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个
中国储能网讯:8月8日,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预计2025年建成后每年可输送超过360亿千瓦时的电量,其中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超过50%。该工程建成后,新疆将形成哈密至郑州、准东至皖南、哈密至重庆三条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向我国华中、华东、西南地区输送电能。 今年以来,国网新疆电力聚焦“双碳”目标,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以建强电网,充分发挥电网平台枢纽作用,挖掘用户侧消纳潜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确保新能源高效消纳和电力可靠供应。 消得掉——科技创新助力减碳保供 风光等新能源“靠天吃饭”,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随着其大规模高比例接入,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为电网调节、调度带来较大挑战。电源、电网、负荷如何有效配合、一体化发展,搭建能源大数据中心,是国网新疆电力给出的“答案”。 2023年5月,国网新疆电力建成具有疆电特色的能源大数据中心,接入770亿条数据。在掌握电力、能源和碳排放的基础上,对新疆新能源场景“追风逐日”,实现了对新能源运行的动态监测,不断提升风光预测准确率,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新能源“能并尽并、能消尽消”。 该中心融合了风光发电实时出力、新能源发电功率、新能源内供外销电量等数据,并自主开展数据分析。能源大数据中心还可以预测风带路径,辅助调度等部门提前安排火电机组停机、申报日前现货交易、调整疆电外送计划,根据当日实际情况,通过火电深度调峰、储能站充电、启动自备电厂替代交易等方式消纳新能源电量,提高新能源利用率,确保新能源发电接得上、送得出、用得稳。 “按照能源大数据中心提供的优化用能方案,通过电力交易,为杭州亚运会提供绿电交易电量1.7亿千瓦时,助力实现‘零碳’亚运。”国网新疆电力科技数字化部副处长沈佳说。据预计,杭州亚运会赛事用电量预计将达3亿千瓦时,新疆成为杭州亚运会绿电供应最大的省份。 推动能源转型,消费侧能效水平提升也必须提档加速。国网新疆电力依托能源大数据中心积极探索电碳协同路径,打造电力看八大产业等21项特色数据产品,在消费侧推出“供电+能效服务”新模式,帮助企业开展能效、碳效水平行业对标。 坚持新能源发电优先调度,全力保障新能源项目“能并尽并”,也是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网新疆电力开辟‘绿色通道’,主动对接新能源企业,提前介入、提前商定接网技术方案,实现新能源项目尽早申报、尽快审批。”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处长李国庆介绍。 国网新疆电力通过畅通接网工程绿色通道,推动配套电网工程和新能源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产,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千方百计提高“绿电”消纳水平,为“绿电”出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送得出——强化电网侧保障能力 8月3日,在新疆巴州尉犁光伏发电场,一排排整齐的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地收集阳光,转换成清洁的绿色电能,输入到220千伏尉犁变电站,再通过能源“大动脉”输送到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在距新疆尉犁县150公里左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巴州—铁干里克—若羌75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正忙,目前该工程全线10个标段1160余名作业人员正在加紧施工,工程迎来施工作业高峰期。 “工程计划2024年12月底竣工投产,90%的线路途经戈壁、沙漠,我们采取在沙漠段沿线修筑施工临时道路的方法,降低施工安全风险,提高机械化施工效率,缩短工期。”工程项目经理李俊说。工程建成后将有力支撑新疆电网第三交流外送通道的建设,推进新疆和青海大电网互联,交流外送能力进一步提升,满足巴州南部若羌地区新增用电负荷需求。 新疆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全国第一,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全国第二,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推进建设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发挥电力产业带动作用,更好地激发新疆能源资源优势,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工业强基增效、产业转型升级。 水、风、光等资源只能就近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网送到负荷中心。这样一来,推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联网”、省内主网架“补网”,提升电力资源配置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下,国网新疆电力正在加快推进750千伏巴州-铁干里克-若羌、伊犁-博州-乌苏-凤凰Ⅱ回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实现更大容量、更广范围的电力输送。 6月10日,凤凰—亚中Ⅱ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工程投运后有利于提高乌昌地区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为消纳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提供可靠的网架支撑,对于促进新疆特别是乌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月14日,喀什—巴楚Ⅱ回、库车—阿拉尔—巴楚750 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取得核准批复,为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创造了条件。工程的实施能够提升新疆主网向南疆四地州的输电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新能源的开发送出,对于推动南疆经济社会健康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新建、扩建新能源输送“高速公路”,能够进一步完善电网架构,满足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持续提高跨区域消纳水平,只有全面提高清洁能源输送和消纳能力,才能助力新疆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 1-6月,新能源新增装机达701.7万千瓦,同比增长10.5倍,新能源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40.7%,居西北五省份第一;新能源电量外送204.36亿千瓦时,占总外送电量的三成以上……一个个数据,是今年上半年公司主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答卷”。能源资源禀赋优势正在转换为发展优势。 用得好——让客户用能更智慧更高效 今年,国网新疆电力以助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能需求为出发点,启动实施了一大批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供电服务项目。“共享用电”工程就是其中的重点工程之一。该工程在全国首次实现扫码共享用电全场景应用,打造了共享用电“生态圈”, 在阿克苏网红景区塔村景区,3台共享充电设施试点部署在房车营地。6月8日,游客艾克莱木·阿伍提自驾电动车,带着家人到温宿县塔村景区游玩,看到有共享充电桩后,立刻扫码体验:“很新鲜,以前来没看见,有了共享充电桩,就不用四处找农民家去借用充电了。” 安装共享充电桩,为绿色出行“续航”。为了解决游客自驾游、户外露营供电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国网新疆电力选择在阿克苏塔村房车营地部署“共享电源”设施,提供功率稳定安全的电源,房车旅客可以通过“网上国网”App扫码使用,满足烧水、做饭、汽车充电、空调等临时用电需求。 硬件设施超前的同时,服务也在同步跟上。 7月26日,在新疆铧茂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国网库车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正对生产线进行详细检查,积极推进竣工验收、装表等业务流程,满足客户早用电、早投产的用电需求,确保库车市首家新能源汽车生产线顺利投运。 我们一提交用电申请,供电公司就主动上门服务,经过协商很快就确定了供电方案,我们及时用上电,缩短了工期,少不了供电公司的贴心服务和认真负责。”新疆铧茂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新国表示。 国网新疆电力深入践行“宁让电等发展,不让发展等电”的理念,推进电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构建中小微企业快速接电服务模式,优化重点项目挂牌督办服务机制,设立7X24小时电话服务专线、552名项目长,实现供用电双方互促共赢,上半年累计完成57户“八大产业集群”用户送电,容量344.47万千伏安。 与此同时,为大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聚焦新疆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公司持续推广高效节能、灵活互动的电能替代新技术,助力相关用户节能降耗、绿色生产。 在农业方面,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积极服务棉花加工企业开展加工设备“电烘干”技术改造,以电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消耗。截至目前,全疆已有168家企业将籽棉烘干设备替换为电热风机,占全疆棉花加工企业的59.36%,电烘干技术推广已初具规模。 在工业方面,大力推动燃煤自备电厂开展清洁能源替代。鼓励指导各电厂基于自身生产情况和调峰空间,有序开展清洁能源购置,使新能源“绿电”逐步替代燃煤供电,使生产更绿色、更清洁。 在坚强可靠的电网和优质贴心的服务支撑下,绿色电能加电能替代的组合模式不断推进落地,在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消纳和大范围优化配置过程中持续发力,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力支撑。
中国储能网讯:日前,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将成为疆电外送第五条通道。2010年以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先后建成“两交两直”4条疆电外送通道,截至今年6月底,外送光电、风电等绿电累计达1918.5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5670万吨、二氧化硫49万吨、氮氧化物43万吨。外送绿电占新疆送电总量近三成,即每送出3度电,就有近1度绿电。 疆电外送,不仅让20个省区市用上新疆绿电,也加快了新疆新能源消纳,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 “逐日”“追风”造绿电 清晨,河南省郑州市的居民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许多人并不知道,支撑这座城市运转的部分电力,是源自2000多公里外新疆的太阳能和风能。 8月6日这天,在中节能石城子光伏电站,刚吃过早饭的袁海潮身着工装、手提工具箱,和同事们一头扎进了茫茫戈壁中的“蓝色海洋”。95后的袁海潮,2017年从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来到新疆。2年前,通过竞聘当上站长。 “最近气温高,我们要经常检查发电设备是否正常,尤其是散热风机有无问题。”袁海潮一脸认真,操着一口浓重的甘肃口音说,“夏季巡检的重要任务,就是看散热。散热不好,跳闸、损坏、烧毁,都是可能的。” 一排排光伏板的背后,都有一个小箱子。“这叫汇流箱,它把光伏板上产生的电能汇聚起来,然后送入逆变器。”袁海潮介绍着,顺手打开了一个。 箱子不大,里面线路不少。“你看这个,能很直观地反映此刻的光照情况。”袁海潮手指一串实时变化的数字。盯了几秒钟,记者发现了规律:云朵来了,数值下降;云朵飘走,数值上升。“现在4点儿几算正常,最高能到8点儿几呢,那意味着产电更多。”袁海潮说。 戈壁荒滩,有人“逐日”,有人“追风”。距石城子光伏电站100多公里,49岁的国电景峡风电场常务副场长袁文博在主控室查看风机运行情况。电脑屏幕上,场区267台风机的运行状态尽在掌握。 “这台风机当前发电量5874千瓦时,功率、转速、风速、温度等数据一目了然。”袁文博点开A1号风机图标说。此时,系统显示,A82号风机正在检修。“去现场看看!”戴上安全帽,记者跟袁文博一起乘车前往。司机老陈对每台风机的位置了然于胸,连续拐弯、上下坡后,汽车准确停在“白色巨人”的“脚下”。 只见3个巨大叶片垂直静止,机舱内已有人工作。原来是齿轮啮合部位需要更换新油脂。“转动时摩擦力大,缺少润滑脂容易损毁设备。”袁文博表示,风机有智能安全保护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将自动停下,风速过低或过高时也会停下。 风机一旁,是延伸向远方的铁塔银线。“叶片1分钟转17圈,每圈产生约1.4度电。”袁文博算了起来,“聊的这几分钟,又发了上百度电了!” 架起空中“电力丝路” 绿电有了,如何出疆?修“路”。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就是其中一条“路”,起点是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的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天山换流站。 “不管是光电,还是风电,它们一路升压到这儿,然后交流变直流,点对点送河南郑州。”天山换流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黄黎明说。43岁的黄黎明是电力“老兵”,干过配网,做过检修。“我们站投运,架起了新疆连接中原大地的‘电力丝路’。外送电量去年突破440亿千瓦时,绿电占比也在增加。” “走!带你看个好东西!”说完,黄黎明带记者来到阀厅巡视。在入口,他拿起两个耳罩,递给记者一个,抬高嗓门说:“由于饱和电抗器的振动,里面噪声很大。” 换流站的主要功能,是把送来的交流电变为直流电。而实现这一功能,要靠晶闸管。走进阀厅,“瞧!就是那些‘好东西’!一共有720个!”黄黎明大声说道。 天山换流站面积不小,人却不多,这得益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主控室是整个换流站的“大脑”。在这里,只需要滑动鼠标,就能实时监控站内设备检修、运行状况。一个标有“机器人监控系统”字样的界面吸引了记者目光。当日值班值长李伟介绍,站内共有3台巡检机器人,它们由运维人员自由设定定时、定点巡检。“机器人对故障点进行可见光和红外成像仪拍摄,自动生成报表的读数精度与人工相比误差不超过3%。” 2011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的李伟进入新疆电力行业,先在交流电岗位,后来到天山换流站干直流。在主控室值班并不轻松,不同程度的故障,系统会发出不同提示音。“刚才那声音还好,属于轻微故障,最怕听到事故报警,让人揪心。”李伟说,华中地区的万家灯火,由他们默默守护。 从换流站出来,黄黎明指向不远处的两条高压线:那是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的线路。正是这一条条“路”,带来外送疆电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 越来越多风电厂商来新疆、到哈密 在中国海装新疆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紧张忙碌着。发电机、齿轮箱、主轴等零部件,似积木般拼在一起,构成机舱。接着,行车将整舱高高吊起,装运上车,发往十三间房风区。 主轴是风机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影响风机使用寿命。中国海装新疆公司市场支持专员朱传兴介绍:“叶片看似转得慢,但产生的动力很大。主轴完工后要进行严格的探伤,看看有无裂纹,和拍X光片一样。如果有,转动过程中很容易断裂,这对风机来说是毁灭性打击。” 中国海装新疆公司2010年建厂,2011年投产。“我们可以说是伴着疆电外送成长起来的。”中国海装新疆公司总经理纪锐元说。这几年,他最大的感受,是越来越多的风电厂商来到新疆、落户哈密。如今,哈密已建成涵盖风机机组、塔筒、叶片、机舱等风电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生产率超过70%。 在轮毂装配区,27岁的维吾尔族小伙依布拉音·拜克力正在检查轮毂质量。他是一名质检员,螺栓是否达到力矩值、有没有防松标识、导流罩有无损坏、出油管是否正常……依布拉音查得仔细。 “我的岗位非常关键,是产品送到风电场的最后一道关。”对质检员这份工作,依布拉音很看重,也十分期待,“建设家乡是我的心愿,很荣幸能参与疆电外送工程,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服务实现‘双碳’目标出一份力!”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