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钢钒钛”)召开2025年钛白粉经销商会议。会议以“新线启幕、钛领未来”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代表齐聚一堂,聚势谋远,赓续新篇。 2025年以来,攀钢钒钛6万吨氯化钛白粉生产线持续稳定运行,高品质钛白粉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再上新台阶,为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座谈会上,攀钢钒钛各钛白粉生产线负责人、科研人员、销售人员等围绕企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研发优势、服务优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分享了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和应用案例,推介氯化法钛白粉新产品,全方位展示了攀钢钒钛在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创新实力,彰显了攀钢钒钛强大的保供能力、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为顾客提供定制化钒钛新材料系统解决方案”的营销理念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与会代表积极互动,共同探讨品质升级、产品推广、渠道优化、应用拓展等话题,现场气氛热烈。 会后,代表们参观了攀钢钒钛6万吨氯化钛白粉生产线,近距离感受攀钢钒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并对攀钢钒钛雄厚的生产实力和强大的保供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未来,攀钢钒钛将持续精耕钛白粉领域,擦亮金字招牌,以新质生产力点亮发展道路;将继续深化与经销商的合作,共同推动攀钢钛白粉品牌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为我国钛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近日,由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主导修订的国际标准《钛铁钛含量的测定硫酸铁铵滴定法》正式发布,为全球钛铁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钛铁合金作为重要的钢铁冶金原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化工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钛含量是钛铁合金最关键的计价指标,其准确测定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国际贸易公平性。此次发布的国际标准,是在1986年版标准基础上首次全面修订,充分体现了我国在钛铁合金检测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成果。 本次标准修订工作历时3年,由攀钢研究院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共同完成。修订过程中,项目组针对已使用37年的原标准,从环保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修改完善。新标准详细规定了硫酸铁铵滴定法测定钛铁合金中钛含量的方法原理、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取制样要求、分析步骤、结果计算、精密度控制、试验报告等内容。 与旧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具有4个显著优势:一是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不确定度控制合理,完全满足现代分析检测要求;二是操作流程更加规范,提高了检测效率;三是充分考虑了环保要求,减少了有害试剂的使用;四是适用范围更广,能够满足不同类型钛铁合金的检测需求。 该标准的发布实施,为全球钛铁合金贸易提供了统一、权威的检测方法,推动了钛铁合金生产工艺的优化升级,为产品质量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彰显了我国在冶金检测领域的技术实力。
3月12日,在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纺织材料研发中心生产车间里,智能化纺纱设备正在开足马力全力运转。时至深夜,车间依旧灯火通明,工人们加紧赶制首批10万米具有“随身空调”功能的稀贝丝冰爽降温防护面料,这些融合了稀土黑科技的新型面料将被制作成工装T恤,将为包钢集团奋战在高温一线的劳动者送去清凉。 这件看似普通的T恤背后,凝聚着中国科研人员对稀土功能材料应用的颠覆性突破: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联合天津纺科最新研发的“稀土红外反射中空隔热聚酰胺纤维”,通过独创的“反射隔热+透射散热”双效制冷机制,成功将尖端航天热控技术引入民用纺织领域。日前,该成果斩获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2024年度“十佳科技成果”,其核心在于创新构建稀土元素配比模型,使纤维在400~2500nm波段反射90%以上太阳辐射热,同时在8~13μm大气窗口实现93%的红外透过率,形成持续主动降温效应。第三方检测显示,应用该技术的面料可使体感温度降低3℃~5℃,凉感持久性超越国标2倍,经50次水洗仍保持性能稳定。 “传统凉感面料就像在布料表面刷防晒霜,我们的技术则是让每根纤维都变成微型空调。”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纺织材料研发中心主任时文婧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她介绍,研发团队历时两年突破稀土纳米分散、多级孔道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首创的中空多孔纤维形态使面料透气性提升30%,汗液导出效率提高40%,同时赋予材料天然抗菌和防紫外线功能。在包钢集团焦化厂实地测试中,穿着新型工装的炉前工在40℃高温环境下,体感温度始终维持在28℃左右,工作服内湿度较传统面料降低15个百分点。 有关市场分析显示,全球调温纤维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而我国稀土功能纺织品渗透率尚不足1%。这组数据的强烈反差,折射出“稀土+纺织”创新组合的巨大想象空间。当稀土功能材料从实验室“走进”纺织车间,当热力学方程转化为普罗大众的切实体感,这场以原子级材料设计为起点的技术革命,重新定义了“穿在身上的科技”内涵,也正在内蒙古掀起一场产业变革浪潮。 包头稀土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项目生产线正在建设中,未来将通过表面修饰的稀土纳米颗粒与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级复合技术,实现稀土蓄热、隔热、抗紫外线等多功能母粒的规模化生产。据项目规划,2025年全面建成后,其热管理母粒年产能将跃升至现有水平的5倍。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