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快讯
共查询到331645条结果
  • 需求减弱致使实际采购量有限 光伏玻璃成交重心下移【SMM分析】

    》查看SMM硅产品报价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4月18日讯: 4月当前玻璃报价价格分别为:2.0mm单层镀膜报价(13.5-14.5元/平方米);2.0mm双层镀膜报价(14.5-15.5元/平方米);3.2mm单层镀膜报价(22.0-23.5元/平方米);3.2mm双层镀膜报价(23.0-24.5元/平方米);2.0mm背面玻璃报价(12.5-13.5元/平方米)。 4月中旬,国内玻璃企业报价重心小幅降低,据SMM了解,降价主要原因为近期组件需求开始降低叠加组件价格连续多州下降,组件企业采购意愿开始下降,玻璃近期成交量下移,从而导致价格下跌。 图 光伏玻璃走势 数据来源:SMM 具体来看本轮价格调整的原因,此次玻璃成交重心下移,SMM分析到,首先从供需情况来看,4月国内玻璃供应端小幅增加,前期点火窑炉小部分产量开始释放,且随着堵口窑炉的恢复,市场供应量稳步增加,4月供应量预计将达到50GW。反观需求端,随着终端需求的降低以及贸易战关税的影响,组件排产较预期开始下降,同时近期组件价格连续多周降低导致组件企业整体采购心态开始衰退,玻璃市场成交量近一周下滑较多,玻璃周度库存环比上升1天左右,在库存上升的影响下,本周玻璃企业小幅下调报价。 对于4月新单后续价格预测,SMM认为整体市场后续成交价格将维持稳定,下周部分组件企业计划进场采购,成交量有望小幅回暖,且为了5月新单考虑,玻璃企业再度让利意愿稍低,且实际市场供需平衡仍表现为供应稍有紧张,故价格暂稳接单为主。

  • 【SMM分析】全球绿氢供应链重构:2025年1-4月进程与地缘博弈新格局

    引言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氢能产业迎来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绿氢供应链正从单一技术竞争转向地缘经济主导的体系重构。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生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细则落地,以及中日韩联合推进东北亚氢能走廊,绿氢的跨境贸易规则、生产标准与供应链布局加速分化,形成以区域阵营为核心的“多极供应链网络”。这一进程中,技术突破与政策博弈的双重驱动,使得绿氢从“能源补充角色”跃升为大国竞合的战略筹码。本文将聚焦全球绿氢供应链的重构逻辑,解析其背后的地缘经济动因与产业影响。 一、供应链重构的三大推手:政策、技术与资本 1. 政策壁垒:从“补贴竞赛”到“标准战争”     欧盟:以“绿氢认证”划定贸易边界   2025年2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修订版《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I),要求进口绿氢需满足全生命周期碳排放≤3 kg CO₂/kg H₂,并引入区块链技术追踪绿氢来源。这一标准被业内称为“氢能市场的WTO规则”,直接将巴西甘蔗渣制氢、中东天然气掺氢项目排除在“绿色”标签外。欧盟的“碳关税”与认证体系,实质是为其内部氢能产业构建“护城河”。    连锁反应:巴西向WTO提起诉讼,指控欧盟“变相设置贸易壁垒”;中东国家则加速布局蓝氢产能以对冲政策风险。   美国:本土化率要求撕裂全球供应链   2025年3月,美国能源部明确清洁氢税收抵免需满足电解槽设备本土化率≥60%,且电力来源需为本土可再生能源或核能。此举迫使德国McPhy、挪威NEL Hydrogen等企业调整战略:要么在美投资建厂,要么退出北美市场。     数据印证:2025年第一季度,欧洲对美电解槽出口量同比下降28%,而美国本土电解槽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5%。   亚洲:区域联盟对抗地缘孤岛化    中日韩在4月16日签署《东北亚氢能走廊谅解备忘录》,计划利用中国内蒙古风光资源制氢,经液化后通过船舶运输至日韩。这一合作被外界视为亚洲对抗欧盟绿氢主导权的“战略抓手”,试图以“资源-技术-市场”三角互补打破欧美标准垄断。   2. 技术突破:储运革命打破供应链地理约束 固态储氢:从实验室到跨国物流   中国科力远集团3月发布的钛铁基固态储氢罐,储氢密度达50 kg/m³,循环寿命超1万次。该技术使氢气在常温常压下可安全运输,成本较高压气态储运降低40%。4月,日本千代田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合作,在鹿特丹港部署全球首套有机液体储氢(LOHC)中试装置,储氢密度提升至60 kg/m³。    战略意义:固态与液态储运技术的成熟,使得澳大利亚、中东等风光资源国能够将绿氢转化为便于运输的形态,直接对接东亚、欧洲市场。   液氢运输船:海运网络的“新石油管道”   法国道达尔4月启动全球首艘液氢运输船建造,设计运力50吨/航次,目标打通澳大利亚-欧洲液氢贸易通道;美国Amprius公司则建成全球最长(500公里)高压气态氢管道,采用掺氮技术将氢脆风险降低70%。     成本测算:当液氢运输成本降至$2.5/kg以下时,澳大利亚至日本的绿氢贸易将具备经济可行性。   3. 资本重组:从“单点投资”到“产业链捆绑” 沙特阿美与现代汽车:绑定资源与终端市场   沙特阿美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在中东建设“绿氢-氨-燃料电池”一体化基地,将绿氢转化为绿氨出口至亚洲,再裂解为氢气供燃料电池重卡使用。这一模式既规避了液态氢运输的高成本,又通过氨的成熟贸易网络重构供应链。    行业影响:沙特在绿氢领域的布局,直接威胁到澳大利亚“氢能出口大国”的战略定位。   中国“风光制氢一体化”:绑定资源与技术      中国石化新疆库车二期光伏制氢项目(年产2万吨绿氢)采用国产ALK电解槽,全生命周期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35%。此类项目通过“风光资源+本土技术+特高压输电”的捆绑模式,形成成本优势,倒逼欧美企业调整供应链策略。   二、供应链重构的三大阵营与博弈焦点 1. 欧盟“绿色堡垒”:高门槛下的区域闭环 核心策略:通过CBAM与RED III构建“氢能贸易防火墙”,强制要求进口绿氢符合欧盟标准,并对“非绿色”氢能加征关税。   阵营成员:北欧国家(挪威、冰岛)提供水电制氢,德国、法国主导电解槽与燃料电池技术,南欧(西班牙、意大利)布局光伏制氢。   弱点:内部氢能生产成本差异大(北欧绿氢成本$3.5/kg,南欧$5.2/kg),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管网的储能调峰功能尚未完全替代。   2. 美国“本土优先”:技术脱钩与供应链内循环  核心策略:IRA法案细则通过本土化率要求与税收抵免挂钩,迫使企业将电解槽、压缩机等关键设备产能留在北美。   阵营成员:本土企业(Plug Power、NEL Hydrogen)主导电解槽制造,First Solar、NextEra Energy提供绿电,特斯拉、尼古拉汽车推动终端应用。   风险:过度本土化导致技术迭代速度放缓,加拿大、墨西哥的“半本土”供应链面临合规争议。   3. 亚洲“多极联盟”:资源与市场的对冲布局 中日韩联盟:以中国风光资源制氢、日本液氢运输技术、韩国燃料电池应用为核心,试图绕过欧盟标准。   中东-东南亚联盟:沙特、阿联酋聚焦蓝氢/绿氢出口,印尼、马来西亚利用生物质制氢参与区域贸易。   博弈焦点:中日韩联盟需解决氢气液化成本高、储运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中东则面临欧洲“绿氨替代”战略的竞争压力。   三、重构下的产业冲击与未来挑战 1. 传统能源巨头的角色撕裂 沙特阿美、壳牌等企业既需维护传统油气利益,又需投资绿氢新赛道。沙特阿美通过“氢氨化”策略降低转型风险,而壳牌则因坚持“蓝氢过渡”路线在欧洲市场遭遇抵制。 2. 技术路线竞争激化标准制定权争夺  高温质子交换膜(HT-PEM)与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的技术路线之争,已从实验室延伸至贸易规则层面。欧盟试图通过RED III将HT-PEM作为“绿色认证”唯一标准,而美国支持SOEC以适配本土核电资源 3. 地缘冲突催化供应链“去风险化” 俄乌冲突余波中,欧洲加速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管网的依赖,却陷入“绿氢供应空白期”;中东与北非国家则借机扩大对欧氢能出口,重塑地缘经济格局。   四、趋势展望:供应链重构的“三重变局” 1. 贸易形态之变:从“绿氢直接出口”转向“氢基中间体(氨、LOHC)贸易”,2025年全球氢基中间体贸易量或突破500万吨。   2. 标准体系之变:欧盟、美国、亚洲或将形成三套绿氢认证体系,企业需构建“标准兼容”供应链以降低合规成本。   3. 竞争逻辑之变:绿氢产业从“技术领先”竞争转向“资源-技术-市场”全链条控制权争夺,企业需在三国阵营中重新定位。 结语 全球绿氢供应链的重构,本质是国际秩序转型在能源领域的投射。当绿氢从“技术试验品”变为“地缘战略物资”,其发展逻辑已超越单纯的经济性考量,演变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未来,谁能率先突破储运瓶颈、构建跨国供应链闭环,并在标准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谁就能在这场重构中掌握话语权。而这一进程的胜负,或将决定21世纪中叶全球能源权力格局的最终形态。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