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格会员
所属专题

SMM光伏快讯

速报光伏行业最新动态,知晓产业核心消息!

 | 进入专题>

SMM光伏快讯

黑马频出!光伏市场竞争再迎变局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光伏行业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行业之一,不仅成为资本市场最火的炒作话题,更被众多企业视为“救命稻草”,希望登上热门行业风口,就能起飞。

然而,前景广阔往往伴随着竞争激烈,我国光伏行业经过十几年的洗礼,已是一条竞争激烈的拥挤赛道,随着近两年百余家企业蜂拥而至,这场跨界似乎变成了新老企业攻与守的博弈场。

新入局者猛攻

自2020年开始,一众企业向光伏跨界而来,并在光伏领域展开了猛攻,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光伏是否成为新入局者不仅成为一些企业的救命稻草,更成为逆袭的良方?

2021年,做汽车内饰的钧达股份盯上了火热的光伏赛道,先以1.5亿参股光伏电池片弘业新能源,又收购了其母公司捷泰科技51%股份。事实证明抓住光伏这根救命稻草后,让这家自2017年已深陷业绩下滑困局的企业出现转机,据财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钧达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0.36亿元,同比增长582.10%,净利润2164万元,同比增长427.14%,其中捷泰科技业绩持续向好。面对新老业务盈利分化,钧达股份果断进行业务瘦身,宣布剥离汽车不良资产,押宝光伏。近日,钧达股份再次宣布拟参与竞买捷泰科技33.97%股权,若竞买成功,其将持有捷泰科技84.97%股权,享受光伏带来的更大利益。值得关注的是,自钧达股份宣布进入光伏领域后,在资本市场表现更加耀眼,股价上涨了近4倍,市值增幅达到403%。

沾“光”就涨的不止是个例,金阳新能源跨界入局光伏,成为资本市场一个火爆案例。金阳新能源原名宝峰时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拖鞋供货商,自2011年上市后,业绩表现不尽人意,2013年后更是连续6年深陷亏损泥潭。2020年9月,宝峰时尚以铸锭制造单铸硅片技术打开了光伏大门并进入发展快轨,2021年获得了第一张基于单铸HJT太阳能电池的光伏组件订单,并实现了徐州单铸硅片商业化生产,连续拿下润阳、太一光伏、熊猫光伏共计4亿片单晶铸锭硅片订单,同年8月正式更名为“金阳新能源”彻底进入光伏领域。由此开始,金阳新能源业绩开始实现扭亏为盈,2021年公司实现收益约人民币3.14亿元,同比大幅增加约180.2%,净利922.3万元,而2020年同期公司净亏损约1.09亿元。

相比企业转型破圈,巨头跨界布局热门新兴产业,谋求加快产业多元化,并寻求新的突破口极为常见,家电巨头创维集团便是代表。行业嗅觉灵敏的创维集团于2020年1月15日成立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切入分布式光伏业务,仅用两年时间,创维已有超过6万户家庭户用光伏电站实现运营且并网发电。2021年,创维集团在新能源业务的营业额已较2020年爆增3843.3%,成为主营业务之一。

640 (2).png

老兵谋变

对于行业发展机遇,行业内企业的感知更早。在光伏市场发展机遇下,老牌光伏企业也开始寻求多元化契机,希望通过在原有业务上上下延伸,凭借原有积累再度抓住市场风口。

相比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设备企业向上延伸,不仅有技术优势,同时具备渠道优势。切片机龙头上机数控因业务需求回落,2019年开始向上游利润较为可观的硅片环节布局,2020年上机数控硅片产能已达20GW,在手订单量46.17亿片,在硅片领域开始异军突起。目前,经过密集的产能扩展,上机数控已经形成30GW拉晶产能及并配套切片产能,仅次于两大硅片龙头,成为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过在硅片领域的跑马圈地,2021上机数控归属净利润较2019年增长了823.37%,市值增长1054.47%,成为资本市场眼中的黑马。

同样从设备领域向硅片环节延伸的双良节能,属于后起之秀,公司瞄准了大尺寸硅片发展机遇。2021年3月,公司宣布投资包头一期2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正式进入硅片领域,随后开始高歌猛进。目前8GW产能已经投产,2022年计划实现20GW产能。凭借自身的客户资源,目前公司在手92亿片硅片订单和超3万吨的单晶方棒/方锭订单,若按照签订时的硅片价格计算单晶硅片长单金额合计约779亿元,长单签署总量排名2021年第一。随着硅片业务快速拓展,双良节能备受资本市场青睐,2021年双良节能总市值同比增长了56.26%,成为硅片市场崛起的新贵企业。

提到设备企业向硅片赛道进军,就不得不提京运通。作为曾经第二大单晶生长炉厂商,京运通早在2017年迈入硅片赛道,并且硅片占比逐年增长,2021年其硅片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了48.95%,占据了半壁江山。并且,随着近两年硅片价格高企,企业净利润不断提升,对比2019年,京运通2021年的净利润已经大幅增长214.43%,市值环比增长270.33%。目前,京运通在乌海一期和乐山一期分别拥有8.5GW和12GW的硅片产能,仅2021年签约长单总量达25.06亿片,成为硅片界的黑马。

640 (3).png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京运通、双良节能、上机数控的业务拓展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这个环节涌入。2021年9月,切割设备龙头高测股份宣布投建30GW硅片产能,加入硅片扩产大军。而目前在硅片领域中,除了双龙头隆基、中环和以上三大新进入的设备企业外,高景太阳能等企业也向硅片环节发起了猛烈进攻。

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2021年硅片环节已经宣布了347.5GW扩产规划,成为目前光伏产业链中扩产规模最大的环节,按照目前各家公布的扩产计划,未来硅片的产能或将远超装机量的需求,届时硅片环节或将再次面临行业的洗牌。

前赴后继

前有追兵,后有来者。2022年,一大波跨界企业还在加速赶来,谁都想下场捞金。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自2022年以来,已经有48家企业宣布跨界进入光伏行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前赴后拓展光伏领域之时,来自各方的质疑声也不断。

今年1月,沐邦高科宣布拟斥资11亿元收购豪安能源踏入硅片领域。随后,6月2日宣布投建8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项目。此前,沐邦高科从未涉足光伏电池业务,亦无TOPCON光伏电池研发人才和生产技术储备,让市场难免对沐邦高科对项目落地实施实力表示质疑。

令市场同样表示担忧的ST新海,4月13日宣布在杭锦旗投资建设1GW光伏电池+1GW光伏组件制造等项目,总投资8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ST新海扣非净利润连续五年处于亏损,累计亏损金额近20亿元,持续经营能力堪忧。

另一家巨头跨界引得上交所质疑,4月23日江苏阳光发布公告,计划豪掷200亿建设包头多晶硅、电池片及组件等项目,大跨度的巨额投资引上交所发文问询,指出企业在资金不足、无技术及人员储备,投资事项面临多项风险下进行跨行业投资的决策是否审慎。

跨界经营是否就是救命稻草,在此不敢断言。需要提醒的是,在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而又变幻莫测的环境下,跨界另一个竞争的激烈赛道,依然风险很大,企业需审慎选择战略路线。

2022年跨界光伏企业详情如下: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光伏行业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行业之一,不仅成为资本市场最火的炒作话题,更被众多企业视为“救命稻草”,希望登上热门行业风口,就能起飞。

然而,前景广阔往往伴随着竞争激烈,我国光伏行业经过十几年的洗礼,已是一条竞争激烈的拥挤赛道,随着近两年百余家企业蜂拥而至,这场跨界似乎变成了新老企业攻与守的博弈场。

新入局者猛攻

自2020年开始,一众企业向光伏跨界而来,并在光伏领域展开了猛攻,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光伏是否成为新入局者不仅成为一些企业的救命稻草,更成为逆袭的良方?

2021年,做汽车内饰的钧达股份盯上了火热的光伏赛道,先以1.5亿参股光伏电池片弘业新能源,又收购了其母公司捷泰科技51%股份。事实证明抓住光伏这根救命稻草后,让这家自2017年已深陷业绩下滑困局的企业出现转机,据财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钧达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0.36亿元,同比增长582.10%,净利润2164万元,同比增长427.14%,其中捷泰科技业绩持续向好。面对新老业务盈利分化,钧达股份果断进行业务瘦身,宣布剥离汽车不良资产,押宝光伏。近日,钧达股份再次宣布拟参与竞买捷泰科技33.97%股权,若竞买成功,其将持有捷泰科技84.97%股权,享受光伏带来的更大利益。值得关注的是,自钧达股份宣布进入光伏领域后,在资本市场表现更加耀眼,股价上涨了近4倍,市值增幅达到403%。

沾“光”就涨的不止是个例,金阳新能源跨界入局光伏,成为资本市场一个火爆案例。金阳新能源原名宝峰时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拖鞋供货商,自2011年上市后,业绩表现不尽人意,2013年后更是连续6年深陷亏损泥潭。2020年9月,宝峰时尚以铸锭制造单铸硅片技术打开了光伏大门并进入发展快轨,2021年获得了第一张基于单铸HJT太阳能电池的光伏组件订单,并实现了徐州单铸硅片商业化生产,连续拿下润阳、太一光伏、熊猫光伏共计4亿片单晶铸锭硅片订单,同年8月正式更名为“金阳新能源”彻底进入光伏领域。由此开始,金阳新能源业绩开始实现扭亏为盈,2021年公司实现收益约人民币3.14亿元,同比大幅增加约180.2%,净利922.3万元,而2020年同期公司净亏损约1.09亿元。

相比企业转型破圈,巨头跨界布局热门新兴产业,谋求加快产业多元化,并寻求新的突破口极为常见,家电巨头创维集团便是代表。行业嗅觉灵敏的创维集团于2020年1月15日成立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切入分布式光伏业务,仅用两年时间,创维已有超过6万户家庭户用光伏电站实现运营且并网发电。2021年,创维集团在新能源业务的营业额已较2020年爆增3843.3%,成为主营业务之一。

640 (2).png

老兵谋变

对于行业发展机遇,行业内企业的感知更早。在光伏市场发展机遇下,老牌光伏企业也开始寻求多元化契机,希望通过在原有业务上上下延伸,凭借原有积累再度抓住市场风口。

相比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设备企业向上延伸,不仅有技术优势,同时具备渠道优势。切片机龙头上机数控因业务需求回落,2019年开始向上游利润较为可观的硅片环节布局,2020年上机数控硅片产能已达20GW,在手订单量46.17亿片,在硅片领域开始异军突起。目前,经过密集的产能扩展,上机数控已经形成30GW拉晶产能及并配套切片产能,仅次于两大硅片龙头,成为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过在硅片领域的跑马圈地,2021上机数控归属净利润较2019年增长了823.37%,市值增长1054.47%,成为资本市场眼中的黑马。

同样从设备领域向硅片环节延伸的双良节能,属于后起之秀,公司瞄准了大尺寸硅片发展机遇。2021年3月,公司宣布投资包头一期2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正式进入硅片领域,随后开始高歌猛进。目前8GW产能已经投产,2022年计划实现20GW产能。凭借自身的客户资源,目前公司在手92亿片硅片订单和超3万吨的单晶方棒/方锭订单,若按照签订时的硅片价格计算单晶硅片长单金额合计约779亿元,长单签署总量排名2021年第一。随着硅片业务快速拓展,双良节能备受资本市场青睐,2021年双良节能总市值同比增长了56.26%,成为硅片市场崛起的新贵企业。

提到设备企业向硅片赛道进军,就不得不提京运通。作为曾经第二大单晶生长炉厂商,京运通早在2017年迈入硅片赛道,并且硅片占比逐年增长,2021年其硅片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了48.95%,占据了半壁江山。并且,随着近两年硅片价格高企,企业净利润不断提升,对比2019年,京运通2021年的净利润已经大幅增长214.43%,市值环比增长270.33%。目前,京运通在乌海一期和乐山一期分别拥有8.5GW和12GW的硅片产能,仅2021年签约长单总量达25.06亿片,成为硅片界的黑马。

640 (3).png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京运通、双良节能、上机数控的业务拓展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这个环节涌入。2021年9月,切割设备龙头高测股份宣布投建30GW硅片产能,加入硅片扩产大军。而目前在硅片领域中,除了双龙头隆基、中环和以上三大新进入的设备企业外,高景太阳能等企业也向硅片环节发起了猛烈进攻。

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2021年硅片环节已经宣布了347.5GW扩产规划,成为目前光伏产业链中扩产规模最大的环节,按照目前各家公布的扩产计划,未来硅片的产能或将远超装机量的需求,届时硅片环节或将再次面临行业的洗牌。

前赴后继

前有追兵,后有来者。2022年,一大波跨界企业还在加速赶来,谁都想下场捞金。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自2022年以来,已经有48家企业宣布跨界进入光伏行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前赴后拓展光伏领域之时,来自各方的质疑声也不断。

今年1月,沐邦高科宣布拟斥资11亿元收购豪安能源踏入硅片领域。随后,6月2日宣布投建8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项目。此前,沐邦高科从未涉足光伏电池业务,亦无TOPCON光伏电池研发人才和生产技术储备,让市场难免对沐邦高科对项目落地实施实力表示质疑。

令市场同样表示担忧的ST新海,4月13日宣布在杭锦旗投资建设1GW光伏电池+1GW光伏组件制造等项目,总投资8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ST新海扣非净利润连续五年处于亏损,累计亏损金额近20亿元,持续经营能力堪忧。

另一家巨头跨界引得上交所质疑,4月23日江苏阳光发布公告,计划豪掷200亿建设包头多晶硅、电池片及组件等项目,大跨度的巨额投资引上交所发文问询,指出企业在资金不足、无技术及人员储备,投资事项面临多项风险下进行跨行业投资的决策是否审慎。

跨界经营是否就是救命稻草,在此不敢断言。需要提醒的是,在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而又变幻莫测的环境下,跨界另一个竞争的激烈赛道,依然风险很大,企业需审慎选择战略路线。

2022年跨界光伏企业详情如下:

un_login—登录免费查看最新资讯—
扫码登录
手机快捷登录

SMM在线问答访问TA的主页

上海有色网资讯中心,在线回答您的提问!

SMM在线问答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