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9件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也有一起非法处置废旧电瓶污染环境案。那么,废旧铅酸蓄电池从何而来?利益何在?
地下小作坊真能点“废”成金?
在最新公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废旧铅酸蓄电池赫然在列。但在一些地处偏僻的小作坊内,废旧铅酸蓄电池经过拆解、提炼,由危险废物摇身一变,成为身价不菲、可以自由流通的铅锭。
记者调查了解到,地下小作坊对电池处理简单粗暴。“拆废旧电瓶时,我看见过有些废电瓶里有剩余酸水流出来了,不处理,都是直接流在地上,慢慢挥发或渗透就没有了。因为废旧电瓶的塑料外壳上有酸和铅的残留,粉碎塑料外壳的工人把废电瓶塑料外壳放到粉碎机器里,一边冲洗一边粉碎。”曾参与非法炼铅的裴某某表示。
此外,小作坊的老板们还会修建渗坑,用来存放废电瓶中的酸水和冲洗废旧电瓶塑料外壳的废水。渗坑里的水不处理,一直存放在那里,任其挥发或渗透到地下。
这样粗暴的炼铅方式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创伤,废旧铅酸蓄电池因含铅及铅酸液等物质,可能导致大气、水体、土壤严重污染。
铅酸蓄电池中含有的酸、碱电解质溶液会影响土壤和水系的pH值,使土壤和水系酸性化或碱性化。汞、镉等重金属则在被生物吸收后,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在人体内聚集,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但巨大的风险背后往往隐藏着诱人的利益。
“铅酸蓄电池之所以具备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是因为其中的极板组件是以铅为主体的合金,绝大部分是铅或者一些铅的氧化物。”北京超能环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开黉说。
“通过回收处理,可以将这些铅重新提炼再进行使用,目前铅厂生产的新铅,超过一半由回收的铅加工而成。”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铅消费国,对于铅的需求较大。目前,铅锭的市场价在15000元/吨左右,而1吨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回收价在8000元左右。“但有的小作坊偷税漏税,不考虑环保投入,人力成本也比较低,所以收益很可观。”王开黉告诉记者。
日前,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北京市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34家单位,王开黉所在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正规企业从事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除了要求有许可证,还必须配套建设专用仓库。
此外,有的城市没有专门的电池拆解厂,电池在回收之后,将被统一运往外省的拆解机构。完成这一过程还需支付额外的物流费用,种种原因之下,废旧铅酸蓄电池有的便流向“黑市”。
为何“正规军”干不过黑作坊?
据了解,小作坊由于提炼工艺比较落后,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利用率只有60%左右,即1吨废旧电池能够提炼约600千克左右的铅锭,而在正规从事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的企业,废旧电池的利用率高达90%。
有资质的企业回收利用率远高于小作坊,不少废旧电池却流向了黑作坊,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们回收电池时给的价格比较高。”天津市静海区驻京招商服务处主任张照于说起来有些无奈。
为此,记者走访了一些线下品牌电动车专卖店。门店工作人员称,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回收价格在100元左右。而某废品回收站的工作人员给出的回收价格比较高,均价150元左右,部分20A的电池更是给到了180元,价格接近品牌门店的两倍。
正是这种回收时的提价策略,使得部分废旧电池流向黑作坊。黑作坊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近乎为零的污染治理,可能产生铅污染事件,严重威胁群众健康。为此,多部门重拳出击,严厉打击非法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的行为。
早在2013年,工信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规范回收利用行为。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确定对铅酸蓄电池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除建立铅酸蓄电池的编码标准外,还要建立规范的回收利用体系。天能、超威等电池生产企业积极响应,通过建立试点等方式进入铅酸电池回收领域。
而在2020年公布的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则进一步明确,国家建立电器电子、铅蓄电池、车用动力电池等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电器电子、铅蓄电池、车用动力电池等产品的生产者应当按照规定以自建或者委托等方式建立与产品销售量相匹配的废旧产品回收体系,并向社会公开,实现有效回收和利用。
除此之外,我国还进一步修订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将废铅酸蓄电池纳入其中。而根据《固废法》,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取得许可证。因此回收废旧铅蓄电池必须“持证上岗”。
随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铺开,正规回收企业的废旧铅蓄电池回收量不断上升。王开黉曾表示以前每天只能收十来吨废旧电池,“现在几个仓库加起来能收到一百多吨。”
此外,多省份多部门也开展废铅蓄电池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处理废旧铅蓄电池的行为,“正规军”面临的回收利用市场越来越规范。
电池回收利用有哪些良策?
国家严打之下,仍有不少人顶风作案,规范提升电池回收利用率迫在眉睫。对此,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罗岳平建议,提高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率应该疏堵结合。
“就规范废铅酸蓄电池的收集工作而言,疏比堵难。疏主要靠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和持证收集公司,他们在没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扩大货源,与地下收集者竞争,自身再怎么努力,胜数也不是很大。堵主要针对废铅酸蓄电池的地下流动,因为是非法的,只要卡在关键节点上,就能让地下收集者知难而退。”
罗岳平指出,“堵”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方面,禁止非法运输转移。非法收集的废铅酸蓄电池如果没有了运输通道,积压后就会暴露,属于治本之策。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再生铅企业的管理,查处无证、不按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非法接收“倒酸”电池等违法行为。非法收集的废铅酸蓄电池没有了销售渠道,“地下游击队”自然也就一哄而散了。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尽快规范对废铅酸蓄电池的收集和转运,消除环境隐患。”罗岳平说。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健全电池回收体系,加大对电池生产厂家回收网络的考核。“比如可以为每一块电池打上溯源码,实现电池的生产、回收的可追溯。”
广东省环境协会废铅蓄电池回收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郑秋华则建议,“建立铅循环回收利用体系”。一是理性合理规划建设回收体系,坚持行业自律,比如建立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准入及考核门槛,建立回收员白名单等等。
二是促进回收体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回收体系仓库之间组织联盟体,实现跨区域合作,实现远距离以货易货,减少远距离物流成本及远距离运输风险和增加碳排放;危险废物跨省转移遵循就近原则。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的范围为相邻,组建区域行业协会,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和打击非法回收等。
“到2025年,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率达到70%,规范收集的废铅蓄电池全部安全利用处置。”这是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在《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案》中提出的目标。如今,距离2025年还有3年时间,规范铅蓄电池回收市场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