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主办,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指导,上海靖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山西晋钢智造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特邀支持的2024SMM热镀锌产业大会&钢铁板材产业大会上,东证衍生品研究院宏观高级分析师王培丞分享了人口红利结束 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1、中国人口现状
1、人口总量:负增长时代已经来临
Ø1949年后,中国总人口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末,全国总人口共计14.1亿人。
Ø但从趋势看,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走低,并于2022年、2023年连续负增长。
2、人口结构:老龄化、性别比更加均衡
Ø从年龄结构上看,截止到202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2.17亿人,占比15.4%,中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Ø从性别结构上看,存量男女性别比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均更加均衡。
3、人口素质:文盲率下降、预期寿命上升
Ø从受教育水平看,得益于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人口素质大幅提高,文盲率降至3%以下。
Ø从预期寿命看,生活环境改善以及医疗普及度提升,人口预期寿命大幅上升,截至2020年预期寿命已达到77.93岁。
4、人口流动:城镇化率大幅升高、流动人口规模巨大
Ø从城乡结构看,截至2023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截至2021年仅为46.7%。
Ø“流动中国”是典型国情。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并在2020年后跃升至近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达到27%。
5、人口保障:绝对贫困消失,相对贫困仍在
Ø中国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取得了全面胜利,按“2010年标准”(按2010年价格价格每人每年生活水平2300元)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Ø相对贫困人口依然长期存在,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仍然较大与差距分化。
2、中国人口发展趋势: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1、高预期寿命
Ø老龄化成为中国人口趋势绕不过去的话题,为何会有老龄化现象?
Ø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是原因之一。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从1950年的43.8岁,提高至2023年的78岁,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Ø65岁人口的预期寿命,中国从1950年的9.1岁,提高至2023年的17.5岁,从不及最不发达国家提升至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由来:2、低生育率
Ø1949-2017年一共有三波婴儿潮,年均出生婴儿数均超2000万,非婴儿潮时期平均也在1600万以上。而近七年来中国出生人数快速下滑,2023年仅有902万,较历史上的低谷期下降幅度也接近50%。
Ø总和生育率衡量的是一名妇女在育龄期内(15-49岁)平均生育人数。若要达到正常世代更替,维持上下两代人口不变,需要总和生育率至少达到2.1。而中国在1991年跌破2.1,2023年则跌至1,已经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中国人口趋势预测:2050年降至13亿以下
Ø中国人口在2021年达到峰值14.1亿,中性预测2029年跌破14亿,2050年跌破13亿。2035→2050,涨幅-8%
Ø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2023年为2.17亿,中性预测2033年突破3亿,2047年突破4亿,2050年约4.08亿。2023→2050,涨幅8.8%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金字塔向纺锤形
与2020年七普人口年龄结构相比,2035年以及2025年人口分布明显向高龄偏移。
人口红利:渐行渐远
Ø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于2013年达到峰值10.1亿人,随后进入下降通道。2019年跌破10亿,预计2036年跌破9亿,2045年跌破8亿,2050年为7.4亿。
Ø以人口总抚养比50%为界限,低于50%为人口红利时期。中国的人口红利期从1995年左右开始预计持续到2033年。
全球视角看,劳动力人口总量决定了GDP增长中枢
Ø日本人口红利期为1963年-2003年,从趋势看劳动力人口增长下行压制GDP中枢。
Ø韩国人口红利期为1987年-2028年(E),同样劳动力增长与GDP增长同步性较高。
3、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全球视角看,劳动力人口总量决定了GDP增长中枢
Ø美国人口红利期为1986年-2012年,且同样随劳动力增速下降,美国经济中枢也持续下降。
Ø中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力供给的相关性则更高。
中国经济拆解:2008年后劳动力的贡献逐渐减少
Ø根据世界银行估算,进四十年来,资本积累、劳动力、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减少。
Ø但要注意到,2013-2022年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扩大,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劳动力规模的下滑。
劳动供给面临双降局面: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劳动参与率
Ø根据钱诚(2003)研究发现,五普、六普、七普数据中国劳动参与率体现两个特征:
Ø1、随年龄上升,劳动参与率呈倒“U”型先升后降态势;
Ø2、七普15-24年人口(即年轻人)劳动参与率下降幅度最大,但超龄的65-69岁人口劳动参与率则有所抬升。
资本积累受老龄化的影响路径较为复杂
Ø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的一生倾向于在年轻时储蓄,在年老时消费。因此老龄化必然伴随储蓄转化为消费的过程,总体表现为增加消费、消耗储蓄,进而影响资本形成速度。
Ø但另一方面,老龄化压力也会通过增加过度储蓄+诱导引发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提前投资的方式对资本形成产生影响。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工红利强相关
Ø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跟随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而下降
Ø但美国与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仍在上升,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老龄化的影响。
4、人口红利结束之后的新发展
增加劳动力供给:渐进式延迟退休
Ø全球横向对比,OECD国家平均退休年龄约为65岁左右,高于中国官方退休年龄。
Ø从趋势看,未来近半OECD国家将推迟退休年龄以应对劳动力短缺。
Ø中国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能有效补充劳动力规模。
2、劳动力质量提高:进一步城镇化
Ø2024年7月28日,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到5年后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
Ø8月份,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提到,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非农部门的1/4。进一步城镇化,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进一步转移,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冲劳动力规模下降。
3、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错配
Ø李展(2023)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解为Domar加权TFP、资本再配置效应和劳动再配置效应三项。
Ø要素再配置效应反映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的重新配置对全要素增长率带来的影响。
Ø研究显示,中国资本再配置效应为负,劳动再配置效应为正。日本资本和劳动再配置效应几乎为零,表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已充分匹配其所属行业的边际回报率,要素跨行业流动较少。
4、人才红利:科技创新之路
Ø1998年大学扩招后,中国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人才。1998-2021,国内培养的本硕博毕业生人数累计达到1.23亿人,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占比达到13%。
前瞻性结构切换已经发生
•2019年中国GDP总量为98.65万亿,2023年为126.06万亿,增量27.41万亿。
•从近4年的各行业增加值增量看,制造业、其他行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位居前5。
•从近4年的各行业复合增速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公用事业、交运仓储、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业增速位居前5。
结论
Ø中国老龄化形势严峻,未富先老对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
Ø从积极之处看,中国人口红利期预计仍能持续到2033年。但随着劳动力整体年龄老化,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的拉动将有所放缓。
Ø展望未来,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国将一方面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减缓劳动力规模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推进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过渡,一是进一步推进城镇化、二是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之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冲劳动力规模下降的压力。同时也必须进行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畅通要素分配渠道,使得要素配置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