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格会员
所属专题

碳排市场深度分析

SMM实时追踪国内外碳市场动态、及时跟进重磅事件,深度解读事件影响,结合一手调研全景专业跟踪分析碳市场。

 | 进入专题>

碳排市场深度分析

专题研究(一):境内外碳排放市场介绍

一、碳排放交易:背景、进展与衍生产品

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重要战略,碳排放权是减排重要工具。2011年以来,我国碳排放市场经历了区域试点——全国交易两个时期,其中2011-2021年为区域试点阶段,2021年以来为全国交易阶段。

(一)区域试点阶段

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各地陆续启动交易试点,至2016年底,上述七省市和四川、福建试点均已启动。

除了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仅支持自愿减排量交易(CCER)外,其他各交易所均实行强制碳排放配额交易与自愿减排量交易(CCER)并行的双轨交易模式。根据交易模式不同,交易规则和流程也有所不同。

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各辖区自主进行碳配额分配、交易,由于各辖区规范不同,分配权不同,一般情况下,碳排放配额不能进行跨区交易;CCER是国家核证,可以跨区交易;部分区域自行开发的核证减排量品种,只能在区域市场内交易,如广碳所开发的PHCER只能在广碳所进行交易。

碳排放规则主要针对制造业上游企业,后续影响深远,因此碳排放市场并不只有被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参与。

1.市场参与者

首先,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需要成为交易会员。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例,交易会员被划分为两类:自营类会员和综合类会员,二者的申请条件和业务范围如下:

符合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要求的企业或组织,可以申请取得交易所会员资格或者委托综合类会员进行交易。

由于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刚刚起步,目前市场参与者不多,且多为发电、钢铁等重工企业,金融机构参与较少,交易较为清淡。在欧盟、韩国、瑞士等海外市场中,碳交易发展较为成熟,金融中介及其他第三方机构也有广泛参与。

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好处有二:其一,金融机构可以将碳排放、排污权等纳入资产配置,对冲部分市场风险,增强投资组合表现;其二,金融机构的参与也大大提升了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实体企业进行碳交易和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配额交易

对于强制碳排放配额交易而言,碳排放权市场参与者围绕着政府强制分配的“减排额度”而交易。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目前,我国碳排放权的减排额度以无偿分配为主,后续将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

当无金融机构参与碳排放交易时,碳排放配额交易流程如图1所示:各地政府制定排放目标后,向需要承担减排义务的单位分配碳排放额度和确定履约期。

履约期时,如果企业排放量超出额度,则企业需要寻找额度盈余单位作为卖方,购买额度补齐额度(否则将面临处罚);反之,如果企业减排出色,有额度盈余,则可以在市场上以盈余额度换取收益。

当有金融机构(或其他中介机构)参与时,碳排放配额交易流程如图2所示:由于不受政府的碳排放配额限制,金融机构的交易环境较为宽松,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双向交易获取收益。

3.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

除了政府强制配额交易外,碳交易市场的另一交易方式为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目前,我国实行这一交易方式依据的标准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与政府规定的配额不同,CCER主要靠企业或单位自主申请减排项目,待项目注册备案、实施完成,减排量经核证后,减排量才能备案并挂牌交易。

减排项目众多,经分类后,主要的项目类型如表3所示:

进行CCER或其他自愿减排量交易的流程如图3所示,主要涉及方包括项目业主(卖方企业)、主管备案机构(发改委或其他自愿排放标准委员会)、第三方审核机构(审核项目的审定机构、核证减排量的核证机构)、交易平台(交易所)、买方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

CCER实施较为复杂,且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减排,因此CCER的市场价格通常低于碳配额的市场价格,可降低控排企业的履约成本。

综上所述,由于CCER的自愿性、主动性特性,个人或者公司、机构组织都能够成为碳减排的行动者和直接受益者。

(二)全国交易阶段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称为“双碳目标”。为更好地实行减排和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与全国CCER交易先后启动。

1.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

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启动。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统一市场)正式运行,交易中心落户上海,登记和结算中心落户湖北武汉,交易品种为CEA。

交易流程上,全国统一市场与区域试点阶段的配额交易大致相同。相较于地区试点,全国统一市场主要在市场参与者层面上有所区别:全国统一市场首批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仅限于发电行业,已经在全国统一市场开户并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试点地区交易,未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仍继续参与试点地区交易。

根据《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下称“名录”),包括经最近一次核查结果确认以及上年度新投产预计年度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的发电行业(自备电厂视同发电行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安排另行通知。截至2023年9月20日,除发电行业外,暂无其他行业所属企业被纳入名录。

对于已被纳入名录的单位,碳交易将以碳排放权配额交易为主,CCER可抵消部分配额: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一条【抵消机制】“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生态环境部另行公布的其他减排指标,抵消其不超过 5%的经核查排放量。1 单位 CCER 可抵消1 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用于抵消的 CCER 应来自可再生能源、碳汇、甲烷利用等领域减排项目,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组织边界范围外产生”。

根据2023年发布的《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2021和2022年全国碳市场处于发展初期,碳排放核算核查水平以及数据质量监管能力还有待提升,特别是由于实测燃煤元素碳含量的机组比例变化较大,碳排放数据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因此,第二个履约周期采取“事后分配”的方式,在2023年分配2021及2022年度的配额,以更好的保证配额分配总量符合预期目标,既不会因为分配总量收缩过紧造成行业减排负担过重,也不会因分配总量过于宽松导致碳市场无法更好地发挥促进减排的作用。

目前,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启动第二个履约周期(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7月16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全面开展清缴履约工作。履约、配额清缴时间截至2023年底。


2.全国CCER交易市场

2023年8月17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开通开户功能,接受市场参与主体对登记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开户申请。2017年3月14日前已经获得备案的减排量(即“旧有CCER”)仍在北京绿色交易所等九家交易机构继续交易。

截至2023年9月19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仍未开通交易功能,后续政策安排可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官网(https://www.ccer.com.cn/)进行查询。

(三)碳交易衍生产品和服务

基于碳交易市场,目前我国已经发展出了碳配额远期、碳质押、碳基金、绿色结构性存款等衍生产品,碳中和、碳管理等衍生服务。

1.碳配额远期

碳配额远期结合了碳配额交易以及金融衍生品中的远期合约,可以通过协议的方式确定未来某期购入/卖出碳配额的价格。目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设计了上海碳配额远期,以上海碳排放配额为标的,上海清算所为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提供中央对手清算服务,进行合约替代并承担担保履约的责任。

我国的碳配额远期为交易所统一清算、担保履约,因此相较于金融和商品远期合约,更加接近于期货产品。碳配额远期的发展对碳排放期货的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2.碳质押

碳质押可分为碳配额质押和CCER质押。其中碳配额质押标的为碳排放配额登记注册系统中登记的碳排放配额;CCER质押标的则为其持有的CCER。通过质押碳排放配额或CCER,企业作为出质人从质权人(金融机构)处获得融资,并在到期时归还价款。

通过碳质押,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从金融机构中获得融资,也能更加自由地规划碳排放。因此,碳质押能更好地服务于减碳减排,完成“双碳目标”。

目前,上海、湖北交易所均开放了碳质押业务渠道,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交易所进行碳质押业务。

3.碳基金

碳基金,是指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投资设立的专门基金,致力于在全球范围投资于碳市场或温室气体减排、新能源项目,给予投资者市场收益回报,以帮助改善全球气候变暖。2014年11月26日,华能集团与诺安基金共同发布了全国首支监管部门备案的“碳排放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基金。

目前,我国的碳基金市场尚不成熟,随着碳交易市场、ESG市场的有序扩容和逐渐发展,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投资机遇。

4.碳中和业务和碳管理体系

碳中和业务,即企业、组织或个人计算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常以二氧化碳为单位,通过购买符合标准的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并予注销,以抵消自己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一般而言,碳中和业务包含三个对象:捐助配额或CCER的企业或组织,配合完成交易和颁发证书的交易所,购买碳配额或碳信用来抵消自身碳排放总量的碳中和方。碳中和业务能更好地推动践行低碳理念,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

碳管理体系,即通过碳排放、碳资产、碳交易、碳中和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对机构或组织进行评定,并在之后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碳管理体系的推广和发展有助于在社会各界树立低碳、环保共识。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现况和复盘

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区域性和全国性两类市场,且两类市场均在同时进行交易,考虑到市场间的异同,我们将总结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的现况,并对往期行情进行复盘。

(一)区域市场

目前,我国区域性碳市场有9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湖北、天津、重庆、福建、四川。其中,除四川仅支持CCER交易外,其余8个市场均支持碳配额交易和CCER交易。由于各地对CCER的规定有所区别,难以统一度量量价信息,我们将对区域限额交易市场进行分析。

1.区域市场现况

各区域市场覆盖行业如表4所示。从覆盖行业来看,电力、热力、钢铁、石化四大工业排放量较高,在我国,这四个工业合计碳排放量占比不低于50%(1997-2019数据,图4),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是减排减碳的主力军。而根据各区域产业的倾斜程度,其他覆盖行业也有所不同:北京、上海、广州(广东)、深圳区域城市化程度更高,产业向服务业倾斜,因此覆盖行业也包含服务业、运输业、航空业等其他非工业行业;湖北、重庆、天津、福建区域工业化程度更高,覆盖行业也以工业企业为主。

截至2023年9月19日收盘,我国各区域市场累计成交量合计4.58亿吨,累计成交额126 .08亿元。由于各区域产业倾斜、民生情况、经济环境都有很大不同,区域碳市场发展也有所差别,各区域市场累计成交量和成交均价如图5、图6所示。

从累计成交数据看,广东地区碳交易最为活跃,湖北、深圳其次,而重庆地区交易量较为清淡;近一年来,福建地区碳交易最为活跃,其他地区交易量则无大的变化。

从成交均价数据看,北京地区有着最高的成交均价,这部分源于北京作为首都的独特地理位置,上海、深圳、广东紧随其后,这也与我国城市产业倾斜有关——一线城市更偏向于发展第三产业。从成交均价变化看,广东涨幅最高,近一年成交均价约为累计成交均价的3倍;北京、上海、深圳、湖北、重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天津和福建地区涨幅较小,成交均价基本无变化。

2.区域市场复盘

本部分主要针对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天津、湖北、重庆、福建八个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历史行情进行复盘,时间区间截至2023年9月19日。

从成交量数据来看,成交情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履约期成交量高于非履约期。根据2013年6月以来的月度成交数据,总体来看,由于大部分区域将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履约期设置在年中,各区域交易市场在5~8月有着全年最高的成交量(部分年份的履约期存在延后情况,因此交易量峰值也会后推数月)。

从区域成交情况来看,历年来,广东区域市场是一线城市碳交易主力市场,湖北区域市场是其他城市碳交易主力市场,近年来福建区域市场也较为活跃。

从成交价格来看,一线城市区域市场碳排放权价格高于非一线城市,北京区域市场碳排放权价格高于其他一线城市区域市场。考虑到成交均价是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格的结合,一线城市的高成交均价反映了区域市场的高排放成本。

同时,我们注意到区域碳排放权成交均价的季节性并不明显,且近年来有着上涨的趋势,说明随着2030碳达峰的临近,排放成本在逐渐升高。


(二)全国统一市场现况和复盘

截至2023年9月,全国碳市场已经度过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处于第二个履约期,配额清缴相关工作已经启动,涵盖2021、2022年度的交易配额清缴。

从配额分配来看,相较于第一个履约周期,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的配额更为紧缩(表5):燃煤机组和燃气机组的供电、供热基准值均有所下调,这意味着相同供电/供热量下,重点排放单位分配到的排放配额更少。以300GW以上常规燃煤机组2021供电基准值计算,配额下降了约6.3%。

同时,本次履约周期引入了平衡值的概念:综合考虑履约政策、负荷系数修正等因素的影响后,各类机组供电、供热碳排放配额量与经核查排放量(应清缴配额量)平衡时对应的碳排放强度值。根据已公布的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数据,基准值接近或小于平衡值,或倒逼发电企业降低碳排放强度,达到配额与排放平衡的目的。

参与全国统一市场的企业多位于工业强区。2023年,全国重点排放单位分布如表7所示,山东、江苏、内蒙古、浙江、广东、河南、山西、黑龙江和新疆的企业数量都达到了100以上,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参与者。

我国碳交易市场主要以大宗协议交易为主(图9)。截至2023.9.19,大宗交易累计成交量占总累计成交量的83.6%;近一年来,大宗协议交易也仍为主流。同时,我们注意到2021年末、2022年末以及2023年8月以来成交活跃度高于其他时期,说明重点排放单位在履约期或年末交易意愿较强。

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所公布的数据,从年度成交来看(图10),

2021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78,789,350吨,总成交额7,661,230,022.99元。挂牌协议年成交量30,774,596吨,年成交额1,451,471,161.73元,最高成交价62.29元/吨,最低成交价38.50元/吨,本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54.22元/吨,较启动首日收盘价上涨5.84%,较启动首日开盘价48.00元/吨上涨12.96%。大宗协议年成交量148,014,754吨,年成交额6,209,758,861.26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78,789,350吨,累计成交额7,661,230,022.99元。

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0,889,493吨,总成交额2,814,004,694.28元。挂牌协议年成交量6,218,972吨,年成交额357,855,798.67元,最高成交价61.60元/吨,最低成交价50.54元/吨,本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55.00元/吨,较上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1.44%。大宗协议年成交量44,670,521吨,年成交额2,456,148,895.61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29,678,843吨,累计成交额10,475,234,717.27元。

从成交均价看,全国统一碳市场提供了价格上限:目前,全国碳市场交易方式分为大宗协议交易和挂牌协议交易,其中,挂牌协议交易价格较高,在大多时候,大宗协议交易价格以挂牌协议交易价格为基准下调。同时,成交均价在2021年底和2023年7月有两次较大幅度的上涨,显示碳排放的成本升高。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规则是重点排放单位内交易,缺乏其他市场参与者为市场增加活跃度和自由度。同时,逐渐升高的碳排放成本会倒逼企业降低碳排放强度。

展望未来,随着全国统一市场覆盖行业进一步扩容,CCER、碳金融、碳服务等活动进一步展开,我国温室气体减排会迎来更加开放的市场。

三、欧盟碳交易市场经验

随着全球碳事业欣然发展,除方兴未艾的中国碳市场外,欧盟、英国、北美、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发展出了适合自身的碳市场。其中,欧盟碳交易市场是目前运行时间最长、交易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碳市场,涵盖现货、期货和碳金融衍生品,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一)EU ETS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U ETS)对欧盟区域碳排放监测和交易作出了规定。2005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EU ETS也随之建立,至今已经过三个阶段,目前处于第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2005-2007)主要起到试验作用。EU ETS包含15个成员国近12,000个设施,约占欧盟总碳排放量的40%,覆盖能源、钢铁、采矿、造纸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本阶段实施免费配额,减排承诺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8%,超额排放40欧/吨;

第二阶段(2008-2012),EU ETS对已有机制进行了大幅改革。本阶段新增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三个国家,对各国排放上限进行规定,在2012年对欧洲境内航空的碳排放实施管制,并引入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oint Implement, JI)。本阶段新增对一氧化二氮排放的监测,免费配额比例降至90%,并在某些国家试行排放权拍卖,新增约140亿吨的国际碳信用供企业交易,也引入了CER进行交易(与国内的CCER一致),超额排放100欧/吨。

第三阶段(2013-2020),碳市场的交易规则逐渐完善。本阶段,全欧盟排放上限(NIM)替代国别排放上限(NAP),配额分配默认采取拍卖方式(占比约57%);EU ETS也对碳排放覆盖行业、覆盖地区作了更详细的规定。

第四阶段(2021-2030),欧盟碳市场走向成熟。自2021年起,碳配额将以每年2.2%的速度逐年下降(此前为1.74%);EU ETS建立了市场稳定储备(MSR)体系以应对未来冲击;同时,EU ETS还在能源部门现代化、低碳创新、碳泄漏等方面做出了改变。由于难以统一实施管制,本阶段EU ETS取消了CER、ERU、VER等可以抵扣碳排放配额的交易,用于替代的新产品正在研发中。

随着EU ETS的逐渐成熟,碳排放配额也在下降(图12),配额从2005年的201.4亿吨降至2022年的136.1亿吨,降幅约32%;其中,配额主要在第四阶段(2017-2022)减少,达45.8亿吨,占总减额量的70%。

欧洲净碳排放量也有所降低(图13),2005年,欧洲净碳排放量为43.0亿吨,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降低至33.3亿吨,降幅约23%。可以认为EU ETS的减碳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产品和交易所

欧盟碳交易市场的产品结构极其丰富,包括现货、期货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其中,现货产品分类如下表(表9),期货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包括远期、期权、掉期、价差、指数、基金等)基于现货产品设计。

EU ETS的碳排放权交易大多在交易所进行(也有OTC市场)。目前,欧盟碳交易的主要交易所为洲际交易所(ICE,前身ECX)和欧洲能源交易所(EEX)。ICE覆盖一级市场拍卖,二级市场现货、期货,是欧盟碳交易的主要场所;EEX覆盖期货现货交易,但规模相比ICE较小。


(三)期货市场

得益于政府和各方机构的及时协调,欧盟碳期货市场走势较为稳健。

从成交量看,EUA期货在EU ETS的第一、第二个历史阶段持续走高(2005-2012);随后在第三个历史阶段小幅下滑(2013-2017),而后再次回升(2017-2021);目前,EUA期货的成交情况较为平稳(2021—2023)。

从结算价看,EUA期货价格在第一个历史阶段大幅下跌(2005-2007),最低点接近0欧/吨,主要原因在于在试验阶段,EU ETS分配的配额过量;当进入第二个历史阶段后,诸多改革解决了试验阶段的种种问题,EUA的期货价格也恢复到正常水平。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衰退,欧盟能源需求也不复从前,EUA期货的价格迅速下跌;此外,欧洲政府对于配额分配的不确定性和欧洲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导致了期货价格的持续低迷,最低点近3欧/吨。第三个阶段以来,欧盟宣布多项改革,旨在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量,同时,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也推涨了期货价格:EUA期货价格经历两阶段上涨,从5欧/吨升至30欧/吨(2017-2021),再从30欧/吨升至90欧/吨以上(2017-2022),随后价格维持高位,目前EUA期货价格在80欧/吨的水平。

总的来看,在EU ETS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后,欧洲区域减排议程稳步推进,重点单位的碳排放已得到合理管制;EU ETS精准把握能源需求、经济状况,适时适度修改交易规则、扩大覆盖范围,使欧洲碳市场与时俱进,保持活力;同时,欧洲碳市场的高度活跃与社会各界组织的参与也是分不开的:金融机构和交易所积极创造碳金融衍生产品,为减碳减排增加所需流动性。EU ETS的发展历程是一份宝贵经验,值得我国碳交易市场学习、跟进。


四、结语

绿色低碳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碳交易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2013年来,我国碳市场经历了区域试点和全国交易两个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随着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碳排放规则进一步清晰、覆盖行业进一步扩容、CCER、碳金融、碳服务等活动进一步展开,我国温室气体减排会迎来更加开放的市场。

欧盟碳交易市场是目前运行时间最长、交易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碳市场,涵盖现货、期货和碳金融衍生品,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能为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马芸:招商期货研究所有色金属组主管,负责铜、铝等品种研究。有色金属行业从业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产业工作经验和私募投研策略经验,注重把握宏微观边际变化中的交易机会,对基本金属有深刻理解。具有期货从业资格(证书编号:F3084759)及投资咨询资格(证书编号:Z0018708)

暂无简介

Xiaolei Liu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