,下降14.6%;定金及预收款7435亿元,下降37.5%;个人按揭贷款3643亿元,下降41.0%。 四、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3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92.07。

  • GDP增长5.2%!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 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增长5.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6%。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国内生产总值0.6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国民总收入 [3] 125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全员劳动生产率 [4] 为161615元/人,比上年提高5.7%。 年末全国人口 [5] 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率为-1.48‰。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04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03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3.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7] 1244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全国农民工 [8] 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增长2.7%;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下降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6%。农产品生产者价格 [9] 下降2.3%。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20个,持平的为2个,下降的为48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1个,下降的为69个。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238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03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7.0467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4.5%。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238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03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7.0467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4.5%。 新动能成长壮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 [11] 中,装备制造业 [12] 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高技术制造业 [13] 增加值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5.4亿千瓦,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3D打印设备产量278.9万台,增长36.2%。规模以上服务业 [14] 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15] 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7%。高技术产业投资 [16] 比上年增长10.3%,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 [17] 增长3.8%。电子商务交易额 [18] 468273亿元,比上年增长9.4%。网上零售额 [19] 15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新设经营主体3273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 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步伐稳健。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分区域看 [20] ,全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652084亿元,比上年增长5.4%;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69898亿元,增长4.9%;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69325亿元,增长5.5%;东北地区生产总值59624亿元,增长4.8%。全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104442亿元,比上年增长5.1%;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584274亿元,增长5.5%;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305045亿元,增长5.7%。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推进。 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全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21] 与上年持平。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319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8%。在监测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59.9%,未达标的城市占40.1%。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Ⅳ类断面比例为8.4%,Ⅴ类断面比例为1.5%,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89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4万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2895万公顷,减少50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2363万公顷,增加11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4422万公顷,增加115万公顷;大豆种植面积1047万公顷,增加23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79万公顷,减少21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92万公顷,增加78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42万公顷,减少3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万吨,增产1.3%。其中,夏粮产量14615万吨,减产0.8%;早稻产量2834万吨,增产0.8%;秋粮产量52092万吨,增产1.9%。谷物产量64143万吨,比上年增产1.3%。其中,稻谷产量20660万吨,减产0.9%;小麦产量13659万吨,减产0.8%;玉米产量28884万吨,增产4.2%。大豆产量2084万吨,增产2.8%。 全年棉花产量562万吨,比上年减产6.1%。油料产量3864万吨,增产5.7%。糖料产量11504万吨,增产2.4%。茶叶产量355万吨,增产6.1%。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641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5794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53万吨,增长4.8%;羊肉产量531万吨,增长1.3%;禽肉产量2563万吨,增长4.9%。禽蛋产量3563万吨,增长3.1%。牛奶产量4197万吨,增长6.7%。年末生猪存栏43422万头,比上年末下降4.1%;全年生猪出栏72662万头,比上年增长3.8%。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7100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养殖产量5812万吨,增长4.4%;捕捞产量1288万吨,下降1.0%。 全年木材产量11944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0%。 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574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4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91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私营企业增长3.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3%,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2%,纺织业下降0.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0.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汽车制造业增长13.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 表 3   2023 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22]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纱 万吨 2234.2 -2.2 布 亿米 294.9 -4.8 化学纤维 万吨 7127.0 10.3 成品糖 万吨 1270.6 -13.2 卷烟 亿支 24427.5 0.4 彩色电视机 万台 19339.6 -1.3 家用电冰箱 万台 9632.3 14.5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24487.0 13.5 粗钢 万吨 101908.1 0.0 钢材 [23] 万吨 136268.2 5.2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7469.8 7.1 其中:精炼铜(电解铜) 万吨 1298.8 13.5  原铝(电解铝) 万吨 4159.4 3.7 水泥 亿吨 20.2 -0.7 硫酸(折100%) 万吨 9580.0 3.4 烧碱(折100%) 万吨 4101.4 3.5 乙烯 万吨 3189.9 6.0 化肥(折100%) 万吨 5713.6 5.0 发电机组(发电设备) 万千瓦 23442.7 28.5 汽车 万辆 3011.3 9.3 其中:新能源汽车 万辆 944.3 30.3 大中型拖拉机 万台 38.0 -7.2 集成电路 亿块 3514.4 6.9 程控交换机 万线 507.0 -42.6 移动通信手持机 万台 156642.2 6.9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33056.9 -17.4 工业机器人 万套 43.0 -2.2 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 万平方米 159264.8 58.6 充电桩 万个 287.8 36.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76858亿元,比上年下降2.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22623亿元,比上年下降3.4%;股份制企业56773亿元,下降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7975亿元,下降6.7%;私营企业23438亿元,增长2.0%。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12392亿元,比上年下降19.7%;制造业57644亿元,下降2.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6822亿元,增长5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76元,比上年增加0.04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76%,下降0.20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 [24] 为75.1%。 初步核算,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8.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2%。 表 4   2023 年主要能源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亿吨 47.1 3.4 原油 万吨 20902.6 2.1 天然气 亿立方米 2324.3 5.6 发电量 亿千瓦时 94564.4 6.9 其中:火电 [25] 亿千瓦时 62657.4 6.4  水电 亿千瓦时 12858.5 -4.9  核电 亿千瓦时 4347.2 4.1  风电 亿千瓦时 8858.7 16.2  太阳能发电 亿千瓦时 5841.5 36.7 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9196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3.9%。其中 [26] ,火电装机容量139032万千瓦,增长4.1%;水电装机容量42154万千瓦,增长1.8%;核电装机容量5691万千瓦,增长2.4%;并网风电装机容量44134万千瓦,增长20.7%;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60949万千瓦,增长55.2%。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569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利润8326亿元,比上年增长 [27] 0.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4019亿元,增长4.3%。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3072亿元,比上年增长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7820亿元,增长8.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1024亿元,增长14.5%;金融业增加值100677亿元,增长6.8%;房地产业增加值73723亿元,下降1.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5194亿元,增长11.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44347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3%,利润总额增长26.8%。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 [28] 557亿吨,比上年增长8.1%。货物运输周转量247713亿吨公里,增长6.3%。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0亿吨,比上年增长8.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0亿吨,增长9.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1034万标准箱,增长4.9%。 表 5   2023 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货物运输总量 亿吨 556.8 8.1 铁路 亿吨 50.1 1.5 公路 亿吨 403.4 8.7 水路 亿吨 93.7 9.5 民航 万吨 735.4 21.0 管道 亿吨 9.5 7.5 货物运输周转量 亿吨公里 247712.7 6.3 铁路 亿吨公里 36437.6 1.5 公路 亿吨公里 73950.2 6.9 水路 亿吨公里 129951.5 7.4 民航 亿吨公里 283.6 11.6 管道 亿吨公里 7089.8 3.8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9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6.5%。旅客运输周转量28610亿人公里,增长121.4%。 表 6   2023 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旅客运输总量 亿人次 93.0 66.5 铁路 亿人次 38.5 130.4 公路 亿人次 45.7 28.9 水路 亿人次 2.6 121.6 民航 亿人次 6.2 146.1 旅客运输周转量 亿人公里 28609.6 121.4 铁路 亿人公里 14729.4 123.9 公路 亿人公里 3517.6 46.1 水路 亿人公里 53.8 137.9 民航 亿人公里 10308.8 163.4 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3361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706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71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9427万辆,增加1553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18668万辆,增加928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7541万辆,增加856万辆。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总量 [29] 1625亿件,比上年增长16.8%。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9.7亿件,包裹业务0.2亿件,快递业务量1320.7亿件,快递业务收入12074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 [30] 18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 [31] 1162万个,其中4G基站629万个,5G基站338万个。全国电话用户总数18999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72660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2.5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 [32] 6363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666万户,其中100M速率及以上的宽带接入用户 [33] 60136万户,增加4756万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 [34] 23.32亿户,增加4.88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10.92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10.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7.5%,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3015亿GB,比上年增长15.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5] 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7490亿元,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005亿元,增长8.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418605亿元,增长5.8%;餐饮收入52890亿元,增长20.4%。服务零售额 [36] 比上年增长20.0%。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2%,饮料类增长3.2%,烟酒类增长10.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2.9%,化妆品类增长5.1%,金银珠宝类增长13.3%,日用品类增长2.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0.5%,中西药品类增长5.1%,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6.1%,家具类增长2.8%,通讯器材类增长7.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6%,汽车类增长5.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7.8%。 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17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7.6%。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9708亿元,比上年增长 [37] 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增长3.0%。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分区域看 [38] ,东部地区投资增长4.4%,中部地区投资增长0.3%,西部地区投资增长0.1%,东北地区投资下降1.8%。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0085亿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162136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330815亿元,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 [39] 增长5.9%。社会领域投资 [40] 增长0.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41] 253544亿元,下降0.4%;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9.4%,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 表 7   2023 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行业 比上年增长(%) 行业 比上年增长(%) 总计 3.0 金融业 -11.9 农、林、牧、渔业 1.2 房地产业 [42] -8.1 采矿业 2.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9.9 制造业 6.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8.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3.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1 建筑业 22.5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5.8 批发和零售业 -0.4 教育 2.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5 卫生和社会工作 -3.8 住宿和餐饮业 8.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3.8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7.0 表 8   2023 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与运营能力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新增220千伏及以上交流变电设备容量 万千伏安 25656 新建铁路投产里程 公里 3637 其中:高速铁路 公里 2776 增、新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 公里 3351 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 公里 4463 新改建高速公路里程 公里 7498 港口万吨级及以上码头泊位新增通过能力 万吨/年 32529 新增民用运输机场 个 5 新增光缆线路长度 万公里 47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 [43] 9.6%。其中住宅投资83820亿元,下降9.3%;办公楼投资4531亿元,下降9.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8055亿元,下降16.9%。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 [44] 111735万平方米。二手房交易网签面积 [45] 70882万平方米。年末新建商品房待售面积67295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33119万平方米。 表 9   2023 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 110913 -9.6 其中:住宅 亿元 83820 -9.3 房屋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 838364 -7.2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589884 -7.7 房屋新开工面积 万平方米 95376 -20.4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69286 -20.9 房屋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99831 17.0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72433 17.2 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111735 -8.5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94796 -8.2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 亿元 127459 -13.6 其中:国内贷款 亿元 15595 -9.9  个人按揭贷款 亿元 21489 -9.1 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59万套,基本建成19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213万套(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7万个,涉及居民897万户。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568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出口237726亿元,增长0.6%;进口179842亿元,下降0.3%。货物进出口顺差57883亿元,比上年增加1938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 [46] 国家进出口额194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出口107314亿元,增长6.9%;进口87405亿元,下降1.9%。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 [47] 进出口额125967亿元,比上年下降1.6%。民营企业进出口额22360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53.5%。 表 10   2023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金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 货物进出口总额 417568 0.2 货物出口额 237726 0.6 其中:一般贸易 153530 2.5  加工贸易 49062 -9.0 其中:机电产品 139196 2.9  高新技术产品 59279 -5.8 货物进口额 179842 -0.3 其中:一般贸易 117042 1.3  加工贸易 27061 -11.3 其中:机电产品 65363 -5.5  高新技术产品 47916 -5.2 货物进出口顺差 57883 3.5 表 11   2023 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商品名称 单位 数量 比上年增长 (%) 金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钢材 万吨 9026 36.2 5929 -3.4 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 — — — 9454 -3.1 服装及衣着附件 — — — 11206 -2.8 鞋靴 万双 891424 -2.5 3470 -8.0 家具及其零件 — — — 4517 0.2 箱包及类似容器 万吨 331 13.5 2512 9.3 玩具 — — — 2858 -7.4 塑料制品 — — — 7090 1.4 集成电路 亿个 2678 -1.8 9568 -5.0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 — — — 13187 -15.8 手机 万台 80213 -2.0 9797 2.9 集装箱 万个 231 -27.9 581 -39.8 液晶平板显示模组 万个 168929 2.9 1873 3.8 汽车(包括底盘) 万辆 522 57.4 7165 76.8 表 12   2023 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商品名称 单位 数量 比上年增长 (%) 金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大豆 万吨 9941 11.4 4199 4.8 食用植物油 万吨 981 51.4 734 21.1 铁矿砂及其精矿 万吨 117906 6.6 9418 11.2 煤及褐煤 万吨 47442 61.8 3723 30.2 原油 万吨 56399 11.0 23733 -2.6 成品油 万吨 4769 80.3 1965 50.0 天然气 万吨 11997 9.9 4523 -3.4 初级形状的塑料 万吨 2960 -3.2 3182 -14.8 纸浆 万吨 3666 25.7 1665 11.6 钢材 万吨 765 -27.6 891 -21.5 未锻轧铜及铜材 万吨 550 -6.3 3356 -6.9 集成电路 亿个 4796 -10.8 24591 -10.6 汽车(包括底盘) 万辆 80 -8.9 3321 -5.8 表 13   2023 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金额、增长速度及其比重 国家和地区 出口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占全部 出口比重 (%) 进口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占全部 进口比重 (%) 东盟 36817 0.0 15.5 27309 0.4 15.2 欧盟 35226 -5.3 14.8 19833 4.6 11.0 美国 35198 -8.1 14.8 11528 -1.8 6.4 日本 11076 -3.5 4.7 11309 -7.9 6.3 韩国 10467 -2.2 4.4 11381 -13.9 6.3 中国香港 19333 -1.3 8.1 958 84.3 0.5 中国台湾 4819 -11.1 2.0 14033 -10.5 7.8 俄罗斯 7823 53.9 3.3 9093 18.6 5.1 巴西 4159 1.0 1.7 8625 18.4 4.8 印度 8279 6.5 3.5 1301 12.2 0.7 南非 1661 4.4 0.7 2245 3.7 1.2 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出口26857亿元,下降5.8%;进口38898亿元,增长24.4%。服务进出口逆差12041亿元。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53766家,比上年增长39.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1339亿元,下降8.0%,折1633亿美元,下降13.7%。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含通过部分自由港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3649家,增长82.7%;对华直接投资额1221亿元,下降11.4%,折176亿美元,下降16.7%。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额4233亿元,下降4.9%,折610亿美元,下降10.8%。 表 14   2023 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及其增长速度 行业 企业数 (家) 比上年增长 (%) 实际使用金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53766 39.7 11339 -8.0  其中:农、林、牧、渔业 418 -0.5 51 -36.8 制造业 3624 1.5 3179 -1.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68 8.6 319 15.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67 44.0 149 -57.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764 23.0 1134 -26.7 批发和零售业 18010 65.3 690 -28.2 房地产业 684 17.7 810 -11.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0673 42.8 1819 -15.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726 76.6 34 77.7 全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9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折1301亿美元,增长11.4%。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2241亿元,增长28.4%,折318亿美元,增长22.6%。 表 15   2023 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及其增长速度 行业 金额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1301 11.4  其中:农、林、牧、渔业 8 -3.6 采矿业 70 39.0 制造业 279 29.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31 -12.5 建筑业 67 5.1 批发和零售业 292 38.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5 42.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49 -10.9 房地产业 10 -57.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37 -13.0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8.8%,折1609亿美元,增长3.8%。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完成营业额1321亿美元,增长4.8%,占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比重为82.1%。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5万人。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8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181129亿元,增长8.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574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2万亿元。 注:图中2019年至2022年数据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决算数,2023年为执行数。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 2 )余额292.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7%;狭义货币供应量(M 1 )余额68.1万亿元,增长1.3%;流通中货币(M 0 )余额11.3万亿元,增长8.3%。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48] 35.6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多3.4万亿元。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 [49] 378.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末增长9.5%,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35.5万亿元,增长1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9.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84.3万亿元,增加25.7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42.2万亿元,增加22.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7.6万亿元,增加22.7万亿元。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 [50] 余额29.4万亿元,增加5.6万亿元。人民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2.2万亿元,增加3.1万亿元。 表 16   2023 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年末数(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 2899132 9.6 其中:境内住户存款 1378765 13.8  其中:人民币 1369895 13.8  境内非金融企业存款 817959 4.9 各项贷款 2422396 10.1 其中:境内短期贷款 623037 10.2  境内中长期贷款 1591965 11.3 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293584亿元,比年初增加26363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579438亿元,增加10992亿元。其中,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103541亿元,增加5078亿元;住户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475897亿元,增加5914亿元。 全年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 [51] 10734亿元,比上年减少4375亿元。沪深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上市A股236只,筹资3418亿元,比上年减少2286亿元,其中科创板股票67只,筹资1439亿元;沪深交易所A股再融资(包括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优先股、可转债转股)7316亿元,减少2089亿元。北京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77只,筹资 [52] 146亿元。全年各类主体通过沪深北交易所发行债券(包括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筹资130677亿元,其中沪深交易所共发行上市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40只,募集资金914亿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53] 挂牌公司6241家,全年挂牌公司累计股票筹资180亿元。 全年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 [54] 1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1万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 [55] 51247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7646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993亿元,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3607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8883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5505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及给付4207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9171亿元。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56] 33036元,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比上年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7122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8748元,增长5.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9,比上年缩小0.06。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 [57]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215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2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219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22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5055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长3.6%。脱贫县 [5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96元,比上年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 [59] 12114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5.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994元,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175元,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其中城镇为28.8%,农村为32.4%。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21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6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4522万人,减少43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60] 133387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09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629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373万人,增加56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5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0170万人,增加105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4907万人。年末全国共有664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39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35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 [61] 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 [62] 742万人次。全年领取国家定期抚恤金、定期生活补助金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834万人。 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4.4万个,其中养老机构4.1万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971个。民政服务床位 [63] 846.3万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820.1万张,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床位9.8万张。 统计 公报详情请点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推荐阅读: 》盛来运评读《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