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间,德方纳米(300769)发布年度业绩报告称,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840万元,同比下降128.36%;营业收入约为9.42亿元,同比下降10.62%;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36元,同比下降114.06%。
德方纳米称,公司去年业绩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产销量原因。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全行业的开工率下降,导致公司主营产品磷酸铁锂全年销量虽有增长,但不及预期;此外,受疫情影响,曲靖麟铁的建设项目和曲靖德方的一期建设项目投产日期均延后,导致原计划的2020年下半年产能投放均延后。
二是价格原因。与2019年同期相比,磷酸铁锂上半年价格整体下行,下半年在低位徘徊,年底价格虽有反弹,但对全年的盈利贡献有限。
三是费用原因。公司处于资本支出、产能和人员的扩展阶段,各项费用支出大幅增加,而产销量未能同步跟上,导致费用率大幅提高。此外,股份支付也增加了费用。
公开资料显示,德方纳米是一家生产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碳纳米管导电液的企业,是磷酸铁锂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生产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目前公司纳米磷酸铁锂生产基地(含在建项目和前期规划设计项目)共有5处:佛山德方、曲靖德方、曲靖麟铁和宜宾德方时代、德枋亿纬(筹),其中,佛山德方是公司上市前拥有的、成熟的生产基地;曲靖德方一期项目是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曲靖德方二期是公司2020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曲靖麟铁是由德方纳米控股的、与宁德时代共同投资的合资公司;宜宾德方时代是曲靖麟铁的全资子公司;德枋亿纬(筹)是拟与亿纬锂能合资建设的控股子公司。
据德方纳米披露,公司2018-2020年纳米磷酸铁锂销量分别为1.68万吨、2.34万吨和3.07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18%;碳纳米管导电液销量分别为1,281.59吨、1,626.11吨和1,282.09吨,总体而言碳纳米管导电液业务规模基本稳定。其中,2020年,公司纳米磷酸铁锂和碳纳米管导电液收入分别为9.07亿元、0.34亿元,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的96.32%、3.56%,两者毛利分别为9,241.11万元、492.44万元,分别占公司毛利总额的94.68%、5.05%。
在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分别推出“CTP”、“刀片电池”技术,为磷酸铁锂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Modle 3”、“比亚迪汉”、“宏光MINI”等爆款车型采用磷酸铁锂电池使得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在终端消费市场进一步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车价格的下降、充电桩分布的进一步普及、快充技术的广泛推广、换电模式的探索等都为磷酸铁锂版本的电动汽车创造了更为便捷的使用环境。上述技术水平的进步、产品力的提升和应用环境的便利,使得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在产业生态上逐步丰富,有力地推动行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电力储能市场需求方面,除了电网调频、调峰及通信基站储能之外,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领域对储能需求的紧迫性日益增强。“碳达峰、碳中和”将在中长期重塑中国的能源体系和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的各个环节,随着电力系统向新能源、分布式、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力储能有望在未来成为公司业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
此外,去年,德方纳米既有产能开工不足且新项目投产计划延后,致使全年产销不及预期。因此,公司今年更加重视提高新产能建设:3月31日上午,德方纳米和亿纬锂能合作建设的“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生产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曲靖经开区举行。开工仪式前,德方纳米与曲靖经开区现场签约年产15万吨磷酸铁锂生产基地项目。
目前,德方纳米磷酸铁锂年产能约8万吨,比去年产能有了大幅提高;随着下半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项目投产,2021年年底公司产能有望达到12万吨。
电池网发现,今年一季度,德方纳米的业绩已大幅好转。据公司发布的一季报,2021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224.07%;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5068.72万元,同比增长678.57%;基本每股收益为0.57元。公司称,业绩同比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去年同期因受疫情影响公司订单减少,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大幅下降。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能源汽车行业、储能行业快速发展,下游客户需求旺盛,同时公司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公司的产销量同比均有较大提升,推动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3月30日,德方纳米发布公告,为聚焦主营业务,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优化公司的盈利结构,公司拟将公司碳纳米管导电液业务涉及的固定资产、存货和无形资产出售给曲靖市飞墨科技有限公司,交易对价人民币2442.14万元,以现金方式支付;公司全资子公司曲靖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拟将部分厂房出租给曲靖飞墨,租赁期限一年,租赁价格参考市场价格,年租金合计人民币106.4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