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场视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的中创新航(03931.HK)今日收涨15.09%,创下上市近1个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而此前公司股价刚刚经历一轮几斤腰斩的行情。
消息面上,据科创板日报报道,中创新航宣布将在欧洲布局产业基地,并与葡萄牙投资机构AICEP Global Parques签订谅解备忘录,计划在葡萄牙购入土地使用权,建设零碳电池工厂。此外,公司公布近期旗下多个产业基地加速释放优质产能,厦门产业基地磷酸铁锂PACK产品10月单月出货量突破1万套。
但与上述消息相比,中创新航核心大客户广汽集团所公布的10月销售数据或许更能称得上实质性利好。
据广汽最新公布的数据,其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呈高增态势。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37176辆和33598辆,同比增长166.5%和135.2%;1-10月累计产、销新能源汽车24.28万辆和23.85万辆,同比增长132.2%和125.5%。
其中广汽埃安10月表现强势,分别产、销纯电车32692辆和30063辆,同比增长177.5%和149.2%;1-10月,累计生产新能源车21.51万辆、销售21.24万辆,同比增长139.5%和134.4%。据悉,中创新航电池此前在广汽埃安的渗透率达到了70%以上。
据中创新航的招股书披露,2019-2021年广汽对中创新航的收入贡献比重分别为39.6%、55.1%和51.9%。此外,2020年底广汽集团旗下投资机构广祺瑞电还参与了中创新航的第一轮外部融资,投资金额高达7亿元,实现了双方在战略层面的高度绑定。
但抱大腿式的战略也是一把双刃剑,10月27日,广汽埃安宣布其自有电池公司—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中创新航股价当天暴跌34.58%,11月1日更是触及19.48港元的新低,上市不足一月就已面临即将腰斩的窘境。
其实早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便抱怨过电池价格过高,并自嘲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曾庆洪表示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其广汽汽车成本的40%-60%,并且仍在不断增加。
由此可见,广汽在把握电池产能自主权和供应链安全上的考虑已久,对中创新航的扶持也是出于产业链博弈的角度。据媒体报道,早在两个月前,广汽集团董事会就审议通过了埃安设立电池公司的事项,电池公司成立后将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其中包括自主电池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项目总投资将达109亿元。
此外,中创新航在广汽的份额也被“锂电一哥”宁德时代所蚕食。公开资料显示,广汽有三个主要供应商,分别为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和孚能科技。2021年三者对广汽的渗透率分别为13.4%、68.5%和18.0%,这个比例在2022年1-8月变为42.9%、43.8%和13.3%。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创新航在广汽的渗透率便从68.5%下跌至43.8%。
而对于中创新航来说,除了广汽“疏远”的内忧之外,还有不少的“外患”存在。
中创新航在IPO的招股书中披露,按2021年装机量计,公司是国内第三,全球第七且增长最快的动力电池企业。但从9月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创新航的市场份额与装机规模仍与宁德时代、LG等第一梯队有不少差距,同时也面临国轩高科、欣旺达等国内厂商的追赶。
国际方面,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41.3GWh保持高增速,同比增长75.2%。排名前十的分别为宁德时代、LG新能源、比亚迪、松下、SK On、三星SDI、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装机量分别为119.8GWh、48.1GWh、43.6GWh、27.8GWh、21.2GWh、16.6GWh、13.7GWh、9.9GWh、5.9GWh、4.5GWh,市占率分别为35.1%、14.1%、12.8%、8.1%、6.2%、4.9%、4%、2.9%、1.7%、1.3%。
国内方面,数据显示,1-9月宁德时代总装机量达117.3GWh遥遥领先,比亚迪以43.6GWh紧随其后。而排名第三的中创新航总装计量仅为13.55GWh,排名第四的国轩高科为9.77GWh,但国轩高科却手握大股东大众汽车的订单。据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 3-8 名在技术、体量上没有本质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中创新航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装机量与其长期通过低价策略,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份额的战略密不可分。财务数据显示,中创新航2019-2021年动力电池毛利率则为4.8%、13.7%和5.5%,2022年前三季度其毛利率为8.2%。对比同期宁德时代的电池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06%、26.56%和22%。而进入11月后,国内锂价再度迎来暴涨行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快速拉升创新高。据CBC金属网数据,11月1日无锡电子盘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已经达到了60.3万元/吨,较前一日上涨1.15万元/吨。
对于上市尚未满月的中创新航来说,从核心客户自建电池产能,到来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同行持续的竞争压力,再带原材料价格的猛烈上涨,都是急需面对的短期挑战。而这些都不是靠一个海外建厂计划便能轻易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