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国产EDA厂商上海国微思尔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思尔芯”)近日向上交所报送了首轮审核问询回复材料,加速追赶同行厂商的步伐。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首次对外披露了国微控股间接收购思尔芯有限及后续重组的具体过程。但记者发现,在整合及后续运营过程中,思尔芯董监高变动较为频繁,或存在一定“后遗症”。
另外,虽然近年来国内EDA厂商快速崛起,但与国内同行厂商相比,思尔芯在研发方面仍显薄弱。
董监高变动较为频繁
从2021年8月24日科创板IPO申报获得受理,到2022年3月中旬反馈问询回复材料,思尔芯的首轮问询阶段即耗时半年。而概伦电子、华大九天、广立微等同行企业仅用半年就走完了从IPO申报到发审过会的流程。
思尔芯相关人士回应《科创板日报》记者称,公司按照监管审核指导要求进行材料申报。2021年12月31日因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而中止审核,直至2022年3月11日相关情形消除而恢复审核。
不过,有券商投行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思尔芯历史背景比较特殊,不仅涉及与实控人旗下企业同业竞争等敏感问题,需要补办多种材料和手续。而且递交材料时实控人变更尚未满3年,为了和同行IPO赛跑,匆忙报材料试图打擦边球。”
思尔芯在首轮审核问询回复材料中表示,公司主营业务与国微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西安国微、国微福芯的EDA业务涉及的各点工具在功能、研发技术路径及特点、核心算法、下游应用场景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与实际控制人黄学良旗下其他企业不存在同业竞争。
同时,公司间接股东国微控股(香港上市公司,代码2239.HK)于3月8日发布公告称,将逐渐缩减并终止EDA业务(存量业务实施期限最晚至2023年结束),未来仅通过已有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EDA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回复交易所审核问询时,首次对外披露了国微控股间接收购思尔芯有限(EDA业务主体的前身)及后续重组的具体过程。思尔芯有限系创始团队Toshio Nakama、Mon-Ren Chene等共同创立的公司,直至2018年国微控股通过收购其控股股东S2C Tech实现间接收购,实控人变更为黄学良。
黄学良通过收购思尔芯有限切入EDA领域后,不仅对公司进行了上层股权结构的调整及业务重组,而且以国微集团作为主承接单位承接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使得国微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西安国微、国微福芯亦有EDA业务积累。
然而在思尔芯的整合及后续运营过程中,公司董监高变动较为频繁,或有一定“后遗症”。例如,公司原董事、高级管理人员Mon-Ren Chene(思尔芯有限创始人之一)于2020 年10月离职;2年之内Toshio Nakama、陈家福和林铠鹏先后出任公司总经理。直至2020年10月,总经理再度变为Toshio Nakama,陈家福和林铠鹏出任资深副总裁。
对此,思尔芯方面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总经理变动系根据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做出的调整。
前五大客户变化较大
思尔芯聚焦于数字芯片的前端验证,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原型验证系统和验证云服务等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云计算、5G 通信、智慧医疗、汽车电子等终端领域。根据CSIA 统计,公司原型验证方案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88%,全球排名第二。
客户方面,公司前五大客户合计营收占比低于50%,但近年来整体变化较大。对此,思尔芯相关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与主要客户合作关系良好,对单一客户不存在重大依赖,业务收入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对于存在供应商和客户重叠的问题,思尔芯方面称,与国微集团对重叠客户的销售内容均不相同,且均系独立向其进行销售。且在引入外部投资者并从国微控股出表后,公司重新建立了独立的生产系统和采购渠道,目前重合程度已大幅降低。
不过,从市场规模来看,原型验证整体市场规模仍然偏小。三方机构预计2025年全球原型验证市场规模将达到4.0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28%。
思尔芯方面称,数字芯片EDA具有相较模拟芯片EDA更高的技术与市场壁垒,未来GPU、DPU、AI芯片等下游旺盛的高算力数字芯片需求有望推动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EDA是对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及其工具化、系统化,非常考验研发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经验积累。虽然近年来国内新兴EDA厂商很多,但技术水平和使用效果仍与海外巨头有一定差距。”华南一家半导体设计公司业务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目前,全球EDA市场由新思科技、铿腾电子和明导科技所垄断,三家厂商合计市占率达68.1%。国内华大九天、概伦电子等厂商奋起直追,在部分设计应用全流程解决方案或者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但与国内厂商相比,思尔芯在研发方面相对薄弱。数据显示,公司研发费率尚不足20%,远低于行业均值。研发人数上,公司研发人员77位,占公司总人数55%,而同行可比公司研发人员占比的平均值为72.01%。
此外,《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概伦电子、华大九天、广立微、芯华章等同行公司创始人或者核心高管有新思科技、铿腾电子或者赛灵思等海外巨头企业工作经历,且拥有较多的股权。而思尔芯有限被收购及整合后,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包括创始核心骨干)人均持股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