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消息称,多个经销商表示各大光伏组件厂商在准备涨价,涨幅2分/W~3分/W。对此,北极星调研了部分组件企业,个别头部企业证实情况属实,也有企业明确表示,目前并没有调价计划,企业整体持观望态度。
而新一轮组件涨价的驱动力,主要来自2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
光伏再迎抢装潮
按照《通知》,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且纳入机制的电量,市场交易均价低于或高于机制电价的部分,由电网企业按规定开展差价结算,结算费用纳入当地系统运行费用,即“多退少补”。
《通知》提出,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划分新老项目,其中,2025年6月1日以前投产的存量项目,通过开展差价结算,实现电价等与现行政策妥善衔接。其中电量规模,由各地妥善衔接现行具有保障性质的相关电量规模政策。新能源项目在规模范围内每年自主确定执行机制的电量比例、但不得高于上一年。机制电价,按现行价格政策执行,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
这意味着,在6月1日前并网的项目,可享受更多的“保底”电价,该电价介于当地的脱硫煤标杆电价和现货价格之间。
根据《通知》,2025年6月1日及以后投产的增量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根据国家明确的各地新能源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等动态调整,机制电价由各地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
代表着6月1日并网后的项目,收益测算模型将发生重大变化。而文件出台后,各方对于项目实际结算电价的测算方式仍没有清晰地认识,考虑到操作难度,赶在6月1日之前完成项目并网更为安全、稳妥,光伏将再现“531”抢装潮。
关于分布式光伏项目,目前仅有山东和河北地区出台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入市政策。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在6月之前,相关省份仍将执行当前省内政策,之后或将结合国家出台的政策制定该省的具体实施细则,或明确屋顶光伏项目是否有特殊政策以及分布式项目的竞价模式等细节。
不过,为避免复杂的收益测算及市场竞价规则,一些投资收益较好的分布式项目,大概率也会参与“531”抢装。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对于分布式光伏项目入市,或延续此前先商用后户用的策略,户用光伏或将最后入市,不一定要参与此次抢装。
组件能否如愿涨价?
上半年明确的抢装潮带动组件涨价氛围,但组件能否如期涨价,各方也持不同观点。从朋友圈可见,部分经销商还在促销组件,品牌涵盖多梯队品牌。目前来看,二三线企业都在观望头部企业的动态,大有“你涨我也涨”之势。但也有企业认为,要视终端需求而定,不要过于乐观。
一方面,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当前9个地区尚未完成目标,山西、贵州分别差10GW以上,这些地区2025年或加速推进光伏项目。
但结合新能源项目全面入市政策来看,光伏项目投资收益的测算模型发生重要变化,企业的投资意愿或受影响。
结合供需情况,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曾分析,目前光伏各环节年产能均超1100GW,而2025年全球与中国光伏市场乐观需求量仅分别为600GW和250GW,供需矛盾仍未有效解决。
而从产业链价格来看,多晶硅市场价格维持稳定。硅业分会分析,目前下游硅片企业排产有上调预期,对多晶硅需求量稳步增长。硅片环节排产的增长有转换为库存的风险,短期内维持价格难度较高,对其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的接受度较弱。
今年1月组件集采中标数据显示,n型组件中标均价约0.696元/W,较上月有小幅上涨。而日前公布的中广核新能源2025年度光伏组件设备框架集采包件1(二标段、三标段、四标段)中标结果显示,组件中标价格在0.695-0.706元/W之间。
至于光伏组件价格后续是否上涨,在即将开标的大唐组件集采项目中,或能一窥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