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下韩国动力电池产业“三剑客”中的另一位——SKI。
资料显示,SKI是韩国SK集团旗下负责动力电池生产的子公司。从电池技术路线来看,目前SKI的材料体系以三元NCM622为主,主打软包动力电池。
在企业合作方面,SKI的下游车企“朋友圈”包括众多主流车企:北汽、福特、戴姆勒、大众、现代、起亚等;在上游材料供应方面,仅中国市场就有新宙邦、中科电气、天齐锂业、当升科技等众多合作伙伴。
从最新公布的2020年数据来看,SKI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从2019年的1.9GWh猛增到2020年的约7GWh,市占率达到5%,全球排行第六。
值得注意的是,装机量猛增的SKI又在继续“狂奔”,加速在产能扩增、原料供应等方面布局。
01
SKI的全球产能布局
目前随着各国政府的重视、支持,新能源产业链中企业的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已经得到迅猛发展,而现阶段,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产能扩增正成为共识。在此趋势下,SKI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积极的进行推进动力电池产能布局。
据了解,目前SKI在全球计划及投产中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共有8个 :
其中在韩国本土,SKI瑞山生产基地经过扩产,年产能已达5GWh;
其在中国的常州和盐城2座生产基地均已投产,总规划产能为34.5GWh;
其在美国佐治亚州均处建设中的2个生产基地预计建成时间分别在2022年及2023年,总规划年产能超过21GWh(美国第一工厂按照一阶段年规划产能计算);
其在欧洲匈牙利的三座工厂中,已投产的第一工厂,年产能为7.5GWh。建设中的第二工厂年规划产能为9GWh。而其第三工厂则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启动建设,规划年产能达30GWh。
不难发现,当前SKI全球年产能已接近50GWh。当然SKI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据此前报道称,SKI在2025年时的目标是将产能提升至约125GWh,SKI在动力电池市场的“野心”可见一斑。
02
SKI强化电池材料自供能力
除了在产能扩增上积极布局外,SKI为了配合产能扩增,也同时在电池材料的供应上下足了功夫。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与上游企业在电池材料方面合作的“常规”做法外,SKI在保障电池材料供应有上也有自己的“独门招数”:提高其电池材料自供能力。
以隔膜为例,SKI重要的锂电池材料子公司——隔膜子公司SK IE Technology目前在韩国工厂已拥有年产5.3亿平米隔膜的产能;而其在中国常州2019初投资24.4 亿元人民币建设的隔膜工厂也已经于2020年开始投产,规划年产能为3.4亿平米。同时,SKI还在波兰新建了一家年产4.7亿平米的隔膜工厂,预计2021年第3季度批量生产。此外,就在上月,有外媒报道称,SK IE Technology目前正在冲刺IPO,有望在2021年底在韩国上市,以上动作无疑会为未来SKI募集大量资金的同时,继续助推SKI在隔膜方面的供应能力。据业内人士估计,预计到2023年底,SK IE Technology的隔膜总产能将是目前产能的三倍以上。
除自供隔膜外,据报道SKI在铜箔生产材料等方面也在积极提高自供能力,扩充产能。
不难发现,SKI这一系列提高电池材料自供能力的动作,一方面是在配合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动力电池产能的扩增,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其降低动力电池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SKI还有一个动作值得玩味。
据悉,在2020年12月,SKI战略投资了同为主攻软包电池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亿纬锂能。虽然随着新能源行业不断发展,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间的投资持股等合作方式已非常常见,但像SKI投资亿纬锂能的这种电池企业间股权投资合作还很少见。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SKI行使转股权,成为亿纬锂能股东后,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双方在技术、市场、管理、供应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提高双方在软包电池市场的地位、发挥领先优势,其挑战目前动力电池行业格局的意义重大。”
未来随着软包技术的不断提升,拥有高能量密度及高安全性的软包电池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SKI则很可能借道软包电池,进一步争夺中国市场份额。
种种迹象表明,SKI已经在动力电池市场蓄势待发。诚然,一只“狼来了”不可怕,怕的是群攻的“狼群”。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来说,面对日韩等动力电池产业链“狼群”环伺的局面,该是思考破局突围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