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目前全球年产量在100万吨左右。随着镁在交通运输、消费电子(高端3C)、工程建筑、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与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巨大,预计未来几年将达到数百万吨的规模。随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配置、工艺技术等也要不断转型和提升,特别是在自动化和智慧制造方面,要像炼钢一样来做镁。”集团公司董事长梅小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已深耕镁业近三十年,实现了“白云石开采-原镁冶炼-镁合金熔炼-镁合金精密制造-镁合金再生回收”的全产业链布局。自2018年宝钢金属战略入股云海金属后,双方强强联合,积极开拓下游应用,引领镁金属由“小金属”向“大金属”转变。”
镁合金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3C电子产品、5G通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是助力“新基建”的基础材料之一,同时具有可回收性,被称为“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在这一目标愿景下,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有色金属行业力争到2025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力争实现减碳40%。在此“双碳”目标下,云海金属董事长梅小明倡议要发挥引领作用,抢抓发展机遇,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勇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重任。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实现“双碳”目标,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擘画,不断追求高效、智能、低耗的现代化制造方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公司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2006年创建了“江苏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年联合东南大学建立“江苏省轻金属合金研究重点实验室”,2009年获批“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2010年设立“研究生工作站”,2018年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专家服务站”等人才智力平台。2022年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南京市优秀博站称号。
公司自“十五”以来,累计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强基工程《高强镁合金及其变形加工产品产业化》等省级以上项目15项,开发了多种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及其加工制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5G基站壳体、高端3C产品等领域,并已实现稳定生产和批量供货,使我国在高性能镁合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循环再生回收镁合金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高性能镁合金”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高强度、高塑性变形镁合金”获得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性能低成本耐热镁合金及其回收再生技术”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公司获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奖。
公司参与“镁及镁合金铸锭纯净度检验方法GB/T 38786-2020”“高导热镁合金型材GB/T 38714-2020”等20余项标准制定,参与了ISO 3116:2019《变形镁及镁合金》国际标准、“航空航天用高强镁合金锻件规范”镁合金行业军用标准的制定。国家标准“镁及镁合金冶炼安全生产规范”、“原生镁锭”获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办颁发的“技术标准优秀奖”。
公司始终把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研发支出逐年递增,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目前拥有国家授权专利500余件,2021年“一种镁合金熔体过滤装置”获南京市优秀专利。
公司先后通过IATF16949、ISO9001和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RSM”商标已成为全球知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被认定为“省、市著名商标”以及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荷兰等18个国家注册马德里商标,为公司产品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主营产品认定为“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
云海金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积极落实国家、地方政府“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政策要求、决策部署,加强环境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环保危机意识,建立健全环保管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云海金属不断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提标升级改造,对主要大气污染物治理,公司煤气站脱硫和VOCs治理环保系统、回转窑烟气治理除尘脱硝提标改造项目、还原车间脱硫脱硝除尘系统和镁合金车间脱硝及干法治理烟气环保系统相继铺开并已投入使用;对车间和物料贮存设施的扬尘和无组织排放,通过工艺升级,强化源头收集并结合车间封闭和除尘改造等措施,消除烟尘和异味外溢;在固废危废的产生、贮存、转移等环节对照要求层层落实管控措施。
云海金属在环保管理方面严格遵守各级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落实企业环境主体责任,各项排放指标都低于国家和地方超低排放限值标准。
公司在长期从事镁、铝合金材料生产及承担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专利和技术规范,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公司采用大直径回转窑煅烧和大型双蓄热大竖罐底出渣还原炉等方案。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将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渣炼镁等应用列入改造升级重点。这不仅是云海金属集团作为镁行业先进标杆的体现,更是对全球绿色发展的积极响应和行业示范引领作用。公司新技术的能耗水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年产10万吨原镁的产业化技术集成,处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深入贯彻学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结合公司实际,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稳定职工队伍,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公司与职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公司将关爱女职工作为一项优良传统,对公司女职工进行法律宣传,让法律走进企业、走进职工群众,推动涉及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普及。公司组织员工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将热血连接成爱心纽带,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筑起一座座生命的桥梁,也充分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职责担当。公司职工活动中心配有有乒乓球、台球、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场地,对员工免费开放。
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集团公司,云海金属将社会责任理念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企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云海金属向云南省普洱镇沅县无偿捐赠专项资金,用于镇沅县乡村振兴产业帮扶项目建设,助力镇沅推动乡村振兴。
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目前在我国境内得到有效控制,但还有个别地区疫情至今依然反复出现,公司始终把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捐款捐物,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公司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大爱情怀。
公司通过科学的生产计划,減少物料损失、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打造集团高效标准可复制生产制造管理单元,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号召,以“安全、节能环保、智能化信息化、高效精益〞为方针,努力实现智慧工厂目标。近年来,公司开展了智能制造诊断、清洁生产诊断等一系列工作,达到了部分生产线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使公司运营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公司已在巢湖生产基地建立“镁、铝合金精密压铸数字化车间”、在重庆生产基地建立“镁铝高性能镁铝合金材料智能工厂”,采购全球最先进的压铸设备,采用国际先进的超真空轻合金精密压铸机实现自动给汤、自动喷雾、智能取件、输送等全自动作业,全自动机械与数字化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用工。通过传感器、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控制系统、人机交换系统等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通过生产过程执行系统MES、企业管理系统ERP、办公软件OA、企业邮件、企业微信等软件实现对数据采集、信息传递、生产计划排产、设备运行、人员管控等。通过质量体系BIQS等实现项目质量管理与保障。项目具备完善的生产过程管控体系和品质追溯能力,符合客户在品质、生产、设备、生产人员等方面的要求,实现车间精准、柔性、高效、节能生产。
从1993年建厂至今,云海金属抢抓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蓬勃发展的机遇,一路走来,从溧水一家普通的工厂,发展成为在江苏省、山西省、广东省、湖北省、重庆、安徽省、内蒙古、山东省、香港及印度等地设有16个全资子公司、2个控股子公司、2个参股公司的集团公司。从单一产品到镁合金、铝合金及镁、铝深加工产品的全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镁合金产业化基地和龙头骨干企业。
公司在香港设立贸易公司、在加拿大设立北美地区销售办事处,作为全球销售的业务平台,开展国际化销售。为便于及时向国外客户交货,公司在荷兰鹿特丹、瑞典Gothenburg、加拿大Strathroy、英国Gainsborough签约租用专业物流仓库并保留一定数量存货,提高了销售和服务的效率。
为贯彻落实“双碳、双控”背景下的新格局,云海金属将在以梅小明董事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带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国际化,坚持绿色与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打造“高技术效益型轻量化产业集团”,以高科技为核心竞争力,专注新产品研发,重视战略管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继续打造科技云海、绿色云海、人文云海、智慧云海和世界云海,树立行业新标杆,建设世界一流镁、铝新材料生产基地,积极发挥创新技术优势,加快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协同创新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